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欣 田楊洋 李英菁
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一步。近年來,隨著相關文件的出臺,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的問題逐漸改善,課程活動不斷增加,教學場地有所延伸,在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團結意識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然而,學校勞動教育在課程創(chuàng)新、方式變革、專業(yè)師資、創(chuàng)新評價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同時,在科技發(fā)展、產業(yè)變革背景下,新的勞動形態(tài)不斷涌現,勞動課程內容也必須做出相應變革。
伴隨著“雙減”政策出臺,勞動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減負提質的重要內容再次引發(fā)關注。本次論壇邀請一線教育工作者、教育專家對“雙減”之下的勞動教育進行深入探討。
議題一:創(chuàng)新課程建設,讓勞動精神入腦入心
學校勞動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場所、教學內容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學校應當如何將其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進行結合,拓展教學場地,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讓勞動精神入腦入心?
龔文莉:長期以來,過重的作業(yè)負擔、課外培訓負擔擠占了學生參與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時間,再加上片面的人才觀和育兒觀,導致勞動教育成為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目標中的“短板之短板”。學校作為育人主陣地必須主動作為,全方位支持、全課程融入、全流程評價。
為了讓勞動教育系統(tǒng)化全方位推進,湖北省武漢市第六十四中學在“讓愛成就夢想”的愛心文化理念下,構建了“基礎+特色+融合+活動”的課程體系。
基礎課程指每周一課時的勞動課程,學校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不同年級制定相應的勞動教育目標、內容、途徑、方式、評價;特色課程指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發(fā)的四個校本課程群,讓學生圍繞學習和生活提升勞動知識、技能,初步養(yǎng)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和未來職業(yè)意識;融合課程指在語文、歷史、藝術、道德與法治等學科中有重點地納入勞動題材,數學、科學、地理、體育等學科的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活動課程指學校圍繞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個主題,以集體勞動和體力勞動為主,帶領學生親歷勞動過程,強化實踐體驗。
聚焦日常勞動,學校將校園按班級劃分勞動責任區(qū)域,保持一天兩掃,班內分組維護教室衛(wèi)生,每周評比,為優(yōu)秀班級頒發(fā)流動紅旗;聚焦生產勞動,學校將三樓平臺開辟成學生勞動實踐場地栽種花草,讓學生體驗除草、松土、播種、育苗的生產全過程;聚焦服務性勞動,學校重視培養(yǎng)學生服務與責任意識,組織學生清掃校園周邊環(huán)境,靚化城市街道……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郭明新:勞動課程建設的成效決定著勞動教育能否入手、入心、入行,決定著勞動教育目標能否實現。近年來,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qū)八府莊小學在新城區(qū)教育局大力支持下,持續(xù)探索開展勞動教育路徑,以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為抓手,從三個方面進行初步探索。
課程場館化,通過基地實踐讓學生對勞動入手。2013年,八府莊小學將勞動教育納入改擴建總體規(guī)劃,先后投入700余萬元建成“一園三區(qū)五室”的勞動育人新平臺(1200平方米紅領巾花園;769平方米紅領巾成長種植區(qū)、200平方米培植區(qū)、300平方米果園區(qū);手工車間、木工車間、陶藝坊、廚藝坊、創(chuàng)客空間5個勞動實踐部室),學生可以不出校門親自動手種植農作物,在手工車間精進手工勞動,在廚藝坊嘗試家務勞動……全方位體驗勞動過程,提高動手能力,培養(yǎng)勞動興趣。
課程體驗化,系統(tǒng)規(guī)劃課程體系讓學生能夠入心。提高學生勞動素養(yǎng),讓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是勞動教育的出發(fā)點。八府莊小學立足五育融合,遵循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以通過勞動技能涵養(yǎng)勞動觀念、通過勞動知識形成勞動習慣為主線,進行了不同學段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設計。
