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琴 郭琦 夏娟 譚林娟 路虹
國家癌癥中心,國家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腫瘤醫(yī)院深圳醫(yī)院婦瘤科,深圳 518116
腸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腸內(nèi)容物通過障礙,在腹部術后、胃腸道、婦科惡性腫瘤特別是卵巢癌中常見,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嚴重者可引起腸壁壞死、腹膜炎和腸管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威脅患者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甚至危及生命〔1〕。有報道表明,在晚期卵巢癌及復發(fā)性卵巢癌患者中,急性腸梗阻發(fā)生率可達5.5%~51.0%〔2-3〕,腸梗阻確診后,病程基本處于終末期,生存時間有限,如何有效控制腸梗阻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成為治療、護理的重要目標。目前臨床的保守治療手段為禁食、禁飲、胃腸減壓、靜脈營養(yǎng)支持等,而普遍使用的胃腸減壓方法是經(jīng)鼻留置胃管,由于胃管的長度限制,僅能吸引胃內(nèi)聚集的胃液和氣體,但是對于梗阻以上的小腸減壓無效〔4〕。鑒于此,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在臨床中運用越來越廣泛,在腸梗阻的治療中取得良好效果。
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通過腸蠕動使導管到達梗阻小腸近端的腸管內(nèi),吸引腸液及氣體,充分緩解梗阻近端腸管內(nèi)壓力,減輕腸道水腫,促進擴張腸管的血行恢復,充分減壓,緩解腹脹,并且腸梗阻緩解后,可進流質(zhì)和半流質(zhì)食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延長其生存期,置管后的護理直接影響患者導管留置的時間和質(zhì)量。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腫瘤醫(yī)院深圳醫(yī)院收治的卵巢癌合并腸梗阻患者24例。納入標準:①各類型卵巢癌患者,②合并有腹脹、腹痛、排氣及排便困難癥狀,③腹部影像學確診為腸梗阻。排除標準:①除卵巢癌外的其他惡性腫瘤,②腸梗阻導管頭端位置在胃內(nèi),做胃管使用者,③在留置過程中發(fā)生導管完全脫出者,④存在留置經(jīng)鼻型腸梗組導管禁忌證的患者,⑤因其他原因不配合留置者。對照組14例,實驗組10例。兩組患者均為女性,平均年齡(50±5)歲,意識清楚且能配合,均無精神障礙,使用導管材質(zhì)均為硅膠。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禁食禁飲,給予患者靜脈補液維持電解質(zhì)平衡、預防感染、靜脈營養(yǎng)等常規(guī)治療。同時給予口服石蠟油30 ml Tid ,甘油灌腸劑100 ml灌腸Qd,配合理療、針灸治療。
1.2.1對照組 患者經(jīng)鼻置入鼻胃管持續(xù)胃腸減壓,測量長度為耳垂-鼻尖-劍突體體表長度行胃腸減壓治療,其置入長度為(50±5)cm,接近于胃管末端至胃賁門之間的距離。
1.2.2實驗組 對患者進行術前知情談話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內(nèi)鏡下留置經(jīng)鼻置入腸梗阻導管,導管置入深度為(125±15)cm。置管方法:操作前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患者取左前斜位,分別用石蠟油潤滑導管、生理鹽水潤滑導絲,將導絲插入導管內(nèi),用附件固定器固定好。插入胃內(nèi)的過程同普通鼻胃管。通過胃鏡鉗道用異物鉗夾住導管上系線,X-ray監(jiān)視下將H1導管送過幽門。將超滑導絲插入導管,順著導絲插入腸梗阻導管,引導腸梗阻導管置入達屈氏韌帶。導管到位后,前球囊內(nèi)注入10~15 ml滅菌注射用水,前球囊隨腸蠕動將導管送至梗阻部位,連接風琴式引流瓶充分引流。進行腹部CT(站位、臥位兩個方向),通過觀察腸管內(nèi)氣液平面的增減、患者腸梗阻癥狀、腹部X線變化,分析梗阻部位,評估是否繼續(xù)采用非手術治療。同時進行充分經(jīng)鼻型補液、靜脈營養(yǎng)支持,減少胃腸道水腫。普通胃管與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使用對比見表1。
