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心博雅一代風流

        2022-07-10 13:44:19李新趙雪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創(chuàng)作風格

        李新 趙雪

        摘要:與謝稚柳等齊名的海派名士蘇淵雷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他的詩、書、畫,被時人贊譽為“三絕”,尤其近年,其“會通”藝術思想受到學界廣泛關注?;仡櫤褪崂砥渌囆g思想、風格學派在當今時代尤其具有重要意義。藝術作品的風格形成往往與藝術家的學養(yǎng)積淀、思想觀念、時代交游等方面的影響密不可分。蘇淵雷的藝術與其人生境遇和家學傳承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蘊含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刻的人生洞見,是人性與物性的統(tǒng)一。

        關鍵詞:蘇淵雷;藝術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藝術交游

        中圖分類號:J29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22)04-0021-09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22.04.003

        漢字的書寫已經(jīng)不僅僅是“結繩而治”時代的符號工具,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演變之后,成為了華夏民族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這不只因為書法騰挪跌宕的線條,氤氳裊裊的水墨,更是由于它在筆墨律動之間蘊含了華夏民族的文化意韻與哲學智慧。書法從遠古走來,經(jīng)歷了從伏羲畫卦到契木為文的演化過程,如今,它不但是一門與詩、畫相伴相隨、互融共生的藝術樣式,更是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獨一無二的藝術種類。一幅書法作品不僅是一種書寫,更是書寫者在方寸之間完成的一次生命語境的轉(zhuǎn)換,體現(xiàn)著書寫者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v觀古今書畫史,凡舉大家之作,莫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儒雅的氣質(zhì)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近代書畫名家吳昌碩、潘天壽等都極力主張“通會之境”、強調(diào)“四全”品格。作為海上藝壇的代表人物之一,蘇淵雷先生也格外重視“會通”的思想,他將博冠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融匯于丹青妙筆之中,用筆墨將詩詞書寫在人生的大地上。在踐行這樣的思想理念過程中,他成為了“詩書畫三絕兼善,文史哲一以貫之”的杰出書畫藝術家,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人藝術風格。

        蘇淵雷出生在有著“東南小鄒魯”之稱的浙江平陽,這里曾因孔子的世家長孫孔檜的定居而儒風昌盛,并且不乏歷史文化名人,如南宋愛國詩人林景熙、晚清思想家宋恕等皆出于此。蘇淵雷從小就神慕古人,并心向往之。因此,他晚年時常感慨:“六經(jīng)卑議宋平子,曠世高風林霽山。邑有前修申雅慕,才慚下士敢追攀?!盵1]273他一生的治學思想和學術追求也總是和古人不謀而合。他提出的“會通”思想和“讀書閱世”[2]411與明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李日華曾說的“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事變多,不狃狹劣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川靈奇,透入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于妙境”[3]可謂是異曲同工。不僅如此,蘇淵雷曾說:“詩情、畫意、書法,在藝術創(chuàng)造的總過程中,不論形式或內(nèi)容,有時總是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輝映成趣。要在我們悉也體會,擬議變化,神而明之,達到移情忘我,天人融合的境界,則藝術之能事畢矣?!盵4]117可見,平陽文人薈萃的生活環(huán)境和深厚的家學淵源,為他提供了文化滋養(yǎng)的沃土,使他延續(xù)了儒風家學與文人血脈。

        一、藝游于學,道生于藝

        蘇淵雷以“讀書閱世”和“會通”思想為治學理念,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審美品格。寓居上海時期,他潛心研學,他的書畫藝術成就得益于亂世之中的一方凈土——缽水齋。晚年時期,其藝術風格趨于成熟,禪意之風凸顯。在與高二適、謝無量、張大千、郭沫若、高羅佩、傅斯年、顧頡剛等一眾文化名人的交往活動中,蘇淵雷的文藝思想也日趨凸顯出來。他的藝術真正做到了詩書畫三者深度融通,將帶有禪意和憫物殉悲之情的詩歌,從流動放逸的書法線條當中揮灑出來,有時還會配以極具海派特征的繪畫,可謂既能合古人之神韻,又能開今人之風貌。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較之古人更加講求融圓匯通、造乎自然。在縱橫飛舞的線條當中,將文蘊、筆墨和境生象外的意境之美融為一體。從唐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開始,詩和畫的關系已經(jīng)猶如一對雙生姐妹一般血脈相通。詩書畫“三絕”之說也由此產(chǎn)生。于古人來說,在詩書畫三方面皆堪稱一流的尚且不多,在當代,真正能夠在詩、書、畫三個方面都堪稱一流的文藝家更是屈指可數(shù),蘇淵雷的“三絕”卻是名符其實。