課程框架設置自我服務、手工制作、種植培育、職業(yè)體驗等四個板塊,按照“5443”的學時比例劃分,共180個學習項目,分學段配置相應學習項目。以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為主要活動形式,形成我校的特色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如《發(fā)芽的土豆我拯救》課程要求學生觀察土豆發(fā)芽情況,學習種植方法,實地種植,讓學生在觀察、思考、認知勞動的過程中品味勞動情趣,形成勞動意識。
構建多維評價體系,用評價促進勞動精神入行。學校將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相結合,編寫多維度勞動教育評價手冊。學校“陽光少年爭章”評價全面客觀記錄勞動教育過程,邀請家長參與評價,見證學生成長的每一步,充分發(fā)揮評價體系對勞動教育綜合育人的導向作用,促進學生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
張海蘭:去年10月份,我作為西安市勞動教育專家組成員,對全市小學勞動實踐基地建設、課程落實、教師配備、教材選用、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了調研,發(fā)現勞動教育仍是現今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主要表現為勞動實踐操作性不強,學校重視度不夠,家長忽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體制和評價體系不健全,存在不愿、不會組織開展勞動教育的現象,還有學校把勞動教育局限在課堂勞動技能的講解上,達不到新時代對勞動教育提出的要求和預期。
陜西省西安市經開第三小學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制定了家庭、學校勞動課表,一二年級指向勞動意識的普及與認知,三四年級指向勞動習慣,通過觀察果蔬的生長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技能,五六年級指向勞動素養(yǎng)及勞動價值觀的進一步培育。學校注重勞動題材的整合,以草莓種植課程為例,語文學科要求學生寫草莓觀察日記;數學學科引導學生測量土地面積、估算草莓棵數,完成相關的數學問題;美術學科以漫畫形式展現草莓的生長過程,指導學生在種植園周邊的墻壁上進行彩繪。同時,開展每日“和潤小種子早課堂”學習,提高家長和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知。
針對勞動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學校建立專職、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比如,美術教研組的教師在承擔勞動教育課程時,會結合美育,將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顯性種子課程和隱性種子課程。顯性種子課程包含植物捶拓、藍曬、干花、樹葉拼貼等藝術形式,讓學生走出教室,深入自然,通過撿樹葉、分種子、拼擺粘貼等動手活動直觀感受種子的力量、生命的偉大;隱性種子課程主要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通過陶藝、傳拓、版畫、書法、扎染、面塑等藝術形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動腦思考、動手實踐中完成作品,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印記。
隨著勞動教育形式和內容的進一步拓展,學校勞動教育不斷獲得佳績,被評為2020全國生態(tài)文明教育特色學校。
胡清: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qū)金庭寶慶路學校所在的湘潭市雨湖區(qū)是全國勞動教育實驗區(qū),本土紅色教育資源也豐富。多年來,我校堅持“做一顆愛勞動的紅色種子”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師生開展“紅領巾心向黨”紅色勞動教育,將紅色勞動教育納入學校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以紅色勞動“種子課程”建設為核心,優(yōu)化“紅領巾小農場”“耕讀園”等勞動實踐場所建設,整合學科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在真實生活、生產、生態(tài)中體驗、學習、實踐。
學校開發(fā)系列紅色勞動教育“種子課程”,包括“耕讀實踐種子課程”“勞動創(chuàng)意種子課程”和“幸福生活種子課程”三大項目。每一個課程項目又由多個子課程組成,以教育活動項目的形式實施,并設置相應的紅色先鋒人物、紅色主題活動等作為思想引領。
開展“勞動創(chuàng)意種子課程”中的子課程《神奇的種子》和《土壤的秘密》時,我們請來了袁隆平院士的徒弟——湘潭農技專家鄧述東帶著學生一起種植“五彩稻”,聽鄧叔叔講述袁隆平爺爺的禾下乘涼夢;在《百草為藥》子課程中,學生們將紅色先鋒人物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作為學習榜樣,對生活中常見的薄荷、車前草、蒲公英、紫蘇、金銀花等植物進行觀察和學習,了解中醫(yī)學的發(fā)展,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
