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銀霞
關鍵詞:信息行為;影響因素;信息移動消費;Y一代大學生
摘 要:文章以Y一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等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系統(tǒng)分析了影響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的個體因素、情境因素、效能因素,以期為網(wǎng)絡信息內容服務商向Y一代大學生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移動化的精準信息服務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2)06-0093-03
“Y一代”是指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絡快速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Y”代表Young,“Y一代”即年輕一代。他們的價值取向多元化,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信息,習慣使用即時交流軟件,依賴網(wǎng)絡生活和學習,是中國網(wǎng)民的主力軍[1]。Y一代大學生的潛在信息需求是什么?影響需求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影響因素之間有何聯(lián)系?高校圖書館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為Y一代大學生提供精準信息服務,促進我國數(shù)字信息移動消費內涵式發(fā)展。
1 相關理論回顧
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技術、用戶、信息三個維度是進行用戶信息行為研究的主要內容。國外學者Savolainen R通過消費人群的基本特征分析證實,性格、受教育程度、職業(yè)等都直接影響用戶獲取網(wǎng)絡信息的效果[2];Andrew R等基于信息搜索和傳播的視角,證實個人因素是造成消費人群發(fā)生信息消費行為的一個關鍵因素,包含消費群體、個性特征、專業(yè)背景和心理因素[3]。這些影響因素模型已經(jīng)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為研究Y一代用戶信息移動消費行為提供了參考。
自20世紀末開始,用戶的認知能力和個體差異日漸成為管理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情境對用戶信息行為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研究者先后提出了很多基于情境的信息行為模型,如:吳丹等在分析國外經(jīng)典模型的基礎上,深入探究了用戶的信息行為是如何隨內外部情境變化而發(fā)生改變的[4];曹芬芳等從學術自我效能視角出發(fā),考察了學術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5]。
為更好地對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進行調查和分析,筆者構建了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影響因素模型,詳見圖1。
2 影響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的個體因素
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主要受消費觀念、信息素養(yǎng)、時間成本、價值觀、重要性等因素影響。
2.1 消費觀念
Y一代大學生學業(yè)比較繁重,他們的信息移動消費行為主要是生活和學習。Y一代大學生屬于信息移動消費中最大的一個學術消費群體,他們如果長期在某一類信息或某一網(wǎng)站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消費習慣。不同性別的Y一代大學生的信息移動消費觀念也有差別,女生在網(wǎng)上是“搜尋者”,她們上網(wǎng)是為了一個確定的目標,而男生往往是“沖浪者”和“瀏覽者”。
2.2 信息素養(yǎng)
Y一代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與其知識結構有關,他們的信息需求來自已有知識和解決問題所需知識的差距,即已有的知識量越多,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量就越少,反之亦然。一方面,Y一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能力不足,既不懂如何選擇信息搜索工具,也不知該如何組建檢索式;另一方面,Y一代大學生更擅長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網(wǎng)絡,習慣使用自然語言搜索,由于很難清晰表述自己的真實信息需求,只能把問題交給計算機系統(tǒng)解決,往往很難獲得滿意的查詢結果。
2.3 時間成本
Y一代大學生利用排隊、等車等碎片時間,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快速瀏覽熱點資訊、回復信息或刷一刷朋友圈等,而不會把寶貴的時間用于等待網(wǎng)頁慢慢展開。因此,Y一代大學生比較喜歡從固定的App或網(wǎng)站獲取信息,以降低時間成本。
2.4 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種持續(xù)性的信念,指就個人或社會而言,認為某種行為模式優(yōu)于另一種行為模式的概念[6]。價值觀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和工具性特征,對于信息移動消費行為取向具有深刻影響。具有相似價值觀的Y一代大學生通常會有相似的信息行為。
2.5 重要性
真正影響人們行為的不是環(huán)境,而是心情[7]。Y一代大學生堅持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各類見聞信息,不是因為文字多么有意義、圖片多么精美,而是重視來自朋友圈的關注、點贊、評論和回復,這種關懷和認同使他們感覺自己被重視、被需要,從而鼓舞其每天堅持分享自己的見聞和觀點。
3 影響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的情境因素
情境實質上是環(huán)境,是事物在其中得以存在的環(huán)境總和[8]。界面友好性、風險感知、信息量、設備性能等情境因素對Y一代大學生的信息移動消費決策具有決定性影響。
3.1 界面友好性
網(wǎng)頁界面是網(wǎng)站與用戶進行溝通的橋梁,用戶使用網(wǎng)站的操作與效果完全通過網(wǎng)頁界面表現(xiàn)出來。用戶對網(wǎng)頁界面的評價包括外觀評價與功能評價[9]。美輪美奐的頁面、簡單易用的操作系統(tǒng)、及時的幫助信息等,都是Y一代大學生所需要的,網(wǎng)絡信息內容服務商在進行網(wǎng)站設計時,要注意提升界面觀感和數(shù)據(jù)處理速度,為Y一代大學生提供更加標準和個性化的智能信息環(huán)境,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和體驗。
3.2 風險感知
