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象的《莊子注》不僅僅是單純的對莊子文本的譯注,其中摻雜了他本人的哲學思想。他對于“逍遙”的理解與莊子之“逍遙”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莊子之“超越逍遙”追求的是精神自由境界。而郭象之“足性逍遙”是對萬物本性的滿足和實現(xiàn)。二人“逍遙”概念之不同在于:(一)“逍遙”的實現(xiàn)主體和理論結構的不同。莊子主張“離形去知”,跳脫世俗;郭象則主張自足其性分,即可達“逍遙”。(二)境界層次和現(xiàn)實性的不同。莊子的“逍遙”所追求的是精神超越,是與萬物為一的無我境界;郭象強調(diào)滿足于現(xiàn)世的“冥然與時世為一”。本質(zhì)上來說,莊子的逍遙只是一種理想境界,不具有普遍的現(xiàn)實性。郭象的逍遙是作用于現(xiàn)實社會的“逍遙”,具有可實現(xiàn)性。
關鍵詞:郭象;莊子;《莊子注》;超越逍遙;足性逍遙
中圖分類號:B223.5;B23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12-0173-04
一、兩種逍遙觀
《莊子》一書,在流傳中經(jīng)過多次編撰、整理,至淮南王劉安將其劃分為內(nèi)、外兩篇,再至魏晉時期司馬彪、郭象①將《莊子》分出雜篇?,F(xiàn)今流傳的版本,是由郭象所著并流傳至今的最終定本。
魏晉時期,《莊子》一書盛行于上層社會,形成了數(shù)十人注莊的盛狀。其中以郭象所著《莊子注》最為流行。郭象是繼向秀之后又一位研莊、注莊的大家。其所著《莊子注》吸收魏晉時期各家注寫莊子之所長,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理論特色。郭象的《莊子注》不僅僅是單純的對莊子文本的譯注,其中摻雜了很多郭象本人的哲學思想,實際是在以借《莊子》對自身思想進行再闡釋?!洞蠡燮沼X禪師語錄》卷二十二中說,“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可見郭象是在以“六經(jīng)注我”的方式對莊子思想進行再解讀。
郭象對莊子之“逍遙”境界進行了儒家式的改造,使“逍遙”具有了可能性。
(一)莊子的“超越逍遙”
莊子的“逍遙”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逍遙游》一篇中?!板羞b”一詞,本義為游,引申義為調(diào)暢逸豫,放浪自得?!跺羞b游》篇是《莊子》中文風最恣意的一篇,也是對逍遙義闡述最詳盡的一篇。
討論莊子的“逍遙”,首先需要對莊子的天命觀進行分析。其原因在于,莊子所追求的“逍遙”的大境界,即是莊子對“道”的追尋。而進入到逍遙境界的人就是得道者。
莊子講“安時而處順”,死生為常態(tài)。莊子對生死的看法是秉持著“以道觀之”的方式去體悟的。莊子認為大道渾然為一并衍生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在。不管是神怪人皇,天地日月,還是萬事萬物的生成與消亡都因“道”的狀態(tài)而隨意變化。所以生與死也是一樣,二者都是“道”自然而然的兩種變化狀態(tài)而已。生與死被提升到了同等的高度。“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盵1]68可見莊子主張死生皆為常態(tài),生和死的變化就像白天與夜晚的交替流轉(zhuǎn),都是大道之下自然的變化。所以莊子提出對于生死的態(tài)度應該是順應、安命。
這種安命論,在《莊子·大宗師》篇,“子來言造化”的寓言中進行了充分的說明。子來借“大冶鑄金”的例子,將人的生老病死都歸結為大道自然而然的變化過程,人本身是無法選擇的。
