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
無論是批改學生作文,還是期末考試的作文閱卷,筆者注意到,小學生特別是中高年級學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雷同現(xiàn)象特別嚴重,一個班的學生寫同一文題的作文,題材大同小異,內容幾乎一致,甚至個別語句都如出一轍;二是這些作文無論還是寫人、記事、描景、狀物,還是議論、說明,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三是選材不實,生搬硬套,不像是發(fā)生在學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四是作文語言充滿虛假,套話、假話較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作文教學指導方面存在以下幾個誤區(qū)。
一是教師的指導閱讀不能引導學生認識正確的生活,僅僅引導學生理解了文章內容,對作者為什么寫這些內容,是怎樣由表到里表達這些內容等的正面指導不夠。少部分教師為提高考試成績,甚至讓學生大量背誦作文示范,明確告訴學生答卷時加以借用。
二是教師對學生學習優(yōu)劣的評價有問題。教師批改作文時,不能只著眼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更重要的是注意文章是否是學生的個性化表達,有沒有傾注自己的感情。
世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模仿的,但寫文章不能模仿或者套作,為什么這樣說呢?
第一,學生要寫什么東西,要看他們自己在生活中的感觸,而有無感觸又取決于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沒有認識。如果對某人某物全無感觸,且沒有寫作欲望,再加上作文命題選材范圍太窄,學生也就只有模仿這條路了。盡管模仿后的文章文從字順,但表達的不是自己的意思,寫的不是想寫的事情,表達的也不是自己的感情,這樣的文章寫出來也是沒有用的。
第二,文章所寫的內容是作者對生活認識的結果。這個認識過程只有被學生理解之后,由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重新發(fā)生,重新經(jīng)歷,成為自己的認識過程,產生自己的認識結果,才可能行文。
第三,別人的文章是他們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帶有明顯而生動的個性特征,而且是有著區(qū)別于他人生命體驗的具體內容。尤其是文章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這是模仿不來的。倘若心中無物、無識、無情,硬要模仿,那必然會貽笑大方。
第四,文章內容的選擇、情感的抒發(fā),是絕對不能模仿的。那么,文章的形式可以模仿嗎?其實也不可以。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不同文章的內容,要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倘若學生的認識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只是模仿一定的形式 ,那么這個形式也無法得到準確運用。模仿忽視了認識能力由低到高的質變過程,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作文教學要切忌模仿,而應該提倡借鑒。
所謂借鑒,就是與他人或他事相對照,吸收他人之長處,補自己之短處。學生要明確自己“短”在何處,他人的文章“長”在哪里。學生每天都能聽到、看到和經(jīng)歷許多的事情,但由于缺乏足夠的認識能力,對于生活中的人和事并沒有什么感觸。即便有觸動,也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能力上,沒有去做深入的思考。這就是說,只有對生活現(xiàn)象、客觀事物產生了一定的認識,才能真正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要想彌補認識能力的不足,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歷練,這是一個自然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果缺乏指導,提高是緩慢的,因此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學習一些認識方法和生活經(jīng)驗,如此才能順利提升認知。因此,教師要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去閱讀,在閱讀中透徹理解文字內容,不僅要知道作者寫了什么內容,還必須知道作者是怎樣一步步由表及里地敘述所寫內容的。教師必須讓學生學會認識事物的方法,掌握認識事物的過程。只有做到這一點,學生的認識能力才會不斷提高。以此為指導,學生再回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用學到的認識方法去看待那些熟悉的事物,此時才會發(fā)現(xiàn)這些事物中原來蘊含著許多道理,還有許多有意義的東西在里面。到了這一步,學生就覺得這些事情是值得寫的,而寫出來的東西就是自己眼睛里的世界,就是與別人所見不同的內容。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認識過程,學生也才能夠懂得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從而真正找到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和規(guī)律。學生再回到自己要寫的作文中去,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寫出來的文章才是自己的真情實感。由此可以看出,借鑒的立足點是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借鑒的過程就是學生認識能力由低到高的質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