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昌帆 潘國俊
摘?要:本文指出了部分裝備承制單位在不合格品控制中存在的矛盾問題,就軍代表如何督促承制單位做好不合格品控制提出了工作意見建議。
關鍵詞:不合格品;控制;監(jiān)督
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因“人、機、料、法、環(huán)”等各種原因,產生不合格是難免的。如何對不合格品進行識別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預期使用和交付,造成裝備的質量不達標,產生不良后果,是軍代表在承制單位質量監(jiān)督過程中的工作重點。
關于不合格品控制工作的相關要求,有多個國家軍用標準給予了明確,主要包括GJB9001質量管理體系要求,GJB571不合格品管理,GJB841故障報告、分析和糾正措施系統(tǒng)等。
下面,本人結合對相關標準的學習和軍代表的日常質量監(jiān)督工作實際,談幾條對不合格品控制的一點認識。
一、部分承制單位在不合格輸出審理、控制相關文件方面存在的問題
GJB9001C-2017標準“8.7不合格輸出的控制”條款明確要求:“組織應建立不合格品審理系統(tǒng),并保證期獨立行使職權”“參與不合格品審理的人員,應經資格確認,由最高管理者授權,并征得顧客同意”,也就是說,承制單位在建立不合格品審理系統(tǒng)以及發(fā)布不合格品審理人員任命文件時,需軍代表簽字同意,但承制單位在不合格審理相關文件中容易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合格審理系統(tǒng)組織機構不健全
GJB571A 4.2條款中明確規(guī)定,審理系統(tǒng)一般由不合格品審理委員會、不合格品審理常設機構和不合格品審理小組(或人員)組成。然而,對于部分新“參軍”的企業(yè),因管理基礎相對薄弱,對軍品要求掌握不清,標準學習不到位,往往容易犯組織機構不符合標準要求這樣的低級錯誤。如某民營企業(yè)提交軍代室不合格審理品審理相關人員任命文件中,只成立了不合格品審理委員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員若干。籠統(tǒng)的明確審理委員會的職責和要求。未能落實GJB571A 4.2標準條款規(guī)定的“設立不合格品審理常設機構、確定不合格品審理小組(或人員)”等要求。
(二)不合格審理人員的審理范圍(或專業(yè))不明確
組織建立不合格審理系統(tǒng),對相關人員的按要求進行了資格授權確認,成為不合格品審理人員,但這并不意味著該同志對所有不合格品均能進行審理,一定要明確審理人員的審理范圍(或專業(yè)),審理范圍(專業(yè))的確定必須和相關人員的學習專業(yè)特別是目前從事的專業(yè)相關,才能勝任不合格品的審理工作,故而,部分企業(yè)在資格確認表中不明確審理范圍或專業(yè)是不對的。
(三)對嚴重不合格品、輕度不合格品定義不清
GJB571A對嚴重不合格品和輕度不合格品有著明確定義,簡單的理解就是嚴重不合格品是不能滿足功能性能、使用特性、可靠性、維修性、安全性、互換性等要求,影響人員健康和安全并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不合格品。但是軍代表在審查承制單位相關文件時,會遇到有的承制單位以經濟損失的多少來區(qū)分嚴重不合格品和輕度不合格品。如某承制單位在不合格審理委員會職責中規(guī)定:“負責對嚴重不合格品,屬于重復發(fā)生的,影響面大的可能造成損失達兩千元以上的不合格品進行審理”。雖然我們都知道嚴重不合格品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但不能僅僅以經濟損失的多少來區(qū)分嚴重不合格和輕度不合格,組織要在適當的場合,以保持成文信息的形式,并以適宜的方式對其進行界定。
二、軍代表在承制單位不合格品控制過程中首先應做好的工作
目前,裝備承制單位都通過了裝備資格審查和國(軍)標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而且,承制單位通常會根據自身實際,在質量手冊中進一步分解細化本單位不合格輸出控制的要求,并在程序文件、相關制度中規(guī)定不合格品控制的具體流程。