        (一)跌宕生姿,意如蛇形之“書絕”

        蘇淵雷的書法以行草見長,尤好雞毫作書,這也可以說是他書法藝術的一大特色。說到雞毫,絕大多數(shù)人會感到稀奇,即便是有過學書經(jīng)歷的人也只是對狼毫、紫毫等質(zhì)地較硬的筆類熟悉,因為這類毛筆在書寫過程中容易掌控,是書法入門的不二之選。但雞毫在書作當中卻很少有人使用,這不僅是因為雞毫不具備毛筆的“四德”——尖圓齊健,更由于它不易吸水、不易吃墨、質(zhì)地極其柔軟等特點而“遭人厭棄”,即使是常年臨習書法的人,一提到雞毫作書也會略有局促之感,不敢輕易嘗試。唯有像蔡邕這樣的書法大家才會認同“唯筆軟則奇怪生焉”的道理。雞毫筆就如同頂級的“武林絕學”,只有具備深厚功力的人才能對此駕輕就熟,而蘇淵雷卻深諳此道。他的雞毫書作柔中帶剛、灑脫多姿、妙趣橫生。在飽含激情的筆墨背后是他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他曠達、灑脫的人生哲學。他的草書《萬物沖合詩》(圖1)這幅書作,起筆墨色濃重,沉著凝練,運筆如飛龍騰躍,起伏有度,揮灑自如,寫出了他的禪意心境。盡管是雞毫作書,但那“帶燥方潤”的墨色,時而力透紙背,時而飛白躍動。章法布置開合有度,更顯作品的神采奕奕。由于他常喜于酒后奮筆疾書,醉意微醺之感總是能夠加劇草書的狂逸,龍蛇筆走之間猶如急流奔騰,充滿了真情疏放、天真浪漫的生命氣息。他的書法上接晉人書意,下承唐人筆法,這不僅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學功底,更與他長期的學養(yǎng)積淀有關。

        蘇淵雷少時即學書,因此他的書法不僅帶有晉人之“韻”,又努力尋求宋人之“意”,盡管也曾學二王、顏真卿、米芾、蘇軾等,卻不落窠臼。作為北宋名仕蘇軾的后裔,他一生當中最崇尚的人就是蘇軾。所以,他的書法總是在晉韻之上更顯宋風。他對蘇軾的“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5]與“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6]的觀點一直心服首肯,并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會通”的治學思想。這對蘇淵雷來說極為重要,他的書學追求與詩歌上的主張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進行著實踐與反思。他在講求“師古人”的同時又注重“師法自然”。懷著對古人藝術成就的敬重,一直堅持臨摹學習,并充分臨習了二王、懷素、顏真卿等諸家名帖。之后他對黃庭堅《論書》中所講的“古人學書不盡臨摹。每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可隨人意”[7]感觸頗深,因此,盡管他也曾認真臨習古帖,但卻倡導取諸家之法不囤于其形,將所學之識與書法線條完美結合,大有石濤的“我自用我法”[8]之意。又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齊白石的“似與不似之間”[9]的意境?;谒缙趯θ寮摇⒎鸺?、道家文化的理解,加上深厚的文學造詣,使得他豪情縱筆的同時,依舊能夠有淡然古雅的書風,籠罩在張旭、懷素一般極盡醉酒的顛逸之資上,運筆的過程中又有著癲狂的收放和空靈的沖淡。因此他的書法又被稱為“學者書法”“詩人書法”[4]序2,從而形成了他個人獨特的書法風格。

        草書最大的特點是索筆揮灑、力沉狂逸,強調(diào)線條的律動感與樂律感,方寸之間,縱橫馳騁,以達其性情。然而,蘇淵雷的草書卻在運轉(zhuǎn)龍蛇之態(tài)下,暗藏著濃郁的禪意與“沖淡”之氣,正如他的書作所寫:“吾生已慣波三折,放眼乾坤日月長”。他的酒后之作,往往更顯文人、史家、學者的放達與內(nèi)斂,而不同于“顛張醉素”的狂放。他總是痛飲三杯之后便能如神來之筆,落筆即成書。筆端涌動著一股浩然正氣,運筆圓轉(zhuǎn)盤紆,暗藏波瀾,筆勢攜雨帶風,意如蛇形,充滿了無盡的生命意象與文人氣象。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大抵如此。究其根本,能于跌宕生姿的草法當中求一份靜謐,乃是深厚的學養(yǎng)與文化潤澤之故。如果書寫者本身不具備儒雅、淡泊的品格,便不能夠在其文當中呈現(xiàn)出儒雅、空靈的境界,也無法將人生態(tài)度與書畫境界在筆端達成一致。觀蘇淵雷的書法,詩心禪韻匯聚筆端,足見先生學養(yǎng)之深厚,品格之高潔。所以著名文藝理論家徐中玉評價蘇淵雷時說:“蘇老被稱為‘詩書畫三絕兼善,文史哲一以貫之’,誠哉此語。通人多才多藝,處處能有高山流水之致,從容不迫,成其大器,博學而又能深思,天人合一,自然而又清新?!盵10]序1這大概就是鄭燮在論書法時曾說的“不泥古法,不執(zhí)己見,唯在活而已”[11]。