子課程《自然筆記》《土壤的秘密》與科學學科有機結合,科學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訪問、調查等方式去傾聽自然聲音;《發(fā)現之光》《愛心分享》等子課程與語文學科有機結合,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觀察發(fā)現、實踐鍛煉、總結提煉、分享交流的習作載體,引導學生以快樂、積極的心態(tài)去參與勞動、關注生活,培養(yǎng)想象力,提高習作水平;生長在“紅領巾小農場”里的花生、南瓜、辣椒等蔬菜和“紅領巾果園”里的楊梅、桃子、李子等水果都成了美術課最好的寫生素材;《成長二三事》《志愿服務》等子課程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優(yōu)質教育素材,又是道法教師課堂教育最佳素材。
曾鳳俠:勞動教育是支撐其他四育的基礎性要素,是五育并舉的有力抓手。 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洛濱小學注重五育并舉、學科融合,構建了“1395”勞動課程體系。“1395”即1個目標——培養(yǎng)勞動品質,3類課程群組——基礎課程、探究課程、創(chuàng)新課程,9種課程——快樂生活課、崗位體驗課、田園勞動課、職業(yè)啟蒙課、節(jié)慶實踐課、研學實踐課、公益服務課、創(chuàng)客制作課、藝工設計課,5種途徑——勞動必修課、校內勞動、家庭勞動、社會實踐、項目活動。
融通化提取教學內容。每周一次的勞動必修課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洛濱小學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水潤德育”內容體系,從學段特點出發(fā),挖掘各學科的勞動實踐內容,結合節(jié)日文化、地方資源,融通設計適用性強的教學內容。
開發(fā)田園勞動課程《我與蔬菜同成長》,為三年級下冊習作訓練《我的植物朋友》提供豐富生活素材;數學學科組自制抽拉式課程表、鐘表、口算練習卡片、幾何圖形、計時器等學具,讓知識在動手中變得更深刻;結合科學、美術、信息技術等課程,依據學段特點有梯度地設計環(huán)??萍夹≈谱?、航模作品、樂高機器人搭建、3D模型制作、編程智能控制等主題課程。
項目化設計主題課程。洛濱小學融合多學科,構建序列化的大綜合課程,課內整合班隊會、綜合實踐、勞動以及其他學科課堂,課外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進行項目化實施,實現五育并舉。
三四年級是認識自然、感知生活的關鍵期,學校為三四年級學生開發(fā)大綜合課程《跟著節(jié)氣去探究》,引導學生開展“繪制節(jié)氣創(chuàng)意畫”“進行節(jié)氣科學小實驗”“跟著節(jié)氣學種植、做美食”等系列活動。驚蟄時節(jié),學生走入自然聆聽蟲鳴鳥叫,手工創(chuàng)作春景裝飾品;春分時節(jié),為蔬菜繪制名片,種植蔬菜,并建立種植檔案,挖野菜做菜團……正是基于真實的勞動情境,勞動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教育功能,在學科融通與項目學習中入腦、入心。
江年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石巖湖學校踐行“為未來而教”的辦學理念,根據五育并舉、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整體構建勞動育人體系,聚焦勞動教育的課程化、生活化和常態(tài)化發(fā)展,形成機制健全、課程完善、資源豐富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推進勞動教育體系一體化建設,實現內涵發(fā)展。
深耕立身修心育全人。五育融合要突出心育為本。勞動教育不是身體的機械運作,而是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任務驅動下,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身心合一,在勞動中磨煉心性,最終達到勞動品質、思想道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我校每周一次開展“小鬼當家”活動,無縫銜接家校勞動實踐,鼓勵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并以成長記錄冊的形式記錄點滴成長;設計獨特的勞動班會課,每周組織學生整理書包、抽屜,討論值日方式和值日守則,以小組合作勞動的方式維護班容班貌。
厚植勞動精神樹品牌。勞動教育的可視化是勞動教育成敗的關鍵。為此,學校斥巨資把2500平方米的樓頂改造為瓜果飄香、蔬菜滿地,集休閑、觀光、勞動功能于一身的勞動基地平臺。在種植過程中,學生習得了種植知識和技能,增強了熱愛勞動、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識。
走進巨大的空中菜園,一塊塊小土地被分給全校66個班,菜園里各種植物長勢喜人。小學低年級拔草、識苗,中年級松土、澆水,高年級育苗、施肥,初中學生則負責收割、儲存、烹飪蔬菜。
為了將勞動教育課程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學校將課堂“搬”進空中菜園,這里不僅是全校的勞動教育陣地和美育基地,還是生物課程戶外課室、社團活動基地、校園環(huán)?;?。語文寫作課上,教師把學生帶入“農場”,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撰寫作文;歷史課上,教師和學生在這里一同探究古代勞作方式;科學教師帶學生來這里采集素材,共同探索植物成長的秘密。學生們紛紛表示:“來空中菜園上課有趣極了,一點也不枯燥?!?/p>
議題二:打通教育場域,形成教育合力
勞動教育的主體不僅限于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應當如何爭取家長、社會的支持,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場域的勞動體驗,強化勞動教育效果?