莊子的安命論雖然是一種命運前定說,但莊子強調(diào)其中作為“大熔爐”去造化萬物的道本身,是沒有意志的。人在大道的作用下經(jīng)歷的一切境遇,都是沒有任何客觀意志的干預的。道與天,在莊子這里并不具有意志。
基于這種安命的思想基礎,莊子認為人應安于大道所賦予人的形態(tài)與境遇。不以人的生而感到快樂,也不因人的死而感到悲傷。超脫于現(xiàn)世之外,將內(nèi)心歸復于生而為人之前的狀態(tài),將精神放置于與大道等同的境界,以平靜而超脫的心境坦然面對所處境遇的好壞。
這種超脫于現(xiàn)世,與大道同一,即“以道觀之”的境界。莊子認為不是人人都能夠達到的,而需要修養(yǎng)。也就是通過“心齋”“坐忘”等修養(yǎng)方法達到人的內(nèi)在的超越。莊子主張“坐忘”,即忘掉一切外在;“離形去知”,即忘掉自己肢體以及心智。如此跳脫出世俗世界,超脫痛苦,將自身與大道融為一體,回復到最本真的狀態(tài),也就是大道的狀態(tài)。這時就達到了“逍遙”的境界。
實際上,莊子所想要說明的“逍遙”的境界,就是道家所主張的自然的、超脫物欲的自然之性。強調(diào)人要擺脫外物的役使,祛除外在的聯(lián)系。對于人事以及外物都“以道觀之”。即站在道的高度,將萬物萬事等齊看待,沒有人與人的區(qū)分,亦沒有人與物的區(qū)分。甚至對于是非觀念,莊子同樣以“齊”待之,主張去除是非觀念。莊子認為是非引發(fā)爭論,是非沒有道理,每個人都會因為自身的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是非判斷,其爭論永遠沒有盡頭,更無意義。
所以莊子主張,去除外物的侵擾,歸復于大道的高度來看待人事與萬物,如此之境界,也就是莊子所講的逍遙境界了。超脫出人世“以道觀之”,這種境界即是一種“超越的逍遙”境界。
(二)郭象的“足性逍遙”
郭象對于“逍遙”的闡釋與莊子正好相反。從上一節(jié)可見,莊子之逍遙是向外的、從塵世求向大道境界的超越的逍遙,而郭象是向內(nèi)調(diào)和的、“自足其性”的足性的逍遙。
郭象對莊子之“逍遙”的改造,是從對莊子的大道自然的境界,推及人自身所本有的人性的境界。
論及郭象之“逍遙”,首先要探討的,是他的“獨化”理論。在獨化論中,郭象直接對莊子“道”的存在進行了否定,認為“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2]60,萬物化生不是大道演而化之,而是自生自有的。且事物之間沒有任何因果依賴關系,人與人之間所產(chǎn)生的交集,只是一種“相因”。郭象認為萬物生化無待于外物,自生而偶然,萬物之間之所以會存在偶然的相遇,是因為存在高度的和諧。這種高度和諧沒有目的性,只是出于偶然。
而“獨化”既然自生、自有,必然的需要一種動力。這種動力,郭象認為就是“自性”。郭象在《莊子注》中講,“物各有性,性各有極”[2]6。此物之所以為此物而非另一物的依據(jù),就是因為物有其“自性”。且物的存在與他物存在亦無關,對他物產(chǎn)生的或好或壞的影響,都是出于偶然。所以說“蒙澤者不必謝,凋落者也無須怨”[2]314。這樣就將萬物的命運和境遇交由萬物的“自性”而定?;谶@一點,郭象與莊子的“逍遙”思想逐漸背道而馳。
郭象強調(diào)物有其“自性”,在本性之內(nèi)的所為都是在“足其性”,是有助于人之“自性”的實現(xiàn)的。所以郭象認為,“逍遙”就是這樣通過萬物足于其性,從而達到了逍遙無別,進而獲得精神自由的境界。
所以“足性”即是達到“逍遙”的關鍵。郭象在《逍遙游》中注言,“夫圣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2]15。在這里郭象舉例認為,對于君王而言,君主能夠通過充分的統(tǒng)治進行統(tǒng)治,這就是達到逍遙的境界了。也就是說,通過“各足其性分”,實現(xiàn)對萬物本性的滿足與實現(xiàn),那么“逍遙”的境界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
