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濱
鹽津因曾有鹽井和渡口而得名。云南昭通市鹽津縣自古為中原入滇要道,縣城依山傍水,是川滇的交通樞紐,有“小山城”之稱。自秦開“五尺道”以來,鹽津即成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的商貿(mào)過往,促使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與滇中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鹽津縣旅游資源豐富,有唐袁滋題記摩崖、秦開“五尺道”、僰人懸棺、西漢墓群、宋阿約王墓、廟壩蓮花溶洞、豆沙長勝溶洞、三股水倒流瀑布、白水江漂流等。人文和自然景觀中還有朝天馬云霞、天寧寺鐘聲、白老林瑞氣、三寶山石刻、夷都山遺址等。
鹽津縣內(nèi)含有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以煤、鐵、鉛、鋅等10多種礦產(chǎn)為主。鹽津面積為 209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37.6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苗族、回族、彝族、白族等少數(shù)民族。鹽津有著千年商驛的文化傳承,又是川滇交通樞紐,再加上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其成為了一個不錯的小眾旅游目的地。
鹽津縣在視角上幾乎成一條直線夾在峽谷中間,兩邊是懸崖絕壁,中間一條河流蜿蜒而過,房子建在河岸兩旁,背山臨水。城市的街道不能容納兩輛大客車并行通過。山體狹窄陡峭,街道夾在關河水之間。
這里整座城市都是沿著河而建的,其形狀就是一條線般狹長,可謂名副其實的“一線城市”。來到這根本不用擔心會迷路,因為這里只有一條主路。而且,受到地理條件限制,可用空間很小,使得這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吊腳樓,底部是用柱子支撐起來的。整座縣城幾乎沒有空余點,每一寸土地都被利用起來了。
當然,鹽津縣的吊腳樓與尋常見到的并不相同,都是鋼筋水泥建成的,看上去別有一番風味。因為這里的房屋門前是湍急的河流,屋后是陡峭的峻嶺,一排排的吊腳樓緊挨著河流而建,仿佛是被山河緊緊地擠在了一起。所以,每當發(fā)大水,這里房屋的底層時常會被淹沒,這也是本地吊腳樓底層全是鋼筋水泥建筑的原因。不要小看這座縣城,雖然處于峽谷之中,卻有著獨特發(fā)達的交通,是我國首個開通“地鐵”的縣城。當然,這個“地鐵”其實是火車,因為鹽津縣沒辦法修建鐵路,所以在縣城下方修建了一條供火車穿行的隧道。
這里的風景別有特色,不僅山高谷深,依山傍水,而且有著吊腳樓狀的獨特建筑,城市狹長,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當?shù)赜衅槔钡莫毺孛朗?,像蹄花米線、雞湯米線、羊肉米線、臊子米線等,身處高山峽谷之中,走街串巷嘗美食,不失為一件樂事。
鹽津縣豆沙鎮(zhèn)石門關風景區(qū),距鹽津縣城22公里,位于滇東北的滇川交界處,由豆沙關、三股水、蓮花洞、大黎山等4個片區(qū)60個景點組成。景觀有雄險的古驛道豆沙關,絢麗的老黎山嶺風光,夢幻的天然迷宮,漫山遍野的名貴花卉,頂天立地的參天古木,美麗如畫的三股水瀑布,是滇東北通向四川以及大西北途中的游覽勝地。
豆沙關古稱石門關,是古人由蜀入滇的險關。湍急的關河像一把利劍將險峻的石山一劈為二,形成了一道巨大的石門,鎖住了古代的川滇要道。西岸巖壁上刻有“滇南樞紐”“其險也若此”等大字。
鹽津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險;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朱提文化。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從這里經(jīng)過。自那時起,這塊閉塞落后的荒涼之地,就進入了繁榮文明的開發(fā)時期。尤其是先秦開僰道,秦開“五尺道”,漢武開“南夷道”,隋唐開“石門道”以來,更加速了開發(fā)進程。
