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曉兔
一、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該從學生熟悉的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常識入手,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背踔谢瘜W中的物質性質、化學符號、化學方程式、反應現(xiàn)象等學起來令人感到枯燥,記憶起來有一定困難,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教學時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結合教學建議,教師應該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尋找化學知識,積極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生活融入課堂,并啟發(fā)學生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讓化學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巧借生活化情境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策略研究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播放《風味人間2》花岙島——浙江最后一座海鹽手工曬場的片段,并展示曬場上海鹽的照片。
師:我們通過海水曬鹽得到的鹽是否是純凈的食鹽呢?
生:不是,從圖片中可以看到曬著的食鹽中含有許多泥沙,所以不純凈。
師:那我們如何除去這粗鹽中的固體雜質讓它變成精鹽擺上我們的餐桌呢?
[板書]混合物的分離——粗鹽的提純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通過對象山本地海鹽曬場——花岙島鹽場的介紹引入新課,創(chuàng)設了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到了粗鹽中含有較多的固體雜質,需除雜才能食用,自然地引出新課“粗鹽的提純”。這種生活化的情境導入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提高了新課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化學的魅力與樂趣。)
(二)探究本課新知,培育學科素養(yǎng)
師:如果是混有泥沙的海水,同學們知道如何將海水中的泥沙除去嗎?
生:可以靜置一段時間,然后將上層的海水倒出,那么我們就會獲得沒有泥沙的海水啦!
師:嗯,非常好!這個方法有給我們同學什么啟發(fā)嗎?
生:我們可以先將粗鹽溶解到水中,然后將溶液與泥沙等固體雜質分離開來。
[板書]溶解
師:是的,但是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當海水快要倒完時,剩下的海水又較容易渾濁起來呢?
生:嗯。
師:這樣會造成有較多混有泥沙的海水被我們浪費。我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將溶液和泥沙分開呢?
生:過濾。[板書]過濾
[演示實驗]演示過濾實驗,講解實驗注意事項,并讓學生思考提出這些注意事項的原因。
(1)實驗器材擺放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更好地確定各個儀器的擺放位置)。
(2)一貼:濾紙緊貼燒杯內壁(濾紙不用水濕潤,無法緊貼漏斗內壁,會造成濾紙和漏斗內壁之間有氣泡,從而影響過濾速率)。
(3)二低:濾紙低于燒杯上沿;濾液低于濾紙上沿(濾紙低于燒杯上沿是為了防止空氣進入濾紙;濾液低于濾紙上沿是防止未過濾的液體從縫隙流出,污染濾液)。
(4)三靠:燒杯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zhí)?;漏斗末端緊靠承接濾液燒杯的內壁。(燒杯緊靠玻璃棒的目的是引流,防止過濾時濾液濺出;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zhí)幨菫榱朔乐共AО舸疗茷V紙;漏斗末端緊靠燒杯內壁是讓濾液順著燒杯壁下流,防止濾液濺出)。
師:獲得的濾液中雖然除去了固體雜質,但是多了水,我們該怎么除去水,獲得純凈的固體氯化鈉呢?
生:蒸發(fā)掉水分。
[板書]蒸發(fā)
[演示實驗]演示蒸發(fā)實驗,講解實驗注意事項,并讓學生思考提出這些注意事項的原因。
(1)蒸發(fā)皿中的溶液不能超過蒸發(fā)皿容積的三分之二(蒸發(fā)時溶液沸騰,溶液體積過多會溢出,使食鹽的出產率偏低,從而影響實驗結果)。
(2)熱的蒸發(fā)皿不能直接放在實驗臺上(防止燙壞實驗臺)。
(3)不斷用玻璃棒攪拌(使溶液受熱均勻,防止濾液飛濺)。
師:通過蒸發(fā)我們獲得了較為純凈的食鹽,那么如何將蒸發(fā)皿中的食鹽取下來呢?
生:用玻璃棒輕輕刮至稱量紙上。
師:最后,我們需要計算出產率,并整理好實驗臺。那么,根據剛才所學,請同學們完成對粗鹽的提純。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過濾和蒸發(fā)兩大實驗操作較為陌生,教師在實驗前進行規(guī)范化演示,對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操作重點強調注意要點,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并且通過演示,指出實驗注意事項和原因,讓學生理解每一步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的背后都有相應的原因)。
[學生實驗]兩人一組,一人實驗,一人檢查并指出錯誤。若實驗失敗,請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通過師生指導及糾錯,培養(yǎng)學生遵守實驗操作規(guī)范,并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通過活動,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科學素養(yǎng)在化學課堂中落地生根)。
師:在粗鹽提純的這個實驗中,我們總共使用了幾次玻璃棒?
生:4次。
師:這幾次玻璃棒的作用都相同嗎?
生:不同。第一次是在溶解粗鹽時,玻璃棒的作用是攪拌,加快氯化鈉固體的溶解;第二次是在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濺出;第三次是在蒸發(fā)濾液時,玻璃棒的作用是不斷攪拌,使濾液受熱均勻,防止濾液飛濺;第四次是將精鹽從蒸發(fā)皿轉移出來時,玻璃棒的作用是轉移。
師:我發(fā)現(xiàn)第六組和第八組的同學通過過濾操作承接的濾液依然渾濁,同學們能幫助他們想想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呢?
生:濾液渾濁的原因有:①漏斗內濾液高于濾紙邊緣;②濾紙發(fā)生破損,雜質通過破損處流下,污染燒杯內承接的濾液;③承接濾液的燒杯不干凈,含有雜質。解決的方法:洗凈所有儀器,在漏斗內放入濾紙,用水濕潤使其緊貼漏斗內壁,重新進行過濾操作,使承接的濾液潔凈。
(設計意圖:學生實驗后的兩個追問“幾次使用玻璃棒”和“濾液渾濁的原因和解決方法”不僅很好地挖掘了本實驗的亮點——四處玻璃棒的使用及其作用,還通過學生親身經歷的“失敗”,讓學生意識到實驗并不是次次都能成功的,我們應該仔細地分析可能造成實驗失敗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三)聯(lián)系生活實例,升華課堂知識
師:過濾法是物質分離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學們是否能在生活中找到過濾法的應用呢?
生:手沖咖啡、用漏盆淘洗大米、用布袋過濾豆?jié){和豆渣……
師:那么什么樣的混合物適合采用我們今日所學的過濾法來進行分離呢?
生:適合固液分離。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生活中過濾的實例,讓學生再次深刻體會到我們的生產、生活是離不開化學的。讓學生懂得知識就是力量,掌握科學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中的難題。由此獲得成就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
三、教學分析
(一)注重聯(lián)系化學與生活
本節(jié)課通過對象山本地海鹽曬場——花岙島鹽場的介紹引入新課,創(chuàng)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拉近了學生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提高了新課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過濾實例,讓化學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相連,由此引導學生從化學視角看待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
(二)注重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
本節(jié)課在教師演示實驗的基礎之上,讓學生進行較為獨立的學生實驗,并讓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學生將“動手”和“動腦”相結合,主動思考問題,并逐步養(yǎng)成質疑、反思的科學思維習慣,培養(yǎng)學習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注重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
新課程以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為核心理念。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掌握物質的分離方法,初步學會溶解、過濾、蒸發(fā)等化學實驗基礎和基本技能。通過教師演示實驗以及學生自主實驗相結合,幫助學生掌握實驗基本技能,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知識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素養(yǎng),認識化學知識的重要性,逐步形成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較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