可見郭象的“逍遙”是不同于莊子超越于人世之境的“超越的逍遙”,而是一種向內(nèi)尋求人的“自性”之實現(xiàn)的“足性的逍遙”。郭象思想中所追求的是在現(xiàn)世之中,各自“足于其性”,并充分尊重萬物之自性,以達到道家出世境界與儒家入世境界的統(tǒng)一。
二、莊子與郭象“逍遙觀”之不同
劉笑敢先生區(qū)分莊子的“超越逍遙”和郭象的“足性逍遙”,認為兩人的“逍遙觀”存在著根本上的不同[5]。并在《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中說,“莊子之逍遙與郭象之逍遙有某種根本的對立。從莊子的理論角度看郭象,可以說郭象將超越的逍遙游拉到了現(xiàn)實的泥淖之中,完全沒有精神的、超越的追求,是對逍遙游的嚴重歪曲和庸俗化,將批判的、超越的莊子哲學轉(zhuǎn)化為安于現(xiàn)實、維護現(xiàn)實的郭象哲學。從郭象的理論立場看莊子,可以說莊子的逍遙只是少數(shù)個人的精神享受,與現(xiàn)實社會和人生毫不相干,對一般人毫無意義,對社會秩序的維系毫無貢獻。”[3]
基于劉笑敢先生的總結,以下對于郭象與莊子的逍遙觀進行了總結區(qū)分。
(一)“逍遙”的實現(xiàn)主體和理論結構的不同
從實現(xiàn)主體來講,對于“逍遙”的實現(xiàn),莊子與郭象在主體性上存在著不同。莊子的“逍遙”境界是真人(一種悟道之人)才能達到的境界。真人通過“心齋”“坐忘”“見獨”的修養(yǎng)方法,進而“離形去知”,徹底地忘掉自己肢體、心智。跳脫世俗,游于塵世之外,達到“逍遙”的精神超越的境界。但這種境界,是只有真人才能夠達到的境界。
但郭象的逍遙正好相反。郭象通過萬物自生、自有的獨化論,進而說明萬物皆因其“性分”而自足。也就是說,萬物自生之后,已經(jīng)先天的具有了“逍遙”的天性。所以只要萬物自足其性分,人人都可以達到“逍遙”的境界。所以郭象通過這樣一種“足性的逍遙”將“小大之辯”進行了模糊的處理。
郭象曾注言稱“茍足于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而榮愿有馀矣。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盵2]5他認為,雖然人與人之間有所差異與不同,但這都是其“性分”的表現(xiàn)。人足于性就能夠達到逍遙,所以人人皆可逍遙。這與莊子所說的,只有真人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而且區(qū)別于莊子不具有現(xiàn)實性的“逍遙”,郭象的“足其性分”是具有可實現(xiàn)性的。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關于君主對其性分的實現(xiàn),萬物自生之后先天的具有其各自的特性,只要根據(jù)這種特性行事,“足其性分”即充分的完成自身本職工作,就可以實現(xiàn)“逍遙”的境界。而無需通過莊子所說的“心齋”“坐忘”等一系列的修養(yǎng)過程,直接通過萬物本“性”的滿足與實現(xiàn)來達到“逍遙”。
從理論結構上來講,莊子的“逍遙”是遞進式的、立體的理論結構。莊子以“順應”“安命”的天命觀為基礎,提出了逍遙的理想境界。對于莊子來講,安于大道之熔爐,生之不喜,死亦無悲,人世之中萬物無有差別。想要尋求更高的境界,現(xiàn)世已經(jīng)無法滿足。所以莊子對逍遙的尋求,是朝向于現(xiàn)世之外的,向道的境界尋求精神上的超越。
莊子試圖通過“心齋”“坐忘”的修養(yǎng)方法,離形去知,超脫自身,達到“無己”的境界,進而達到“逍遙”的精神超越。