風險感知是一個搜集、選擇、理解危機信息并做出反應的過程[10]。Y一代大學生由于性別、年齡、專業(yè)等存在差異,因而對風險的認知能力、感知程度、應對態(tài)度等也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Y一代大學生對風險的感知程度直接影響其采納信息的行為和效率,而搜尋大量可信度高的信息是降低其信息移動消費風險性的一種有效方式。
3.3 信息量
多媒體信息量巨大,承載豐富的應用,最受Y一代大學生的喜愛和推崇。以廣告為例,從最初的平面廣告到現(xiàn)在的視頻廣告,廣告將信息傳播與藝術效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神并茂的畫面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廣告詞有效激發(fā)了Y一代大學生的想象力。
3.4 設備性能
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信息是Y一代大學生當前的普遍行為,他們既喜歡追求流行、時尚,也注重設備易用性,傾向于使用更多的功能和更少的設備。同時,Y一代大學生還重視感官享受,喜歡用5G網(wǎng)高速沖浪,希望一切都能通過網(wǎng)絡操控,如用手機開關空調、電視、熱水器、洗衣機等,一鍵搞定,一切盡在“掌握”。
4 影響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的效能因素
效能是消費者在信息行為中實現(xiàn)目的和完成預期任務的程度。筆者從感知信息效能、自我效能、反應效能和集體效能等方面分析其對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的影響。
4.1 感知信息效能
信息在智能終端以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被表現(xiàn)出來,更容易被Y一代大學生感知、理解和接受。Y一代大學生的信息感知能力與自身的知識結構、信息需求及心理狀態(tài)有關,其搜尋到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越高,信息感知效能也就越高。
4.2 自我效能
不同的信息活動對Y一代大學生的信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因此Y一代大學生在不同信息活動中的自我效能感千差萬別,他們一旦擁有專業(yè)的知識、技能以及堅定不移的信念,自我效能就會對其信息行為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例如,美拍就是一款成功實現(xiàn)自我效能的移動應用軟件,操作簡單易學,Y一代大學生利用美拍進行拍攝和創(chuàng)作,自己當主角,滿滿的參與感與成就感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4.3 反應效能
Y一代大學生對信息的處理是一種下意識行為,是長時間建立起來的一種情緒反應,屬于一種認知過程?;趯χR價值的考量,他們更喜歡關注、收藏與專業(yè)知識、經(jīng)驗和見解等內容相關的知識型微信公眾號[11],也愿意傳播、分享自己專業(yè)領域內的知識和有深度的信息,以塑造其博識形象。
4.4 集體效能
Y一代大學生通過相似的信息行為形成集體團隊,這種相似的信息行為特征反過來也會對其形成約束力,制約他們的信息行為。集體團隊的結構關系、團隊能力和知識搭配以及團隊的領導水平等,都會影響團隊成員的信息行為。除上述影響因素外,Y一代大學生所處的地理位置、家庭背景以及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宏觀環(huán)境都會對其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產(chǎn)生影響。
5 結果分析
綜上所述,在影響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的各類因素中,效能因素對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具有雙重作用,由于個體因素與效能因素正相關,因此效能因素在直接影響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的同時,還會再次通過個體因素繼續(xù)發(fā)揮影響作用。此外,情境因素中的信息素養(yǎng)對Y一代大學生信息移動消費行為的影響力最大,即Y一代大學生的信息意識越強,其信息行為產(chǎn)生的效能就越好,因此網(wǎng)絡信息內容服務商需要增強與Y一代大學生的黏合度,主動提供服務,利用智能技術挖掘、分析Y一代大學生的潛在信息需求,并預測Y一代大學生信息需求的未來趨勢,為他們提供更加全面、可信度和含金量更高的知識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 柯平,陳雅茜.面向Y一代的大學圖書館用戶服務[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4):5-10.
[2]Savolainen R.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ward: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J].Bulleti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7(3):53-56.
[3] Andrew R,LYN R.Building on model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linking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3(2):169-193.
[4] 吳丹,劉春香.基于情境的跨設備搜索需求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8(1):45-52.
[5] 曹芬芳,張晉朝,王娟,等.學術搜索引擎用戶適應性學術信息搜尋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6):82-89.
[6] 林建煌.消費者行為(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22.
[7] (日)和田秀樹.別讓壞情緒趕走好心情[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8.
[8] (美)約翰·杜威.邏輯:探究的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9.
[9] 徐速.數(shù)字圖書館門戶的用戶界面友好性評價[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0(3):1-3.
[10] 王飛.風險感知視角下的公眾防護型行為決策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11] 秦芬,嚴建援,李凱.知識型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特征對個人使用行為的影響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9(7):106-112.
(編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