劉?。涸谔剿髋c實踐中,我們意識到勞動教育的實施要有系統(tǒng)思維,需要融通課內與課外、家校社多種資源。勞動教育的責任不全在學校,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位一體,需要在不同場域、不同主體間營造勞動教育的情境,為學生構筑良好的勞動教育平臺。
勞動實踐一體多元,學科滲透潛移默化。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鳳凰鎮(zhèn)鳳凰初級中學按照年級、班級對校園服務作業(yè)進行了系統(tǒng)設計,將校園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區(qū)、花壇景點、蔬菜基地、寢室內務等勞動項目進行劃片包干。學校將勞動之味融入各學科,美術課上帶學生欣賞描繪勞動者的畫作,音樂課上唱一唱勞動人民的歌曲并介紹歌曲的背景,道德與法治課上了解身邊勞動者的故事……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特色活動啟智育美。家庭是一個全景式的勞動場域,是學生勞動教育的啟蒙館。學校通過公益大講堂、給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增強家長勞動教育意識。家長要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創(chuàng)設一個整潔的家庭環(huán)境;在勞動前進行具體的任務布置和耐心指導,勞動后有客觀的評價和獎勵,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家庭勞動。
助人為樂情暖社區(qū),志愿服務成人達己。社區(qū)公益服務讓勞動教育更豐富、更有意義。學校成立了師生志愿者組織,到社區(qū)圖書館做義務管理員,參與社區(qū)植樹綠化、清理垃圾和防疫宣傳等活動,進入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整理房間、給老年人表演節(jié)目……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學生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快樂,通過勞動感恩社會,提升了自己的價值感。
躬耕田間沉浸體驗,勞心勞力亦知亦行。地處邊遠農村,學校主動與當地企業(yè)對接,先后建立了6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帶領學生走進鳳娃古寨旅游景區(qū),回顧農耕文明的發(fā)展歷史,體驗農耕生活,培養(yǎng)敬畏土地、節(jié)約糧食的意識;走進古法紅糖基地,學習甘蔗的種植方法,參觀熬糖車間,了解“五榨三濾兩浮一沉”的工藝程序,給學生帶來新鮮的知識與生動的勞動體驗。
劉靈松:要落實勞動教育,僅有學校重視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場域。因此,學校要“穿針引線”,做好整合工作。
轉觀念,穿好勞動教育的“針”。青少年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等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根子還是在家長身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意識不到勞動的重要性,只盯著孩子的“分數”,不少家長甚至認為勞動會“擠占”孩子的學習時間,影響孩子的成績。所以,學校首先要轉變家長的觀念,要讓家長理解勞動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湖南省長沙市周南雨花中學開設“卓越家長學苑”,邀請專家、學者對家長進行培訓,通過學校公眾號等平臺表彰勞動好、習慣好的孩子,讓家長認識到:勞動與成績并不矛盾,愛勞動、經常參加勞動有利于孩子長期發(fā)展。
提能力,串好家庭教育的“線”。有一部分家長對“勞動”認識不到位,所以不支持學校勞動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家長思想上支持,只是不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知道孩子在當前的年齡階段該參與什么勞動、能參與什么樣的勞動。因此,我校設計“三個一”活動,要求學生“一周幫家長做一次家務,一月做一次社會實踐活動,一個學期學會一道菜”,每周布置家庭勞動作業(yè),并發(fā)布“學生生活習慣量表”,讓學生家長能夠對表對標,督促學生完成自己的勞動任務,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重特色,引好社會資源的“線”。由于場地和條件的限制,很多勞動教育和勞動實踐在學校和家庭中難以開展,也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這就需要引進社會資源。我校綜合學校實際情況,選擇了長沙市雨花區(qū)非遺館作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充分利用館內的30個傳習所、359個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不僅能充分展現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長,享受勞動創(chuàng)造的快樂,更能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張寶成: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東埠中學聚焦“雙減”施策,以勞健體、以勞樹德,充分挖掘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1423”勞動育人模式,即以“厚植勞動情懷”為目標,采取四項措施,設計兩張清單,開展三方評價,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勞動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突出四個關鍵,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一是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建設,開齊勞動課程;二是挖掘學科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勞動教育資源,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相關內容;三是整合利用校內勞動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勞動機會,大力開展勞動實踐類社團活動,設立烹飪、園藝、家政等與勞動有關的社團;四是深化勞動教育課題研究,組建勞動育人專家研究團隊,定期組織相關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勞動教育培訓,并聘請家長成為勞動教育導師,與教師共同落實勞動教育。
設計兩張清單,夯實勞動育人基點。一是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建立家庭勞動教育清單。設計必做和選做兩張勞動教育清單,適量安排家庭勞動作業(yè),學生自主選擇勞動項目,保證每天1小時勞動時間。在實踐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還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學會了感恩。
二是社會勞動教育清單。學校結合當地實際,組織學生幫助家長進行適當的農業(yè)生產勞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并撰寫調查報告。在實踐中,學生不僅有效鍛煉了勞動能力,還增強了勞動意識、服務意識。
開展三方評價,提高勞動育人實效。學校制作家庭教育評價記錄表,建立學生勞動評價制度,評價內容包含參加勞動次數、勞動態(tài)度、實際操作、勞動成果等方面,開展學生自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定期評選“勞動小能手”“勞動小達人”,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熱情,提升勞動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