表1 普通胃管與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使用對比
1.3.1導管護理
1.3.1.1固定妥善 ①方法1:導管前端沒有到達梗阻部位,置管后在鼻腔外預留10~20 cm的松緩彎曲長度,鼻側不固定,耳垂處或面頰部用3M棉柔膠布作“人字形”或“一字形”高舉平臺法固定導管,導管由于腸蠕動向深處前行,當面頰部松緩彎曲消失時,再次做10~20 cm的松緩彎曲,將導管重新固定,按照導管松緩彎曲消失的程度保持導管前行。松緩長度增大,考慮可能是患者的身體活動造成的導管脫出,要縮短松緩長度重新固定。實驗組腸梗阻導管進入的最深長度為235 cm,平均(190±35)cm。腸梗阻導管固定方法見圖1。②方法2:導管前端沒有到達梗阻部位,但導管容易滑脫的患者,或由于腸蠕動等導致導管自然滑脫的患者,可預先在胃中保留20~30 cm的松緩長度,每隔6 h左右將導管向鼻內(nèi)插入20~30 cm,直到1~2 d后導管到達梗阻部位為止。這種辦法需經(jīng)過一段時間通過腹部透視照片,觀察胃內(nèi)導管的松緩情況。該類患者導管固定方法同圖1。③方法3:導管前端到達梗阻部位,無需固定相同長度時,需每周把水囊內(nèi)鹽水抽吸出5~10 ml,隔30 min后再注入相同劑量的鹽水,觀察患者癥狀是否緩解。該類患者導管固定方法同圖1。④方法4:導管前端到達梗阻部位需較長時間引流,需要將腸梗阻導管固定在某一位置進行持續(xù)引流時,需把水囊內(nèi)無菌注射用水抽吸出5 ml,再使用3M棉柔膠布裁剪成“工字形”或“人字形”在患者鼻翼處給予固定,棉柔膠布“一字型”高舉平臺法固定導管,防止腸壁損傷。導管固定方法見圖2。
圖1 導管前端未到達梗阻部位的固定方法
圖2 導管前端到達梗阻部位需較長時間引流的固定方法
1.3.1.2導管安全 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的潛在安全風險包括脫管、破損、堵管、感染等,常規(guī)患者取右臥位或半坐臥位,減少對氣囊的壓迫。妥善固定導管,做好導管標識,需詳細標記導管置入時間,以便判斷留置有效期;每班查看導管固定情況,觀察記錄導管外露刻度,評估導管功能,預防脫管。如患者腸梗阻癥狀未緩解而導管較前脫出≥30 cm時,應懷疑導管是否移位,需采用X光定位導管,如導管位于患者胃內(nèi),則視為脫管,需請內(nèi)鏡中心會診,評估是否重新置入導管或數(shù)字剪影血管造影術(DSA)下調(diào)整導管位置;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狀,每天更換引流瓶,禁用止血鉗等銳器鉗夾導管,可使用導管自帶的水止夾關閉或開放導管;每周更換前球囊內(nèi)液體,使用20 ml注射器抽盡球囊內(nèi)液體,并緩慢注入滅菌注射用水10~15 ml,動作輕柔,避免壓力過大導致球囊破裂。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
1.3.2疼痛管理 腸梗阻患者臨床中往往伴隨腹痛癥狀,與腸梗阻癥狀的加重或減輕成正比,嚴重者需要行嗎啡、曲馬多、山莨菪堿(654-2)等藥物治療,使用藥物后應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質(zhì)及評分:采用數(shù)字等級評定量表(NRS)評分,用0~10的數(shù)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代表無疼痛,10代表重度疼痛,教會患者自己圈出或說出能代表其疼痛強度的數(shù)字〔5〕。NRS評分≥4分需匯報醫(yī)生給予藥物止痛,同時注意患者的防跌倒護理;采用音樂療法、親人陪伴、深呼吸等方法,轉(zhuǎn)移患者注意力。
1.3.3置管后導管的沖洗 導管的內(nèi)腔可能由于腸管內(nèi)容物或造影劑引發(fā)堵塞。留置期間需注意確認內(nèi)腔狀態(tài),如有堵塞,用溫水洗凈內(nèi)腔。引流不暢時,可注入適量的滅菌注射用水或蒸餾水等進行沖洗,并判斷導管是否堵塞。
1.3.4活動 根據(jù)患者的自理能力、跌倒評分及生命體征情況合理選擇活動方式。患者置管后選擇半臥位,可下床活動,每次15~20 min,每天3~4次。適量活動可促進腸道蠕動,便于導管借助前球囊重力通過梗阻部位,利于體位引流。
1.3.5生活護理 放置導管期間注意鼻腔及口腔清潔,協(xié)助并指導患者做好口腔護理,在鼻孔處皮膚涂抹凡士林,減少對鼻黏膜的刺激〔6〕,每天清潔口腔3次,及時清除鼻腔分泌物。
1.3.6監(jiān)測腹圍 每天測量腹圍(平臍水平腹部的周徑),與置管前的腹圍對比并記錄。必要時監(jiān)測腹部平片X線變化。
