潘愛藝
(甘肅省臨洮縣新添小學,甘肅臨洮 7305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可推動教學持續(xù)發(fā)展。知識技能的傳授、智慧與思維的培養(yǎng)、情感激發(fā)融合以及塑造學生個性的整個過程被稱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課堂充滿活力、取得實效,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落實、落地。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三維目標,成為教師把握教學目標的依據(jù)。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注意階段性目標,還要注意其銜接與過渡,從而全面而準確地落實“新課標”所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是設計師、實踐者、遵循者,應依據(jù)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結合課文特點以及思考練習提示,確定課堂授課內容及訓練內容,解決課文的重難點。有效教學內容的精選充分體現(xiàn)出教學的目標指向,切實為目標的實現(xiàn)而服務,具有實際教育意義。
教師要精研課文,優(yōu)化使用課本。教師既要從整體上把握好教學目標,也要立足于現(xiàn)實制訂階段性目標,根據(jù)學生的認知需求及語文能力,對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依據(jù)教學目標吃透教材,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明確教學重難點,深挖教材資源,引導學生有效開展閱讀學習。教師只有做好這一基本工作,才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本,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基于對文本的正確理解以及解讀,設計并實施好整個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有效的閱讀平臺與支架。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常用的閱讀訓練手段,同時也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培養(yǎng)語感、體會文本感情的有效途徑。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及思考,以不同形式的閱讀方式理解文本內容及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感,調動學生的情感,獲得知識積累。
如教學《梅花魂》一課時,教師通過范讀讀出這一課文含蓄而深沉的感情,讓學生在聽讀中獲得基本的情感認知,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對課文加深理解,逐步體會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及熱愛之情。尤其要指導學生將外祖父話語中蘊藏的情感朗讀出來,揣摩外祖父生氣的訓斥口吻與心情,理解外祖父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是因為他有著如梅花一樣堅貞不移的愛國情懷,漂泊他鄉(xiāng)的外祖父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深深思念之情從字里行間流淌出來。
教師要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精確選擇教學內容。對文本進行正確而深入的解讀之后,教師要精準定位教學目標,使其成為規(guī)范課堂師生行為的指南,從而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內容。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的前提,是弄清楚一節(jié)課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與課文的重難點相結合,把問題轉換成具象的、可評價的指標。
如教學《桂花雨》一課時,如果把體會思念家鄉(xiāng)之情設定為教學目標,顯而易見,這一目標較為模糊,可操作性也不夠強。因此,教師經過深入思考之后,應把教學目標設定為:一是對課文中的生字詞進行拼讀識記,了解課文大意,知道桂花帶給“我”的快樂有哪些;二是對“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這一中心句的具體含義進行解析,從而體會出蘊含其中的思鄉(xiāng)情懷以及對故鄉(xiāng)美好生活的懷念。而這一思鄉(xiāng)之情,正是通過“我”對有關桂花的童年趣事的回憶以及母親所說的話表達出來的,如此,這一教學目標就變得具體而易于落實了。
自主學習課堂,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以及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陣地。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教師則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等多種角色,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個性思考。只有調動學生的思考力、行動力,才能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正確的閱讀方向,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挖掘個人潛能,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品味、感悟、解讀文本,閱讀教學才能充滿生機。
教師要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拓展個性。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也是賦予閱讀教學生命力的根本之源。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需要為學生營造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覺融入其中,樂于發(fā)揮想象力、暢所欲言。為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需求,聯(lián)系生活,利用圖片展示、多媒體演繹、舞臺劇表演等形式,營造愉悅的閱讀教學環(huán)境。
如教學《草原》一課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了一首草原歌曲,讓學生進行欣賞。學生在教師的問題引領下,放飛思緒,聯(lián)想在草原中的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前搜集的有關草原的資料進行展示,談一談各自心中的草原模樣。學生興趣頗濃,爭先恐后發(fā)言,描述草原的美麗風光,并產生向往之情,有利于培育學生熱愛草原的情懷,順利進入到文章所描繪的情景之中。而教學《白楊》一課時,讓學生著重對課文的第10 段和第12 段進行學習,深入理解文中爸爸的心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文中爸爸要“表達”的是怎樣的“心”,又該如何去理解。然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經過討論后各小組匯報結果,一致指出是因為文中爸爸和白楊之間具有相似之處,爸爸以白楊自勉,勉勵自己要像白楊樹一樣堅定不移地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師播放了有關建設兵團以及支邊人員當年建設大軍墾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榮景象的影視資料,學生感同身受,想象文中爸爸如同白楊一般,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扎下根、建設邊疆的場景。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像文中爸爸這樣的建設者,身上流淌的是奉獻一切的精神。而作為當下的我們,面對懷有這一高尚情操的爸爸,有什么想說的呢?”因為問題與實際聯(lián)系緊密,且創(chuàng)設了相應的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在自主思索探究問題后打開交流的話匣子,道出自己的心聲,從而捕捉到文本的內核,觸摸到文本的主旨。
教師要加強閱讀引導,深化作者情感。教師根據(jù)課文內容及文體特點,采用富有吸引力的語言藝術,引導學生閱讀時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進入深度思考狀態(tài),產生共情心理,融情入境閱讀課文。通過朗讀等方式,深切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