莊子的逍遙境界存在過程的漸進性,而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達成的。達到“逍遙”的境界,就是要最終站在“道”的高度“以道觀之”。而如何達到“道”的境界,莊子在《莊子·大宗師》篇中講了一個南伯子葵問道于女偊的故事。南伯子葵問女偊,“道可得學邪?”女偊答道,道不可學。想要得道,需要先天的具有圣人之才,而即使是具有圣人之才,領悟大道很容易的人,也需要女偊教之,三日后忘記天下,七日后忘記了萬物,九日后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達到了清明透徹的心境,之后方能感受到大道,體悟到大道就能超越時間的限制,如此就進入了無關乎生死的境界。如此可見,達到道的過程是漸進的,是逐漸修養(yǎng)的過程,且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去修習。
莊子的逍遙境界也是立體的。是直接超脫出人世,達到獨立于萬事萬物之外的“道”的境界?;蛘哒f莊子的逍遙是精神層面的追求與超越,所以它難以達到。甚至我們可以從莊子的文本中窺見,莊子也并不認為逍遙是能夠普遍達到的,而只是少數(shù)“真人”、圣人才能夠進入的境界。所以莊子的“超越的逍遙”帶有一定的不可實現(xiàn)性。
而郭象的“逍遙”與莊子的“逍遙”不同,其“逍遙”是在同一維度上來講的,是停留在現(xiàn)世之中,具有現(xiàn)世的可實現(xiàn)性。不存在莊子哲學中超脫現(xiàn)世,達到精神境界的超越性。郭象認為萬物只要“各足其性”就能夠達到“逍遙”境界,即滿足“自性”的要求就能夠?qū)崿F(xiàn)“逍遙”。
(二)境界層次和現(xiàn)實性的不同
除了在實現(xiàn)主體、實現(xiàn)方式以及理論結構上的不同,二人的“逍遙”在境界層次上也存在不同。
莊子的“逍遙”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越,是與萬物為一的無我的境界?!肚f子·逍遙游》中講,“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盵1]6所以莊子心中真正的“逍遙”是無所依持的。這種精神境界的追求與超越是不存在區(qū)分的。但在郭象的哲學中,“逍遙”出現(xiàn)了“有待”與“無待”的區(qū)分。
郭象的“逍遙”不同于莊子在精神境界上的超越追求,而強調(diào)滿足于現(xiàn)世的“冥然與時世為一”[4]。所以是人人都可達到的現(xiàn)世意義上的境界。所以其“逍遙”隨之出現(xiàn)了兩個層次,“有待”的逍遙和“無待”的逍遙?!坝写钡腻羞b是普通世人的逍遙,而“無待”的逍遙是圣人的逍遙。郭象認為“故有待無待,吾所不能齊也”[2]11,也就是說,“有待”與“無待”的逍遙,二者不能夠等同。
在《莊子》中,同樣也講“有待”。但莊子所講的“有待”具有憑借的意思,用于說明列子想要達到某種目的,亦要“有所待”,即有所憑借才能達成。所以莊子的“有待”,并沒有形成“有待”與“無待”這樣的相對的概念。
而郭象在其《莊子注》中,對“有待逍遙”與“無待逍遙”進行了明確的區(qū)分。郭象認為,“有待”的逍遙,即是尋常人也可達到的逍遙。普通人安于自身的性分,對于自身所處的位置、應盡的本分,進行充分的實現(xiàn),這樣就能夠?qū)崿F(xiàn)“逍遙”了。所以他講:“茍有待焉,則雖列子之輕妙,猶不能以無風而行,故必得其所待然后逍遙耳?!盵2]11即使是像列子一般身姿輕盈,也需御風而行,不能夠在無風的情況下快速的行走,所以世人之“逍遙”必須要有所待才能夠達到。
這種普通人的有所待的逍遙是通過“自足其性”的方式達到的,是“性足”之后對于自我之性的實現(xiàn)。
除此之外,郭象還提出了與之相對的“無待的逍遙”。“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順萬物之性也;御六氣之辯者,即是游變化之涂也。如斯以往,則何往而有窮哉!所遇斯乘,又將惡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者之逍遙也。”[2]11郭象講,圣人安時處順、物我同冥,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以達到不依賴于外物的“玄同彼我”的狀態(tài)。如此便是無待的逍遙了。
