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斌 沈家華 李翠娟 劉琳
肛瘺、內痔均為肛腸科常見疾病。肛瘺是肛管直腸瘺的簡稱,是肛周皮膚與肛管或直腸形成的病理性管道結構,保守治療一般無法治愈,因此需要手術治療[1]。內痔是由于直腸上靜脈叢出現明顯擴張、迂曲、融合而形成[2]。肛瘺合并內痔加重了患者的癥狀,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3]。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80例肛瘺合并內痔患者同期行肛瘺切除術和內痔套扎術,探討臨床效果和可行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肛腸科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肛瘺合并內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術式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3~72歲,平均(40.2±15.5)歲;肛瘺低位型34例,高位型6例;內痔分度Ⅲ度35例,Ⅳ度5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5~69歲,平均(38.6±13.5)歲;肛瘺低位型32例,高位型8例;內痔分度Ⅲ度37例,Ⅳ度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學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依照《肛腸疾病診斷與治療》[4]中的診斷標準,視診及借助肛門鏡檢查,并結合患者臨床癥狀明確診斷;肛瘺合并Ⅲ度以上內痔;均有手術指征;內痔保守治療無效。排除標準:患有心、肺疾病影響手術者;有結直腸肛門腫瘤疾病史者;肛瘺同時伴有混合痔者。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行肛瘺切除術和內痔套扎術,高位肛瘺結合使用掛線術。手術過程:給予腰麻或靜脈麻醉,麻醉成功后取側臥位。仔細檢查瘺道走行,有多個外口要逐一探查,注意有無側支管道,瘺道不明顯時可使用亞甲藍或雙氧水協(xié)助尋找,直至明確內口位置。必要時可邊切開邊尋找瘺道,瘺道明確后完整切除瘺管組織,修剪創(chuàng)面呈V形便于引流,內口給予處理。對于瘺管超過肛管直腸環(huán)水平的高位肛瘺,配合使用掛線治療,術后根據情況給予緊線。手術完成后再次消毒直腸腔,進行內痔套扎治療。使用一次性痔彈力線套扎器,在齒狀線上方約1cm直腸黏膜處取3點、7點、11點母痔區(qū)套扎,套扎時邊負壓吸引邊活動套扎器,避免吸入腸壁全層導致腸穿孔發(fā)生。套扎點盡量避免在同一層面,尤其多點位套扎更要注意,防止術后形成套扎口狹窄。對照組:僅行肛瘺切除術,方法同觀察組。術后兩組患者常規(guī)給予同一種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疼痛評分、腫脹評分、愈合時間;②術后并發(fā)癥。采用視覺模擬(VAS)評分對術后第3天疼痛程度進行量化,疼痛程度從輕到重為0~10分,分值越高則疼痛越嚴重。采用切口腫脹評分評定術后第3天肛緣傷口腫脹程度,0分為無腫脹情況;1分為輕微腫脹但不影響患者活動;2分為中度腫脹,活動輕微受限;3分為重度腫脹,局部組織糜爛或壞死[5]。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圍術期指標等計量資料以±s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術后并發(fā)癥等計數資料以例(率)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疼痛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腫脹評分及愈合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疼痛評分(分) 腫脹評分(分) 愈合時間(d)觀察組 26.8±3.9 7.1±2.8 3.2±0.8 1.1±0.6 15.3±2.6對照組 21.1±4.5 8.2±1.9 2.9±1.2 2.0±0.8 20.3±2.7 t 1.679 1.301 0.850 4.254 6.008 P 0.104 0.203 0.216 0.000 0.000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對照組發(fā)生率為42.5%,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出血、肛緣水腫、肛周瘙癢例數均少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肛瘺的治療方式包括瘺管切開術、掛線術和瘺管切除術,近年來還有括約肌間瘺結扎(LIFT)手術和肛瘺栓等治療方式。內痔的手術方式有注射療法、內痔套扎、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PPH)等。兩種疾病同時存在患者會有多個癥狀,但也有許多相似處[6]。肛瘺患者破潰外口反復溢膿血,有急性發(fā)作可能性;內痔患者往往也有便血,但血一般為鮮紅色,呈滴瀝狀或噴射狀,癥狀重者有痔核反復脫出現象。兩種疾病共存的嚴重患者還會出現排便失禁[7]。所以肛瘺合并內痔不僅危害了患者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8]。既往為了避免兩種疾病同期手術的相互影響,肛瘺和混合痔常分期進行手術,后發(fā)現手術效果及患者的恢復會受到影響,因為多次手術的創(chuàng)傷會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增加患者的痛苦[9],加大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出于以上考慮,肛瘺和內痔同期治療逐漸開展起來。雖然兩種手術方式同期進行還有些分歧,但研究發(fā)現,肛瘺及內痔同期治療避免分次手術,具有一定優(yōu)勢[10]。
本研究采用肛瘺切除術及內痔套扎術同期進行治療。內痔套扎術的機制是阻斷痔靜脈的血運及減少痔動脈血供,使肛墊組織上提盡可能回到正常解剖位置,達到治療的目的[11]。肛瘺切除及掛線導致肛緣有切口,切口的炎性分泌物及疼痛的刺激會加重內痔痔核的水腫,這樣內痔的便血及脫出癥狀會加重,尤其是糜爛嚴重的痔核。但是同期對內痔進行套扎治療,就會避免以上癥狀,且內痔套扎術避免了傳統(tǒng)剝扎導致的肛緣切口,僅留有肛瘺手術切口,這樣就避免多處切口的相互影響,切口疼痛輕微,傷口護理難度下降,愈合時間相對縮短。套扎術具有微創(chuàng)化、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得到了廣泛認可[12]。另外套扎術對麻醉要求相對較低,局麻即可完成,因此對于低位單純肛瘺合并內痔,有時可在局麻下完成手術。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疼痛評分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術后腫脹評分及愈合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出血、肛緣水腫、肛周瘙癢例數均少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對照組發(fā)生率為42.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臨床治療中也有內痔套扎術后存在粘膜環(huán),患者大便變細、排便不暢現象發(fā)生,可能與彈力線過度收縮,且拉緊彈力線時力度較大有關[13]。雖然這種情況發(fā)生率較低,但還是要求患者術后定期復查,如發(fā)生套扎處狹窄及時給予干預治療。
綜上所述,肛瘺合并內痔同期進行肛瘺切除及內痔套扎,術后并未增加患者痛苦,且具有許多優(yōu)勢,圍術期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兩種手術聯(lián)合使用同期治療肛瘺合并內痔療效確切,值得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