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莉
語文學科是一個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學習語文離不開思維訓練,思維訓練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語文教學活動中處處充滿了辯證法。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語文教學中的辯證法。
一、從少到多再到少
梅蘭芳先生曾說:“演戲,初演時東西少,越演越多,再演下去,又越演越少了,也正是到這時,戲才演好了?!边@是梅蘭芳大師多年藝術實踐的經驗總結,簡單的幾句話卻飽含著發(fā)人深省的哲理。其實,語文教學中也有一個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過程。新教師初上講臺,一般都會認真鉆研教材,參考教學資料,認真編寫教案,他們以為只要這樣充分準備,就能把課講足講好,但事實卻是,由于缺乏教學經驗,課剛上到一半,教師準備的內容就講光了,只好臨時拼湊一些課外材料來彌補課堂空白。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這些教師有了變化,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越來越多了,常常講到下課鈴響了依然講不完。這時他們會認為自己在教學上進步了,成熟了。但聽了老教師的課,他們才發(fā)現(xiàn)老教師講得并不多,反而留給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比較多,這時再反思自己的教學,就會覺得“多而雜”,而只有再經過長年累月不間斷的積累和學習,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向“少而精”“實而活”的目標前進一步。由此,我們認識到教學過程中的“從少到多再到少”是一個教師成長的表現(xiàn)。前后兩個“少”內涵不同,前一個“少”是知識貧乏的表現(xiàn),而后一個“少”則是認識并掌握了教學規(guī)律的表現(xiàn),是少中有多,以少勝多。向來由少到多易,由多到少難,這是因為由少到多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由多到少則是一個質變的過程。每個教師的基本素質、學習情況、思考能力各不相同,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過程不完全一樣,有的量變過程長些,有的質變過程長些,但不管長短,大致都有這個過程。
二、從無到有再到無
日前讀《齊白石談藝錄》,其中有一首題畫詩:“深恥臨摹夸世人,閑花野草寫來真。能將有法為無法,方許龍眠作替人?!边@首詩體現(xiàn)了大師齊白石對繪畫的理解,大意是他對那些以臨摹夸世的人是深以為恥的。他認為,只有在“有法”的基礎上不斷變革創(chuàng)作方法,不拘泥于前人之法,從“有法”變?yōu)椤盁o法”,才能不斷推陳出新,超越前人。齊白石的藝術理論之一就是以師法古人、師法自然的無法到創(chuàng)造出適合自己的獨特創(chuàng)作方法,再到否定自己、不斷變法的“無法”,這個“從無到有再到無”的過程是他在創(chuàng)造性勞動中積累起來的藝術經驗結晶。語文教學其實也一樣,教師大學畢業(yè)后到中小學任教,一開始只是學習、模仿別人的教學方法,自己還沒有從實踐中總結出有效的經驗,有的也只是一些模糊的認識和知之不深的教學理念。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語文教學實踐,才能把別人的經驗變?yōu)樽约旱慕涷?,把模糊的認知變?yōu)榍逦慕虒W理念??呻S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面對新的形勢、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會產生一些新的困惑,有的教師甚至覺得越來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覺得教學無法,需要“變法”了。這正說明,從無到有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從有到無則是一個變革的過程。只有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才能從被動轉為主動,才能使自己的教學進入一個新境界。所有的教師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皬臒o到有再到無”,前一個“無”是沒有的意思,“從無到有”是一個量變與質變交叉的過程,“從有到無”則是一個質的飛躍。面對新的挑戰(zhàn),有些教師感到無所適從,而對經驗豐富的教師來說,卻是一種變革的開始,是一種新的境界,是成熟的標志。著名作家巴金在《我和文學》中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蓖瑯?,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沒有技巧的。教師們在講臺上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其教學方法一定是不固定的,一定融合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于不同教齡、不同層次的教師來說,都要重視從無到有的積累過程,更要重視從有到無的變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