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曉
(湛江中心人民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 sis,IM)是一種急性增生性傳染病,屬于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急性增生性傳染病之一,其臨床表現(xiàn)有肝脾腫大、發(fā)熱、周圍血中淋巴細胞增多等,多發(fā)于小兒與青少年。誘發(fā)原因主要是感染Epstein Barr,EB病毒,主要由包膜、殼微粒、膜殼以及類核組成完整的病毒顆粒,通過電鏡觀察EB病毒主要呈球形,病毒核酸主要是雙鏈DNA。與此同時,EB病毒屬于皰疹病毒群,其特征有轉移性和潛伏性,主要以唾液飛沫方式傳染,小兒群體中的潛伏期較短。淋巴細胞為EB病毒的主要侵犯目標,所以患兒在發(fā)病時可表現(xiàn)出多種臨床癥狀,比如發(fā)熱、淋巴結重大、肝脾重大、外周血白細胞升高、異型淋巴細胞增多以及咽峽炎等。通過血液學檢查,檢查結果中能夠發(fā)現(xiàn)大量異常淋巴結,同時在血清中能夠發(fā)現(xiàn)EB病抗體。由于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屬于以淋巴組織良性增生為主要病毒特征的疾病,所以通常情況下,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不會對患兒的生命安全產(chǎn)生威脅,但由于各種臨床癥狀會給患兒造成巨大痛苦,所以會給患兒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損害。目前,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具體方法為對癥治療,并在治療的過程中積極采取良好的護理干預措施。目前該病癥主要采用更昔洛韋聯(lián)合熱毒寧治療,其臨床療效較高,且不良反應較少[1]。為進一步分析該療法治療小兒IM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小兒IM患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抽取我院在2018年8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8個月至12歲,平均(4.25±2.56)歲,病程1~30d,平均(9.8±1.6)d。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10個月至13歲,平均(4.45±2.64)歲;病程2~30d,平均(9.9±1.7)d。兩組患兒基礎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兒采用更昔洛韋(由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57670)治療,10mg/kg/d,每12h靜脈滴注1次,連續(xù)治療7d后轉為5mg/kg/d,每日靜脈滴注1次,持續(xù)治療10~14d。觀察組患兒在靜脈滴注更昔洛韋的基礎上加用熱毒寧(由江蘇康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20050217)治療,更昔洛韋用量與用法同對照組。將熱毒寧注射液0.6~0.8mL/kg與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靜脈滴注,每日1次,持續(xù)治療10~14d。
兩組患兒接受治療期間均基于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①基礎護理:患兒入院后,積極保證患兒住院病房處于干凈、整潔的狀態(tài),并定期對床單被褥等生活用品進行更換,且定期通風換氣、消毒,有效控制住院病房的溫度與濕度。與此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比如血壓、精神狀態(tài)、體溫、意識狀態(tài)、膚色、神志狀況,促使患兒的各項臨床指標處于正常范圍內。②健康宣教:積極和患兒家屬進行溝通,詳細講解患兒疾病的發(fā)生原因、治療方法以及預后效果,提升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在減輕患兒家屬負面情緒的同時提升患兒家屬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的能力。③發(fā)熱護理;密切觀察患兒的體溫狀態(tài),入院時由于體溫高于37.5℃,所以需持續(xù)對患兒的體溫進行3d測量,且每天測量4次,當患兒出現(xiàn)高熱情況時,需采用冰袋外敷、溫水擦浴等方式進行物理降溫,積極鼓勵患兒多飲水,及時補充電解質,維持口腔衛(wèi)生。在采用藥物方式進行降溫時,需格外謹慎使用阿司匹林,并在降溫半小時后再次測量患兒的體溫狀況,且做好詳細的記錄工作。此外,在應用藥物降溫后,還需觀察患兒的血壓、脈搏以及尿量等指標,在患兒退熱的過程中會大量出汗,所以隨時查干汗液,更換衣物,促使患兒皮膚處于干燥狀態(tài)。④飲食護理:由于患兒的新陳代謝能力增強,所以要求患兒家屬提供富含熱量、維生素、蛋白的食物,且以流質飲食為主。與此同時,飲食需盡可能地清淡和易消化,從而滿足患兒的營養(yǎng)需求。此外,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逐漸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量,對便秘的情況予以有效預防,并叮囑患兒及家屬,患兒食物攝入量要適宜,不可過饑,也不可過飽,以免心臟負擔增加。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恢復時間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評價標準[2]:臨床癥狀均消失,實驗室WBC與異常淋巴細胞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為治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實驗室WBC與異常淋巴細胞下降,為好轉;臨床癥狀均無改善,實驗室指標均無顯著改善,為無效。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具體包括熱程、咽峽炎改善、異型淋巴小于10%等。不良反應具備可包括粒細胞減少、惡心等。
數(shù)據(jù)資料均用軟件SPSS 21.0分析處理,臨床癥狀恢復時間均采用t檢驗,用()描述,治療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采用卡方檢驗,用(%)描述。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組間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兩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熱程、咽峽炎改善、異型淋巴小于10%等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所示。
表2 觀察組、對照組熱程、咽峽炎改善、異型淋巴小于10%等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表2 觀察組、對照組熱程、咽峽炎改善、異型淋巴小于10%等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治療后3d復查血常規(guī),1周后復查肝腎功。觀察組粒細胞減少、惡心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略明顯低于對照組,但組間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3所示。
表3 觀察組、對照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IM患兒多為學齡前及學齡兒童,主要是由于感染EB病毒,有研究顯示[3],5~9歲兒童有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臨床上一些IM患兒病情嚴重,尤其是一些慢性IM感染預后效果并不理想,EBV可利用宿主T細胞染色體基因整合DNA,使宿主T細胞染色體基因從良性到新生物前期,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藥物進行治療[4-5]。但現(xiàn)階段該病臨床治療尚無特效性。有研究稱[6],單純采用更昔洛韋等藥物并不能顯著縮短患兒熱程,同時長療程使用還會容易出現(xiàn)骨髓抑制等問題,所以目前臨床上非常注重對中藥制劑的運用。
中醫(yī)認為,IM為“瘟病”的范疇,表現(xiàn)為邪熱熾盛、血熱瘀滯及耗氣傷陰等病理變化,認為小兒IM病變過程表現(xiàn)為熱、毒、痰、瘀等環(huán)節(jié),所以,臨床治療主張祛其邪、清其熱、解其毒。熱毒寧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青蒿、金銀花浴梔子三味純植物藥物,其中青蒿辛香透散、苦寒清熱,可從伏熱外透解其熱,其中含青蒿素與揮發(fā)油等成分,可顯著降溫解熱;金銀花芳香透達,可起到抗炎、抗病毒與增強免疫等作用;梔子可瀉火除煩,可起到消腫止痛、涼血止毒等作用。以上三味藥物聯(lián)合使用標本兼治,一同發(fā)揮出抗炎鎮(zhèn)痛解熱及增強免疫力的作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觀察組分別采用更昔洛韋、更昔洛韋+熱毒寧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組間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熱程、咽峽炎改善、異型淋巴小于10%等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d復查血常規(guī),1周后復查肝腎功。觀察組粒細胞減少、惡心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略明顯低于對照組,但組間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更昔洛韋+熱毒寧用于小兒IM臨床治療可起到協(xié)同作用,且療程短,不良反應少,臨床應用價值較高[7-8]。
綜上所述,采用更昔洛韋聯(lián)合熱毒寧對小兒IM患兒進行治療,可獲得顯著療效,同時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恢復時間較短,副作用較少,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