        (二)“逸筆草草”與“師古傳今”的“畫絕”

        蘇淵雷書作當中的“活”,大抵是指他不拘泥古法,又融通四方之意。這種風格同樣也體現(xiàn)在他的繪畫當中。改革開放初期,在大多數(shù)書畫家還在追求“老莊告退,山水方茲”的文人情調(diào)的時候,蘇淵雷便提出:“蘇米以下且以寒林竹石自娛;此后梅蘭菊竹‘四君子’或‘歲寒三友’,幾成為國畫家不易的題材。他們的畫筆很少觸及勞動人民生產(chǎn)斗爭的生活,即使畫的是漁樵耕讀、竹籬茅舍,亦多從個人玩賞出發(fā),這些和地主剝削階級的有閑趣味與士大夫‘清高’思想是分不開的?!盵12]他指出:“處在新寫實主義的人民民主中國,所有書畫家首須拋棄斗方名仕的習氣,投向勞動大眾的懷抱,從新鮮事物新鮮感覺中抉取題材,為可愛的祖國山河人物,留下壯美偉大的印象,表達出一段鳶飛魚躍、活潑潑的襟懷?!?[12]在多數(shù)人還在“因循守舊”的時候,蘇淵雷已經(jīng)率先覺醒,他并沒有一味地追求傳統(tǒng)的文人情調(diào),反而十分“活”地指出“筆墨當隨時代”[13],要符合“人民美學”[12]的觀點,對中國傳統(tǒng)書畫做出了新的解讀與詮釋。他提出藝術家之作品,要“沁入勞動大眾的審美觀點,與大公無私的審美精神,而出以百花怒放的民族形式,同時還要吸收異國情調(diào),和世界各民族中最優(yōu)良前進的作風?!盵12]要將書畫“提高到鼓舞勞動與斗爭生活,表現(xiàn)生產(chǎn)力與思想史齊飛、唯物論與抒情詩合抱的未來共產(chǎn)主義境界。”[12]這是前人所沒有的。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率先響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之風,將一些不合時宜的舊思想、舊觀念適時地舍棄,并重新提出符合時代潮流的新思想、新觀念,這既是蘇淵雷作品的獨特之處,也是時代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產(chǎn)物。在這樣的思想觀念指導下,蘇淵雷創(chuàng)作了《長松之下有清風》《荷塘清趣圖》《人淡如菊圖》《紅旭青松圖》等一眾作品,并與好友唐云合作了《雙清圖》等。

        蘇淵雷的“活”還體現(xiàn)在他的筆墨意趣當中。他喜歡以書入畫,不僅將書作的筆意運用到畫作當中,還常樂于在畫中題詩,因此他的畫作可以說是詩畫融合的佳作。他曾說:“書畫家用筆用墨,基本功夫總是一致的”[4]116,“至于書畫家的胸襟,亦即世界觀、人生觀的體現(xiàn),更是決定其作品的精神面貌的關鍵。”[14]因此,蘇淵雷的繪畫,不僅注重“筆意”,更注重自身的“精神面貌”。他圈的梅花,筆意灑脫,淡雅清麗;他畫的蒼松,皴擦勾勒、虬枝剛勁;他染的荷葉,水墨氤氳、風姿綽約。晚年的蘇淵雷將博冠的學識、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對佛學與人生的理解,全部傾注到書畫作品當中,畫作常體現(xiàn)出文人氣度與學者風范。他的作品《蘭石小鳥圖》(圖2)意趣古雅,筆墨精妙。畫中,一株幽蘭倔強地從石縫間生發(fā)而出,纖長的身姿在風中搖曳,一只小鳥停在蘭枝前,仿佛在輕嗅幽蘭的芬芳。畫的右側有蘇老之子蘇春生的題詩,一首“夢入光天又幾時,玉梅春好及花期,能行能語人如在,一種風情不自持”。書畫的結合,使作品更顯清氣彌漫。他的用筆節(jié)奏明快、筆墨酣暢,既有古代文人的氣息,又有現(xiàn)代審美的傾向。他本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十分欣賞,并且深受海派藝術影響。但其本身的作品相比于揚州八怪和海上畫派卻更顯粗獷有力,于平和虛靜的語境當中執(zhí)筆落墨,筆至之處皆見意境。他常與長子蘇春生共同創(chuàng)作書畫作品。有時其子畫奇石他繪墨竹,或為長子的繪畫而題字,甚至有時祖孫三代人同繪一幅作品。蘇淵雷博學達觀的治學態(tài)度和深厚的家學流傳,對他的子女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也為后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藝術寶藏。