豆沙古鎮(zhèn)遺存文物眾多。在豆沙古鎮(zhèn)10平方公里以內(nèi)遺存的歷史史料價值高、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懸棺,距離最長、保留最完好的秦開“五尺道”,維修復原后屹立于關隘的隋代古城堡,聞名遐邇的唐代袁滋題記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筑觀音閣,玲瓏精致的清代三觀樓塔,老木城西側(cè)馬蹄石上的10余個既深且大的馬蹄跡,石門關五尺道上大小243個馬蹄跡,石門關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五尺道北巖壁上的摩崖群,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間鐵鐘、大鼓,都彰顯著鹽津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沿古道而行再往前就是著名的石門關,被稱為自蜀入滇的“第一道關口”,也是古時中原與南詔王國的分界。關內(nèi)為蜀,關外為滇。出了關門往下,就可以看到大關河、內(nèi)昆鐵路、213國道、水麻高速和五尺道組成五條道路齊匯一起的景象,凸顯著豆沙關作為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豆沙關高速路上有一觀景臺,從此處望去才能真正看出石門關的險峻位置,找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
豆沙關有“五尺道”遺跡。五尺道始建于秦,現(xiàn)殘存長約350米,道寬五尺,每級石階寬窄高低不一,路面留有馬蹄痕印數(shù)十個。它是由川入滇,到緬甸、印度的“蜀身毒道”(古西南絲路)的重要通道?!扒匚宄叩馈笔枪叭兰o,秦占據(jù)巴蜀后,蜀郡太守李冰采用“積薪燒石”的辦法,修筑了從僰道(今宜賓)經(jīng)石門關到千傾池(昭通)的第一條內(nèi)地入滇通道——“僰道”。五尺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留在石頭上的深深馬蹄印痕,使人想起唐詩中反復詠嘆的刀劍、邊走邊唱的馬鈴和牛鐸。在這里,石頭仿佛能夠看見時間的深度,能夠聽見歷史永恒的回聲。
豆沙關上有唐碑亭,亭內(nèi)巖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崖。袁滋是唐朝御史中丞、著名的書法家。這塊摩崖,是袁滋于公元794年(唐貞元十年)出使云南,路過石門關時刻下的。
繼續(xù)前行便是“石門關隘”。此關隘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的雄奇險峻的地勢所建成的一座軍事城堡。此城堡1950年代毀后,于1982年仿原狀修復,通高15米,寬5米。登上城堡,關河兩岸峭壁對峙,深深的峽谷,遠望似石門,故稱“石門關”。石門關兩岸峭壁高約600米,最窄處約100米。關口正雄跨五尺道上,寬約3米。唐貞觀四年起,歷代曾在此建有軍事城堡,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沉淀著千年歷史的豆沙古鎮(zhèn)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它以雄奇險峻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中原入滇的障礙,先人們不惜一切代價打通障礙,又經(jīng)歷朝歷代的不斷鞏固和完善,使之成為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爭之地的要沖,因此,有“萬仞雄關鎮(zhèn)西蜀,千載石門震南滇”的美譽,有“腳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的傳奇。
關于豆沙關懸棺的故事,直到有關專家正式對懸棺進行了考古后才得知,放置懸棺的是先秦時期在中國西南居住的一個古老民族——僰人,故得名“僰人懸棺”,僰道估計也是因此而得名。
要想到達懸棺所在地,必須渡江后,再攀爬200米左右的峭壁。然而,豆沙關懸棺位于與江面垂直90度的懸崖絕壁上。到了距離地面100多米的位置,一條壁縫赫然出現(xiàn)在筆者的眼前。這條縫隙最窄的地方大約為70厘米,最寬的地方竟達到了1.5米,傾斜地向上延伸,直達懸棺所在地。這讓攀巖專家們又驚又喜,遠看無法攀登的絕壁,竟隱藏了這樣的捷徑。3名專家立即進入壁縫中,順著壁縫前行,直至盡頭。
這是一個10米高、4米多寬的斜坡面崖洞,10具棺木不規(guī)則地放置在里面,因為崖洞不太平整,一部分棺木底部用支撐樁固定了起來。通過考察,懸棺棺身是由一塊整木制成,木質(zhì)類似金絲楠木。長約2.2米,中間掏空,形成一個足夠的空間,棺蓋呈三角狀,用鉚釘來咬合。專家們在棺木上取了一些木質(zhì)標本,并通過拍攝,記錄下了懸棺的情況。
關于懸棺是如何被放置在高聳的懸崖峭壁上,很多學者都有著不同的推測。第一種說法,懸索下柩式,就是用繩索捆住棺木,從崖頂放下,到達埋葬的理想位置。然而,豆沙關懸棺所在位置距離崖頂至少還有500多米,這種方式根本行不通。第二種說法,則是搭建棧道進行放置,根據(jù)具體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是最貼近實際情況的說法。從崖壁的裂縫來看,只要修正一下,就是一條非常便捷的道路,只需搭建100米左右的棧道,便可輕易地將懸棺送入崖壁中。第三種說法,在水面崖底搭建支架,這種辦法似乎就沒有必要了?!按蟛糠謶夜锥加幸粕先サ霓k法。無非是我們真的沒有近距離地去嘗試?!闭淹ㄎ奈锕芾硭^長余騰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