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中,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引導學生融情入境,不斷激發(fā)其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通過以情、以讀、以景、以史激情,調動學生充沛的情感體驗。而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也是情感起伏變化的一個落腳點,教師創(chuàng)設了問題:“如果我們穿越到一百多年前,你想變成誰?面對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惡劣行徑,你想用什么辦法保衛(wèi)國土?”通過角色扮演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而學生在討論之時,仿佛目睹了圓明園被強盜們肆意掠奪燒毀的一幕,有的義憤填膺,有的眉頭緊鎖,有的充滿憤慨,有的痛惜痛恨?!岸鴪A明園的毀滅究竟毀滅的是什么?然而永遠也毀不掉的又是什么?”在一連串問題的引導之下,學生了解了中國曾經所蒙受的這一恥辱,同時也讓學生心中生出強大祖國、復興民族的抱負與理想,更為深入地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樹立起不忘國恥、振興中華、自立自強的強烈意識。
語文課本中每一篇優(yōu)秀的文本都用詞準確、含義深刻,尤其是重點段落,更是極大發(fā)揮著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對重點段中的詞語、句子等進行深入理解,從而觸摸整個文本的內核。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淺閱讀進入到深閱讀,細致入微地體味文本所蘊藏的情感,領會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學習作者是如何表情達意的。
如教學《白楊》一文時,讓學生通過自由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并進行品味。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按照這三句話的表達方式進行練習,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白楊樹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堅毅不屈、昂揚向上的精神。課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閱讀感受進行練筆,模仿課文中“哪兒……就……”“不管……總是……”等句式進行練習,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又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安排得當。閱讀教學所遵循的序列一般為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靈活而合理的變序,不斷優(yōu)化教學結構,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教師可以課文所記述事情結果以及結論為著力點,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詩句入手,讓學生圍繞蒙漢情深究竟表現(xiàn)在哪里進行討論。學生自主反觀課文,從中找事實、舉例子,更加深入地了解蒙漢情深。對于直接點明中心的段落及語句,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直接找準文章中心進行分析引導。比如,《小橋流水人家》是一篇以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相結合為主要寫法的優(yōu)美散文,教師靈活變序,采用內容切割法,帶領學生品讀直接抒情部分,品味作者的情感,再引導學生用心體會間接抒情的句子,用豐富的想象補充畫面。根據(jù)文本的不同內容,變序方法還包括主線牽引、插入重點、視覺交叉等方式。閱讀教學的程序安排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根據(jù)不同文本的結構特點,實施不同程序的教學步驟,從而避免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學套路,不斷優(yōu)化教學過程,合理而科學地展開教學,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參與閱讀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生不僅豐富了自身的人生體驗與閱歷,同時還能發(fā)展自我個性。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是探究者、發(fā)現(xiàn)者、思考者、質疑者,多角度且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使得學生的探究性閱讀以及創(chuàng)新性閱讀能力得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通過閱讀期待、反思以及批判種種環(huán)節(jié)的參與,思維空間不斷拓展,而閱讀質量也會不斷提升。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讓學生敢于表達自我想法與意見,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積極開動思維與文本、作者展開深入的對話,形成自我的獨特感受。教師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閱讀感受,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閱讀,因為學生對于閱讀文本并不是全盤接收,而是賦予作品個性化解讀,這也使得文本更具活力與新鮮度。
要想小學生投入到閱讀之中,必然需要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教師不能動輒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中閱讀完文本,而要根據(jù)文本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能力,給予其充分的閱讀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文本,形成對文本的初步印象,然后逐步在觸摸文本內核的過程中深入探究文本、感悟文本。在建立課文的初步印象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成為發(fā)現(xiàn)者,產生對文本的初次認知,腦海中建立起對文本的一個大致框架,為后續(xù)的教學奠定基礎。學生也要深入地研讀課文、品味課文、感悟課文,同時學會質疑課文,運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文本,吸取文本的精華。教師要就閱讀內容適時提出一些問題,激發(fā)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思考與探究,使學生不會人云亦云,而是通過自己的理解、思考、探究,真正把握和觸摸到文本的內涵,與作者以及文本產生深入的對話與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文本閱讀之中,將自己化身為作者或者文中人物融情入境,設身處地地體驗其中的各種經歷,與文本產生共情,通過換位深化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鼓勵學生對文中的人與事、情與景進行討論、分析、欣賞、評價,有目的地對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行賞析,然后在寫作中運用類似方法進行寫作實踐,有利于通過閱讀來促進寫作。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要不斷深入探索、實踐與總結,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更新觀念,逐步完善和改進閱讀教學方法。圍繞學生這一主體,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世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更深刻的思想與哲理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及思想品德,讓學生在文學的熏陶與浸染之下,凈化心靈、升華精神,循序漸進提高審美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唯有如此,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才可以落實落地,而閱讀教學課堂則會更加豐富多彩,活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