1.3.7舒適護理 ①關注患者心理活動,正確運用心理測試工具,評估患者焦慮的嚴重程度,準確分析焦慮原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5〕,其包含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正常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79分為重度焦慮。該量表評估患者近1 w主觀焦慮感受,共20個條目。所有條目從“沒有或很少時間”到“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分別賦值1~4分;該量表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2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②遵醫(yī)囑做好癥狀管理,并根據(jù)焦慮評分給予心理撫慰。置管后引起患者自我形象改變,在護理時應注意患者主訴及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心理疏導,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腸梗阻導管的好處,鼓勵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
1.3.8飲食管理 腸梗阻癥狀未緩解期間需禁食禁飲,使用靜脈補液,進行腸外營養(yǎng)(PN)支持治療。一般情況下,置管后24~48 h,患者腹脹腹痛癥狀可明顯緩解,72 h起可進食少量流質(zhì)飲食并逐漸加量(少量多餐),同時口服腸道抗生素。置管后5~6 d基本可以停止靜脈營養(yǎng)支持,恢復全腸內(nèi)營養(yǎng)〔6-7〕。
1.3.9并發(fā)癥觀察
1.3.9.1腹痛腹脹 注意患者主訴,特別是腹痛腹脹情況,有無進行性加重。警惕出血、穿孔、減壓引起的腸壞死等。
1.3.9.2惡心嘔吐 梗阻引起的惡心嘔吐,可遵醫(yī)囑給予止吐對癥處理,緩解患者不適,置管引流24 h后惡心嘔吐可緩解。
1.3.9.3咽喉疼痛 導管刺激咽喉部黏膜引起疼痛,可根據(jù)患者情況,癥狀輕的患者指導少量飲水,潤滑咽喉,減輕不適感。 嚴重者酌情給予0.9%氯化鈉3 ml氧氣霧化吸入Bid。
1.3.9.4排氣排便 梗阻導致患者停止排氣排便,置管后持續(xù)引流,梗阻可逐漸緩解,繼而恢復排氣排便。
1.3.10做好患者及家屬宣教 向患者、家屬示范講解導管作用、維護及引流瓶固定方法 ,避免意外拔管。實驗組患者及家屬置管期間已掌握導管的自我防護,未發(fā)生脫管。
1.3.11拔管
1.3.11.1指征 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緩解。體征:腸型、腹部壓痛消失,腸鳴音亢進或消失,恢復排便排氣。影像學檢查:腹部CT提示積液、腸腔擴張緩解或消失。
1.3.11.2方法 腸梗阻癥狀改善后,不宜立即拔管,應夾閉導管,透視癥狀沒有惡化的情況下,開始試飲水試驗,再次透視,癥狀沒有惡化,一般吸引量<200~300 ml/d可拔管。拔管前1 d口服液體石蠟等腸潤滑劑150~250 ml,拔管前30 min從腸梗阻導管引流口處注入液體石蠟等腸潤滑劑50~100 ml,可使拔管更加順利進行。導管拔去時,常規(guī)抽凈水囊,邊拔除邊吸引,必須在正壓下拔管,否則容易引起腸套疊。
1.4.1臨床療效 顯著:患者臨床癥狀、腸梗阻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腸梗阻癥狀較置管前明顯改善。無效:患者腸梗阻情況無改善〔8〕。
1.4.2舒適度指標 疼痛水平:采用NRS評估。焦慮水平:采用SAS評估。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兩組間置管后癥狀緩解情況進行Fisher精確概率檢驗,兩組間治療療效比較進行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發(fā)熱、惡心、恢復排氣排便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嘔吐、腹脹、腹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置管后腸梗阻癥狀對比〔n(%)〕
實驗組10例患者中5例治愈、4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對照組14例患者中1例治愈、9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RNS、S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RNS、SAS對比(分,