        好友田遨曾評價蘇淵雷的繪畫:“不局限摹寫對象形體,逸筆草草,自寫胸中浩然之氣?!盵4]序2田遨的評價再恰切不過。盡管“逸筆草草”一詞最早是用于對書法的評價,但唐宋以來,蘇軾、文與可等人將“以書入畫”推上了時代的主流,趙孟頫在此基礎上又提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15],到了近代,吳昌碩以篆書之法入畫、齊白石以刀刻之法入畫,書與畫早已

        “異源同流”。蘇淵雷在以書入畫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時代精神,以古為鑒、博采眾長的同時,還符合當時的時代風貌,最終形成自己獨具特色

        的個人風格。在江南文化的熏染之下,他的筆墨又兼具海派藝術廣采博取的特點。蘇淵雷曾在書友人信中寫到:“魏書自昔研三體,墨變于今識五行。萬里尋詩歸北海,更呈新論眼逾明。”[16]這足見他對“古法”的強調(diào)和對“新意”的追求,也可見其對歷代名帖書法精髓的充分把握,并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博古通今,融匯精妙。這充分體現(xiàn)蘇淵雷所秉持的“博采眾長”的書學思想,也就是他說的“會通”。在他的繪畫作品當中,體現(xiàn)出一種溫和沖淡之感,晚年的作品尤其滲透出“禪意”,這不僅得益于與佛學名仕的接觸,更與他的文人精神和自身追求大為相關。從他的筆下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一個樂觀和善、放達灑脫的謙謙君子,用通達世事的目光微笑注視著風云變幻的世界。

        (三)好友在側,詩酒唱和之“心靈的圣地”

        蘇淵雷不僅學識廣博、為人和善,還樂于廣交摯友。當代書壇較為重要的幾位書法大家,如馬一浮、高二適、潘伯鷹、趙樸初、錢瘦鐵等,皆與先生相交好。在民國時期,眾所周知的高二適與郭沫若的“蘭亭公案”當中,淵雷先生正身陷囹圄,依舊書信上海友人為好友高二適收集資料,為后來高二適在蘭亭真?zhèn)问录斨刑岢龅挠辛ψC據(jù)提供了重要幫助,并寄書稱贊高二適“公案蘭亭駁豈遲,高文一出萬人知。黃庭恰好真同調(diào),金谷相參別綴詩。自是臨摹存瘦硬,何曾癸丑補干枝。流沙墜簡分明在,波磔蟬聯(lián)尚有絲?!盵17]下卷:59此后,“公案蘭亭駁豈遲,高文一出萬人知”成為了學界對高二適的經(jīng)典評價之一。

        蘇淵雷的一生跌宕坎坷,經(jīng)過了早年在國民黨獄中的錘煉,回到上海,迎來了他學術生涯的一個新的高峰。這期間在文學方面,他相繼出版了《白居易傳論》《李杜詩選》等學術著作與論文。在書畫方面,由于同海上藝壇的畫家們接觸頻繁,他的書畫藝術風格也逐漸趨于海派,具有海派藝術開放與多元、揚棄與創(chuàng)新的特點。當時書畫界有名的吳湖帆、江寒汀、唐云、錢瘦鐵等海派名家成為了他在上海時家中的常客。這些文人雅士聚在一起,難免風雅之事,談至興起總是揮毫潑墨。當時,時任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的唐云喜歡飲酒作畫,而蘇淵雷則喜歡酒后作詩,相同的興趣愛好使唐云和蘇淵雷二人交往甚密,唐云也成為海派名家當中最常到蘇家的訪客和友人。他們也曾幾度合作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包括《雙清圖》《缽水詩人四十四歲像》等。由于唐云善畫,因此,每每二人合作,總是唐云執(zhí)筆勾勒,而蘇淵雷則在畫旁配以詩文,用筆工整秀逸,緩急有度,筆墨勾連之間蘊含了草書盤旋直下的氣度,帶有豪情縱筆的意蘊,又不失書卷氣息,顯得極為清麗雅逸。書畫的交流使彼此之間更為親密,也成為了彼此心中的一方凈土。那個特殊的年代,不論遭遇什么,這一方凈土給予了他們重要的心靈支柱的力量。