作為軍代表,我們在承制單位不合格品控制過程中,首先應充分了解掌握承制單位的不合格品控制要求和程序,便于更好地監(jiān)督檢查執(zhí)行部門是否按程序要求執(zhí)行。如某型光學產品的鉸鏈軸被確定為重要零件,由于同軸度、垂直度2項指標要求很高,加工難度大,且在完成機械加工后還需經過刻字、鍍鎳、熱處理等十余項工序流程,每項流程過后都可能產生新的不合格。在零部件的生產初期,合格率僅為50%左右,后經工廠工藝攻關,合格率有所上升,但總體合格率仍僅能在80%左右,工廠只能靠多投產來滿足數量要求。軍代表在日常監(jiān)督時發(fā)現,公司程序文件要求:“發(fā)現不合格品,應填寫《不合格品通知單》,并交不合格審理機構審理”,但職能部門未能落實該不合格品控制要求,軍代表及時指出了問題并督促承制單位按要求進行整改,一次交驗合格率達到了95%。
由此可見,從承制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有效性和績效來看,軍代表在承制單位的不合格品控制監(jiān)督檢查過程中,應積極作為,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檢查和指導作用。
三、軍代表在不合格控制過程中監(jiān)督承制單位完善的相關工作
(一)應督促承制單位做好不合格品的標識
當檢驗人員發(fā)現不合格品時,首先要做好不合格的標識,檢查在生產、檢驗場所是否單獨設立了不合格品區(qū)域,對報廢品是否進行了物理隔離、建立臺賬、定期清除,并辦理相關報廢手續(xù)。
(二)應督促承制單位做好不合格品的處置工作
(1)為防止不合格輸出的非預期使用和交付,對不合格品的處置可采取下列方式的一種或幾種。采取措施消除已發(fā)現的不合格梳理,包括:
① 糾正。返工(使不合格輸出符合要求)、降級(將不符合原有要求的產品改變其等級,成為低等級的合格品)。
② 隔離。防止不合格輸出與合格產品混淆,混放,造成誤用。
③ 告知顧客。讓顧客代表了解不合格輸出的前因后果,以便妥善處理。
④ 獲得讓步使用和接收不合格輸出的授權,包括有關授權人員的批準,顧客的同意。
(2)在不合格輸出得到糾正以后應對其按原要求再次進行驗證。不合格品經返工后,應按照產品要求組織進行自檢、廠檢和軍代表檢驗,驗證合格后才可流轉至下道工序。
(3)保持不合格品控制的記錄,包括描述不合格狀況及性質的記錄、對不合格輸出采取了隔離、限制、退貨等一種或幾種方式方法,處置的記錄及批準的讓步的記錄。返工以后應再次進行驗證是否符合了要求,再次驗證記錄應予以保持。
(三)應督促承制單位嚴格按照GJB571的要求,規(guī)定處置控制不合格輸出。
(1)對已發(fā)現的不合格輸出進行控制、標識、記錄,根據不合格品審理組織的有關職責和權限的規(guī)定、審理的要求和程序以及跟蹤管理的采取措施的落實等情況,對不合格輸出進行審理、處置;不合格輸出可能發(fā)生在采購的產品、外包產品、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中。
(2)不合格輸出的控制、處置的方式是以不合格的性質和影響程度為依據的,對不合格的處置時機和不合格輸出采取的措施包括糾正、隔離、限制、退貨或暫停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告知顧客、獲得讓步接收的授權等控制和處置措施,可根據產品和服務的特點、重要程度以及企業(yè)的自身需要等采取。處置不合格方法途徑可以是一項,也可以是多項并用。
(3)不合格品的審理結論,僅對當時被審理的不合格品有效,不能作為以后審理不合格品的依據,也不影響顧客對產品和服務的判定。
四、結束語
做好不合格品控制工作對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預期使用,提升產品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軍廠雙方都應嚴格落實相關國軍標的要求,執(zhí)行好質量管理中的“三不”“三不放過”原則,合理處置控制好生產過程中的不合格,為部隊交付性能優(yōu)良的合格裝備。
(作者單位:陸軍駐徐州地區(qū)軍代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