“有待”“無待”皆是逍遙,所以郭象注解莊子的“無待”,將其解釋為無所不待,而不是無所待。郭象的“有待”之逍遙與“無待”之逍遙分別代表了現(xiàn)世與超越,郭象將二者結合,把莊子停駐在理想境界的逍遙拉入世俗,獲得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所以二人的“逍遙”境界具有現(xiàn)實性的不同。莊子所講“逍遙”是完全作用于精神世界的精神追求,在現(xiàn)世是難以達到的。是莊子在不滿足于現(xiàn)世的情況下所追求的對現(xiàn)實世界的徹底拋棄與遺忘。通過對外在束縛的擺脫,達到精神世界的超越。所以本質(zhì)上來說,莊子的逍遙只是他理想的一種境界,不具有普遍的現(xiàn)實性。
而郭象是在獨化的基礎上,尋找整體上的“相因”,也就是絕對和諧。通過人的“各足其性”,滿足“性分”之下對不同存在的不同現(xiàn)實要求。本質(zhì)上來講,這是對處于不同的社會分工之下的人,強調(diào)每個人都要盡其職分,安于職分,如此即可達到“逍遙”的示意。其目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用以實現(xiàn)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所以,這是一種作用于現(xiàn)實社會的“逍遙”,具有可實現(xiàn)性。
綜上所述,莊子與郭象的“逍遙”概念,存在著“逍遙”的主體、實現(xiàn)方式、理論結構、境界、現(xiàn)實性等區(qū)別。
結語
本文對莊子與郭象之“逍遙”從不同層面進行了簡要區(qū)分,試圖較為完整的對其不同之處進行分析說明。
郭象之“逍遙”與莊子之“逍遙”的不同,與郭象身處其時代的特殊性以及《莊子》文本的復雜性、豐富性是緊密相關的。其區(qū)別的最緊要處在于是否具有可實現(xiàn)性。郭象所處魏晉時期,當時的哲學家們主要都在圍繞如何將儒學從僵化的經(jīng)學之中脫離,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而展開討論。所以郭象注莊子之“逍遙”義的最大不同,也是就這一點而產(chǎn)生。
莊子之“逍遙”是基于“道”的宇宙生成論之下的,其“逍遙”本質(zhì)上是對于“道”的追求。而郭象之“逍遙”以萬物自生自有的“獨化”論為基礎,否定了大道化生萬物的宇宙生成過程。認為萬物“各足其性”,達到“自性”的充實,即可進入“逍遙”的境界。郭象在宇宙生成上對“道”的權威,以及莊子的“安命”思想進行了否定。這一思想的改變,是郭象《莊子注》對于《莊子》根本性的顛覆。
注釋:
①郭象(約252—312年):字子玄,河南洛陽人。西晉玄學家。少有才理,好《老子》《莊子》,能清言,常閑居。辟司徒掾,稍遷黃門侍郎。東海王司馬越引為太傅主簿,甚見親委。任職專權,為時論所輕。嘗以向秀《莊子注》為己注,述而廣之。一說竊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獨化論”,主張名教即自然,為當時玄學大師。
參考文獻:
[1]楊柳橋.莊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68.
[2]郭象.莊子注疏[M].成玄英,疏.北京:中華書局,2021.
[3]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4]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216.
[5]劉笑敢.從超越逍遙到足性逍遙之轉(zhuǎn)化──兼論郭象《莊子注》之詮釋方法[J].中國哲學史,2006(3).作者簡介:劉佳鑫(1996—),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