        戰(zhàn)亂的年代,創(chuàng)立于重慶的“缽水齋”成為了蘇淵雷心目中的“圣地”,他常在此潛心書畫。馬一浮、沈尹默、吳敬恒等名家還曾親自為缽水齋題詞、題匾額。這里不僅是他的個人寓所,也是當時的文化學者樂于涉足的“文化圣地”,每個清閑的午后,高羅佩、柳詒徵、謝無量、章士釗、郭沫若、錢穆、傅斯年、顧頡剛等一眾文化名人常常相聚于此,領略筆墨丹青的魅力,同時坐而論道、詩酒唱和。興之所至之時,大家便會就某一題材,揮毫創(chuàng)作。當時的創(chuàng)作情形,一如三國時期,曹操舉辦“鄴下雅集”;又似東晉時期,王羲之組織蘭亭集會,曲水流觴。蘇淵雷成為了當時文人雅士集會交流的核心人物。這在當時的畫作《缽水齋看花圖》當中可見一斑。這幅作品由錢瘦鐵、唐云、瞿宣潁、周煉霞、吳青霞、黃葆戉合畫,冒鶴亭、江庸、路朝鑾、陳名珂、張厚載、朱大可、汪東、周南陔、蘇淵雷題詩,方寸之間,他們各自發(fā)揮所長。如此多的名人雅士的墨寶齊聚在同一幅作品中,實數(shù)難得。這不禁讓人想到王羲之為《蘭亭集》作序的情形。畫作的上方和左側是陳名珂、朱大可、蘇淵雷等人的題字,主體則是由善畫的唐云、錢瘦鐵等人所繪制的茅屋、古樹的形象。墨色的濃淡變化與筆勢的移轉(zhuǎn)騰挪兩相呼應,名仕的風流氣度一覽無余,使人初見之時,便有一股“古意”撲面而來。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特點,便是詩、書、畫、印齊聚于畫面當中,這是文人畫的典型風格。畫面當中悠遠的意境,使人感到一陣寧靜, 在這里潘伯鷹、蘇淵雷、謝稚柳、錢瘦鐵四人還合作了一幅《雙清圖》,上有潘伯鷹的題跋,寫道:“雙清。缽水畫梅,魚飲補竹,老鐵為書八分,三公皆被酒,有此天真縱逸之筆,仆為補記不覺氣蒸云夢也?!敝x稚柳,錢瘦鐵,潘伯鷹,蘇淵雷,國畫《雙清圖》現(xiàn)藏于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通過這一題跋,我們似乎可以想見當時詩酒唱和的場面,興致所至時,蘇淵雷首先揮毫畫梅,謝稚柳隨后補上竹葉,再由錢瘦鐵和潘伯鷹作書,霎時間一幅佳作便出現(xiàn)在眼前,濃梅淡竹兩相輝映,清雅之氣彌漫在空氣當中。蘇淵雷在晚年回憶起這段美好時光時,常以“文史優(yōu)游,聲氣相通”[2]409來形容當時的場面。故晚署“缽翁”,并自號“缽水居士”。

        二、集句詩中見功力,詩詞文章著述豐

        與書畫相比,詩詞幾乎伴隨了蘇淵雷一生。據(jù)統(tǒng)計,他一生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多達2000余首。這驚人的數(shù)量背后伴隨的是他的苦難生活以及友人的深情厚誼。他一生當中有三個時期詩歌風格較為凸顯。第一個時期是與好友蔡雄相交期間,這一時期,身為學運先驅(qū)的蔡雄同學、老師朱自清先生、謝覲虞先生等給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使他的詩歌風格帶有“憫物殉悲”之感;第二個時期是他的中年“流放”時期,這一時期,由于條件艱苦,他幾乎失去了安逸、舒適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與好友的書信往來便成為了他的精神寄托,詩詞風格在這時越顯成熟。第三個時期是他的晚年時期,此時的他由于和佛教人士相交甚深,詩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明顯的“禪意”。