卵巢癌患者晚期往往會伴發(fā)腸梗阻,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可引起腸管膨脹和壓力升高,進而引起腸黏膜缺血、缺氧、腸壁血障礙,最終導致腸壞死穿孔,引起嚴重腹腔感染和休克〔9〕。胃腸減壓通過將梗阻部位的滲出液、氣體和消化液等吸出,減輕患者腸腔膨脹,調(diào)節(jié)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腸壁水腫,使腸道暢通〔10〕。傳統(tǒng)的胃腸減壓法為留置胃管胃腸減壓,臨床上主要采用盲探插胃管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的一次插管成功率極低,且由于在插管時反復試探性推送胃管,會給患者帶來痛苦;且目前使用的胃管長度較短,傳統(tǒng)的胃管測量長度方法因置入部位在賁門部,只能吸引胃內(nèi)積存液體、胃液和氣體,無法得到較好的胃腸減壓效果。實驗組患者在內(nèi)鏡下經(jīng)鼻置入腸梗阻導管,利用導管前球囊的重力作用,在腸道中前行,到達腸梗阻上方,對咽下的空氣、異常發(fā)酵產(chǎn)生的氣體以及積存胃液和腸液直接進行吸引,從而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4〕,可以有效降低腸管內(nèi)壓力,恢復血液循環(huán),最終解除腸梗阻。腸梗阻導管治療中常見的并發(fā)癥有咽部不適、感染等。本研究表明,腸梗阻導管的安全性相對較高。
四種導管固定的方法相比,方法2可間接確認導管的前進程度,但是會出現(xiàn)導管一定程度滑脫情況,可先不留余長固定導管,待觀察到導管由于前行開始壓迫鼻翼時,再切換到方法1。方法1隨著導管的前行,由于摩擦鼻腔會產(chǎn)生痛苦,可在導管的松緩彎曲部涂擦利多卡因乳劑,以減輕患者的痛苦。使用方法3時,因腸梗阻導管比胃管硬,采用鼻翼固定的方法可能造成患者鼻翼壓迫鼻翼性壓力性損傷;正確的方法是在鼻翼外側稍向下的位置固定導管,使導管不壓迫鼻翼。進行下一步吸引時,可考慮腸管的粗細充起氣囊繼續(xù)進行。注意不收縮氣囊會導致小腸機能化短縮,進而容易引發(fā)腸套疊。
腸梗阻導管前端有一水囊注水閥,置管后需使用注射用水或滅菌注射用水,禁止用生理鹽水、葡萄糖及造影劑、礦泉水等其他有結晶化可能的藥液。注意:水囊內(nèi)液體每周更換1次;注水、抽水時注射器均要旋轉(zhuǎn)半圈,防止閥門關閉不良。水囊機理同尿管水囊,水囊膨脹緊貼腸壁,可起到內(nèi)腔固定作用,所以一般腸梗阻導管較少脫出,但需要注意水囊不宜過滿(水囊容積60 ml,一般水囊內(nèi)注入液體30 ml),導管不能長期固定同一位置時間過長,以免水囊壓迫腸壁造成患者不適〔11-12〕。
實驗組患者發(fā)生腸梗阻時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惡心嘔吐,且伴有呼吸心率增快,患者煩躁不安、焦慮,故臨床中應正確運用心理測試工具非常必要。SAS量表的運用能夠使臨床醫(y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做出反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從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到,實驗組患者在置入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前SAS評分為輕度焦慮,隨著腸梗阻癥狀的緩解和醫(yī)護人員細心照顧、心理安撫等積極措施,SAS評分轉(zhuǎn)為正常,患者向積極心態(tài)方向發(fā)展;對照組患者在置入經(jīng)鼻胃管胃腸減壓前SAS評分為重度焦慮,因腸梗阻癥狀不能有效緩解,即使醫(yī)護人員采取積極的心理護理措施,但是焦慮未得到有效改善,直到拔除胃腸減壓導管患者的SAS評分仍為中度焦慮。由此可見,SAS的評分與癥狀的緩解成正比。
綜上所述,留置腸梗阻導管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且不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心理都起到積極作用,值得臨床借鑒。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是樣本量較少,需要有大數(shù)據(jù)的支持方能更好進行循證;另外,因腸梗阻導管于該科來說還屬于新技術,部分醫(yī)護人員對于其治療、護理的細節(jié)把握仍不足,需要科室后續(xù)進一步培訓與臨床實踐〔13〕。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