        (一)獄中苦讀,集句成書

        蘇淵雷早期的文學思想受古代文人和現(xiàn)代散文家朱自清、詩詞名家蔡雄、謝玉岑等人影響較大,形成憫物殉悲的詩風,哀而不傷,晚年的作品則空靈通透。這也得益于他早年的生活經(jīng)歷。1927年4月,剛滿20歲的蘇淵雷因參加革命,領導學生運動在溫州被捕,5月轉(zhuǎn)送至杭州監(jiān)獄,不久后收到好友蔡雄的書信。當時身為學運先驅(qū)的蔡雄,引清朝第一天才詩人黃景仁的詩句:“馬因識路真疲路,蟬到吞聲尚有聲”[4]211來為獄中的蘇淵雷默默鼓勁,蘇淵雷隨即回信道:“可奈離心爭一寸,山陽空聽笛聲愁。天涯幾輩同漂泊,豈有生才似此休。”[4]212言語之間充滿了悲涼與無奈。怎料21天之后,昔日的密友便壯烈犧牲,他又立刻呼吁大家:“爭自由的朋友們,不要哀怨,不要惆悵,要不斷地奮斗,不斷地努力!”[4]122這一看似激昂的話語背后,卻隱藏著深深的落寞與哀愁。否則他也不會在寫給獄友的《獄中題墨竹》中寫下:“竹新瘦凌骨,月痕淡入神,世無義與可,誰解其中真?!盵17]78短短20字便道出了當時自己在監(jiān)獄中的處境、狀態(tài)與心情,令人為之哀嘆。但他言語之間卻沒有憤怒和怨恨,更多的是對時下的疑惑和感嘆。盡管如此,他卻依舊堅持懷著對生活的向往和信念,并在《深囚》一詩當中寫到:“一蹶何曾傷驥足,關山前路正迢迢?!盵17]下卷:15這并不是一句激勵他人的空話,他在獄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信條。

        入獄之后他自學英語,大量閱讀外國名著,他所閱讀的名著包括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罪與罰》、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的經(jīng)典小說《屠場》等。他不僅能夠獨自翻譯英美詩歌,還模仿《浮士德》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了新詩小品文三部曲:《墮淚碑》《生活戰(zhàn)》《人間愛》。但由于獄中經(jīng)常會遭到獄警的搜查及損毀,這些作品遂沒有流傳下來。此時,蘇淵雷集句詩的創(chuàng)作也開始引入了西方經(jīng)典。

        集句詩是我國傳統(tǒng)詩詞領域當中出現(xiàn)較早的一種詩歌體裁。它的創(chuàng)作原則上多是將古人詩句中的精華部分收集起來,經(jīng)過創(chuàng)作者的重新加工與整合而形成新的詩句,就叫做“集句詩”。這種詩體對創(chuàng)作者的文韻素養(yǎng)要求極高,須博古通今、中西貫通方可為之,稍有欠缺便會在重新組合詩文時失去聲氣貫通、渾然天成的效果。因此,在我國歷史上,唯有王安石、辛棄疾、蘇軾、黃庭堅等大家有大量的集句詩作品流傳于世。而在蘇淵雷的家人整理其藝術作品時,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集句詩,創(chuàng)作于他滄桑歲月的不同階段。集句詩成為蘇淵雷詩歌創(chuàng)作的大成之作,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基于對高爾基和托爾斯泰兩位名家的人生、所處時代及其著作的理解與吸收,蘇淵雷創(chuàng)作的《草書集高爾基、托爾斯泰句》(圖3)有幸保存了下來:“海燕嘯迎風雨至,浪花怒逐自由開?!盵1]6短短兩句詩詞,蘊含無限內(nèi)蘊。這兩句初看時,似乎與高爾基和托爾斯泰并無關聯(lián),僅是兩句中國古典詩詞而已,但如果是對這兩位文學巨匠的文學作品有著較為深刻了解的人,就能夠知道,蘇淵雷這里所用的“海燕”和“浪花”所對應的正是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以及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窮人》里面的兩個典型意象,以“暴風雨的預言者”形象暗喻身處風云詭譎的時代浪潮中的人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具有強烈的革命浪漫主義氣息。

        蘇淵雷以堅定的信念,在國民黨監(jiān)獄中邊學習邊斗爭,在獄中7年之后,經(jīng)水利專家也是同鄉(xiāng)林同莊先生不懈的努力保釋出獄。牢獄生活當中的苦難和獄中苦學,讓正值盛年的蘇淵雷學到了很多。因此,他常戲稱自己畢業(yè)于“監(jiān)獄大學”。后來他曾在自傳中有這樣幾句話描述過出獄時的心情:“只有與死神較量過的人,才會懂得人生的意義。我抖擻精神,向著浩瀚的人海走去?!盵18]蘇淵雷出獄之后,便與黨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之后他將原名“中?!备臑椤皽Y雷”,取《莊子》中“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兩句,希望自己能夠達到“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19]的境界,因此他晚年也常自號“遁園”。1949年上海解放,蘇淵雷賦詩感慨:“二十年前雀躍倩,一般辛苦望云旌。只今寂寂樓頭坐,輸與戎衣結隊行?”[11]14這里他的詩歌風格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了些許禪意。

        (二)人書俱老,禪意獨存

        蘇淵雷的詩歌正是在苦難的滋養(yǎng)下進入了創(chuàng)作的高峰。1958年初,“反右運動”的擴大化使蘇淵雷被錯劃為右派,他開始了長達13年的流放生活。這時的蘇淵雷已經(jīng)51歲,再一次接受了生活的考驗,但苦難若擊不倒偉大的詩人,便會使詩人浴火重生。初到哈爾濱,他便寫下禪意濃重的詩詞《松花江畔晚眺》表達當時“心空境自安”[22]4的內(nèi)心感受:“松江落日晚霞明,浴物澄心徹底清。入畫長橋天共遠,迷花翠嶼浪初平。浮云上下古今意,流水東西南北情。著我老生何處是,笑看遼鶴一身輕?!盵20]3好友高二適在了解到蘇淵雷的處境之后立即致信蘇淵雷勉勵道:“艱苦何人共,奔馳踞海門,溝深文有罪,吟徹婦無禪,氣類元非盡,殷憂孰可楞?!盵20]571友人與詩歌不僅慰藉了他灰暗的生活,也成為了他當時唯一的精神寄托。與高二適、馬一浮、錢鐘書等人的往來書信更是鼓勵著蘇淵雷在苦難的生活之中不斷前行。

        蘇淵雷與禪、佛的結緣最早始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不過這在他早期的文字中并沒有明確的體現(xiàn)。直到1933年,他第一次將西方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觀念用于對《周易》的研究,從這之后,他的第一部個人著作《易學會通》,和他后來從“中?!钡健皽Y雷”的易名,似乎都暗示了他與佛、道諸家的不解之緣,也為他后來撰寫《玄黃集》埋下了伏筆。在與著名佛學居士歐陽竟無、佛教領袖趙樸初、太虛法師、法尊法師等禪師的不斷接觸過程中,他對佛學的領悟也更加深刻,這也正是他晚年時期的心境更顯淡泊的原因。他的集句詩當中也便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了濃郁的佛與道的“禪”味。他在《禪風文風學風》一文中說:“文人學士和禪客們長期接觸、相互影響的結果,在擴大和提高古典詩歌的題材、境界及句法、格調(diào)方面,都顯出新的精神面貌,使詩歌創(chuàng)作,能于玄言、山水、田園之外,推向‘理趣’的新境界”[4]112。他晚年創(chuàng)作的《入于如來妙莊嚴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當中的經(jīng)典。第一句“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出自《楞嚴經(jīng)》;而第二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是《金剛經(jīng)》的精髓。兩句詩句出自不同的經(jīng)卷當中,但通過蘇淵雷的重新組合之后,使人讀之神氣貫通,毫無違和之感。了解集句詩的人知道,要做到如此境界,不僅需要博覽群書、博學強記,更要求對詩文深刻的理解,集眾家之大成。一般人能夠充分理解詩句尚屬不易,但蘇淵雷卻能將原本晦澀、高深的經(jīng)卷理解得如此透徹,又能夠在重新組合之后達到另一番境界,可見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對佛學的深層領悟。

        結語:文心博雅 ?一代風流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21]。詩書畫三者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而詩書畫“三絕”的提出,始于唐朝的王維和鄭燮二人,經(jīng)過宋朝的蘇軾和文與可的發(fā)展,在趙孟頫時代推向了頂峰。然而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到了清朝乃至近代,真正能夠做到詩書畫三絕的學者可謂寥若晨星。而蘇淵雷的藝術就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啟明之星,像暗夜中的一道光亮,堅守著希望。他的藝術絕不是附庸風雅的文人戲墨,而是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以其深厚的學養(yǎng),集眾家之長,獨樹一幟,蘊含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及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藝術與其人生境遇及家學傳承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是那個特殊的時代、特殊的環(huán)境以及特殊的家庭造就了蘇淵雷獨特的藝術風貌。這些最終都在蘇淵雷的藝術當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他學者修養(yǎng)的一部分。我們不得不承認,“書法作品是一種形式,但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卻蘊含著藝術家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刻認識,古典文學的博大精深促進了書法的表現(xiàn)形式,而書法的表現(xiàn)形式又完美地呈現(xiàn)了古典文學的深刻內(nèi)涵”[22]。

        蘇淵雷在當今學術界常以佛學、文學以及哲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示人,人們似乎對他身上的學者風度和史學氣息更為熟悉,但作為北宋著名文人蘇軾的后裔,他的書畫水平也同樣出類拔萃,在今天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他的詩、書、畫當中所顯現(xiàn)出的是人性與物性的統(tǒng)一,是藝術對生命的隱喻。他一生治學嚴謹,愛好廣泛,精于詩、書、詞、畫、文、史、哲,被譽為“詩書畫三絕兼善,文史哲一以貫之”[17]上卷:3的大家。他曾與蘇步青、蘇昧朔合稱“平陽三蘇” ,是學術界公認的才子,也是海派書畫名家之一?!墩撜Z》里“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大概是對蘇淵雷藝術人生最好的總結和形容。在書畫作品線條的騰挪跌宕之間,在筆勢揮灑的波瀾起伏之間,展示出了他人生過程中的動蕩與波折。他的書法與繪畫創(chuàng)作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文人精神、學者氣質(zhì)。不可否認,蘇淵雷先生是新中國文人書畫的集大成者。

        參考文獻:

        [1]蘇淵雷.蘇淵雷全集(詩詞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管繼平.紙上性情:民國文人書法(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3]張曼華.李鱓題畫詩文中的繪畫思想析論[J].美術研究,2016(05):84.

        [4]蘇淵雷.蘇淵雷書畫詩文集[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5.

        [5]蘇軾.蘇軾詩集 [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543.

        [6]蘇軾.蘇軾全集(上)[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702.

        [7]黃庭堅.山谷題跋[M]// 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690.

        [8]汪繹辰.大滌子題畫詩跋[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18.

        [9]齊良遲.齊白石藝術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7.

        [10]蘇淵雷.蘇淵雷全集(哲學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1]崔樹強.筆走龍蛇:書法文化二十講[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5.

        [12]蘇淵雷.蘇淵雷全集(文學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469.

        [14]蘇春生,房鑫亮.蘇淵雷文集(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15.

        [15]王克文.山水畫技法:行云流水畫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68.

        [16]蘇春生,房鑫亮.蘇淵雷文集(第4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32.

        [17]傅明偉.走進國學大師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8]蘇春生,房鑫亮.蘇淵雷文集 (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

        [19]傅山.傅山全書(第5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195.

        [20]蘇月笑.蘇淵雷往來信札(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21]童慶炳,馬新國.文學理論學習參考資料新編(中)[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49.

        [22]李新.力學篤行 以書怡情[N].吉林日報,2017-07-09(004).

        An Analysis of SU Yuanlei’s Artistic Thought and Creative Style

        LI Xin/ Fine Arts Academy, Shandong(Weihai) University,Weihai,Shandong 264209,China

        ZHAO Xue/Fine Arts Academ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Abstract:SU Yuanlei, an artist from Shanghai School as famous as XIE Zhiliu, has made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his artistic thought of “interconnection” (hui-tong), attracting wide concer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is poems, books and paintings have been praised as “Three kinds of masterpiece” by his contemporaries. The style of an artist’s works is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his thoughts and friendship in his times. And SU Yuanlei’s a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realm of life and his 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that contains rich life experience and profound insights, achieving the unity between human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Key words:SU Yuanlei; artistic thought; creative style; friendship within artistic circle

        收稿日期:2022-04-30

        基金項目:2021年吉林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藝術的經(jīng)驗形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11301SK);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經(jīng)驗論視域下中國藝術理論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9BA011);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當代中國藝術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8ZD03)。

        作者簡介:李新,文藝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理論出站博士后,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藝術批評。

        趙雪,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

        猜你喜歡
        創(chuàng)作風格
        淺談古箏曲《曉霧》的演奏特點及創(chuàng)作風格
        藝術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9:47:25
        淺談古箏曲《曉霧》的演奏特點及創(chuàng)作風格
        藝術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9:13:51
        張曉風散文的閱讀體會
        青年時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45:26
        中國學院派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典范
        藝術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2:55:52
        論李斯特鋼琴作品《死之舞》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
        羅奇伯格的創(chuàng)作風格探析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19:49:07
        渡邊淳一作品的文學特色
        淺析中國油畫的繪畫特征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1:43
        從歐美電影看國產(chǎn)電影市場的走向
        戲劇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8:46:37
        淺析《老人與?!分泻C魍膭?chuàng)作風格
        戲劇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8:40:46
        激情 人妻 制服 丝袜| 日韩有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合集|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又硬又粗进去好爽免费| 色一情一乱一伦|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妖精|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动漫|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在线视频 | 久久这里有精品国产电影网|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牛牛|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蜜臀|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欧美最猛黑人xxxx|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一个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高清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综合|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品色堂永远的免费论坛| 国产免费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妖在线视频网站|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AV无码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激情综合五月| 女人扒开屁股爽桶30分钟|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色一区二区三区| 人妖av手机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无码| 女女同性黄网在线观看 | 97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九色|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免费一本色道久久一区| 久久综合老鸭窝色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