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根炳
【關鍵詞】完整系膜切除術;傳統(tǒng)根治術;腹腔鏡
現(xiàn)代人高熱量的飲食結構、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規(guī)律、缺乏運動,以及不重視體檢等,造成大腸癌發(fā)病率逐年增高。一般來說,直腸癌會出現(xiàn)便血等癥狀,而結腸癌的癥狀更加隱蔽,確診時往往分期較晚。如果出現(xiàn)長期腹痛腹瀉、貧血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到醫(yī)院排查。從疾病預防方面來說,使用腸鏡對結腸癌患者進行早期篩查價值比較高,若通過腸鏡發(fā)現(xiàn)患者體內的良性腫物,那么檢查的同時為患者行及時的干預。針對40歲以上和高危人群,應該定期做個腸鏡檢查。一旦經腸鏡確診為腸癌,需手術治療,目前結腸癌患者只能通過手術這種方式治療。目前,腸癌手術方式有多種,基于腹腔鏡結直腸完整系膜切除術的合理化手術入路,對多數(shù)低位直腸癌的患者來說,最大的痛苦是在切除腫瘤的同時,還要切掉肛門,在腹部留下永久的人工肛門!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提高腫瘤切除標本質量,改善保護術后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選取本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間收治的38例大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腹腔鏡完整系膜切除術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38例大腸癌患者(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將其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19例。研究組給予腹腔鏡完整系膜切除組,參照組給予腹腔鏡傳統(tǒng)根治術。研究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41~72(51.27±1.25)歲。參照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42~73(52.09±1.36)歲。兩組一般資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較。
1.2方法
研究組大腸癌患者接受腹腔鏡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首先,手術前為患者行全身麻醉,腹腔鏡初步探查腹腔有無腫瘤擴散、轉移。其次,分離患者的系膜壁層和臟成,若患者的患處在右側,那么需要為患者實施科式干預,先將患者十二指腸和胰腺頭位置掀起,直至游離至患者系膜上部,充分將患者血管暴露,對患者結腸表面的系膜進行游離,充分暴露患者結腸系膜的靜脈。若患者患處在左側,那么先游離患者脾區(qū),鈍性分離患者腹膜表面的乙狀結腸,保留患者腎臟周邊脂肪,之后清掃患者淋巴結,最后切除并清洗縫合。
參照組大腸癌患者接受腹腔鏡傳統(tǒng)根治術。手術前為患者行麻醉干預,腹腔鏡初步探查腹腔有無腫瘤擴散、轉移。通過合理的手術入路,將患者結腸切除后,清掃患者淋巴結,對于距離患者腸管10cm的部分進行切除處理,清掃患者結腸周圍的淋巴結。清掃后為患者沖洗,手術后為患者行消毒處理,縫合手術創(chuàng)口。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吻合口漏、腫瘤殘余、腹腔出血、感染、腸梗阻)發(fā)生率、術后指標(排氣、進食、住院、拔管時間及出血量)、生活質量(軀體、社會、物質及心理)及滿意度展開統(tǒng)計比較。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分析利用SPSS 25.0,計量(術后指標、生活質量、滿意率)、計數(shù)(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資料的表示方式分別為平均數(shù)±標準差(x±s)、數(shù)(n)和率(%),t、x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控制情況對比
研究組大腸癌患者并發(fā)癥控制情況,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1。
2.2術后指標
干預后,相較于參照組,研究組手術指標更優(yōu)(P<0.05),詳見表2。
2.3生活質量評分
干預后,與參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研究組患者評分更高(P<0.05),詳見表3。
2.4患者滿意
干預后,與參照組患者滿意率比較,研究組更高(P<0.05),詳見表4。
3討論
大腸癌是常見的發(fā)生于大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大體形態(tài)呈息肉狀、潰瘍型等,以40~50歲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近年來,大腸癌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加。結直腸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的第三位,平均每100人中就有10人發(fā)生結腸癌,且男性占比遠高于女性,是發(fā)生幾率和惡劣程度僅次于胃癌的惡性腫瘤疾病。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結腸癌的發(fā)生幾率已經超過胃癌,盡管對于結腸癌有了很多種全新的治療方法,但是,結直腸癌的致死幾率仍然較高。由于結直腸癌死亡的患者人數(shù)占所有死亡人數(shù)的8%左右,且城鄉(xiāng)差距較大,城市結腸癌患者的生存幾率顯著更高,農村結腸癌患者的生存幾率顯著更低。但是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結腸癌早期生存幾率顯著更高,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癌組織僅僅處于黏膜部位,但是還未侵入患者淺肌層,早期結腸癌不容易從遠處轉移,此時大多數(shù)患者還可以接受內鏡手術治療,從而根治。探究深入的原因,這與國內結直腸癌篩查工作開始較晚存在聯(lián)系,患者在早期會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血便等情況,部分患者此時還不重視,許多患者直至出現(xiàn)腸梗阻才來到醫(yī)院診治,但是患者在此時已經達到了結直腸癌的中期甚至晚期,手術治療成功幾率不大,且患者生活質量低?;颊咴诖_診后需要盡快接受手術治療,以往臨床對患者實施傳統(tǒng)根治術,患者術后恢復慢,術后并發(fā)癥較多,男性的骨盆較狹窄,不管是傳統(tǒng)的開腹術,還是腹腔鏡手術都很難有空間放置閉合器。手術難度較高,勉強置入器械后,操作者往往也要運用更多釘倉切斷腸管,遠端切除距離難以控制,存在較高的直腸破裂風險。腹腔鏡結腸手術始于1991年。與傳統(tǒng)的剖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更快的恢復速度,更少的術后腸麻痹,更少的疼痛,更短的住院時間,更快的恢復速度,更早的活動能力。美容效果在復發(fā)或生存方面不那么重要。Poke轉移和缺乏長期生存數(shù)據(jù)是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適宜性的主要爭議。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是否能滿足根治性腫瘤的要求尚存爭議,因為在腹腔鏡結直腸手術中,使用Bablock鉗抓取腸牽引,用超聲刀將腹壁粘連分離。
據(jù)相關經驗表明,直腸可以與系膜完全分離并切除盆底。腹腔鏡下深盆腔放大有助于準確隔離盆底,保護植物神經。對于晚期直腸癌,無論是低位前切除術還是腹部會陰切除術,均可圓滿完成直腸系膜全切除術。在臨床實踐中,常用切除標本長度、切除緣、切除淋巴結數(shù)目、復發(fā)率等指標來評價腫瘤切除是否合適。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下手術切除與開放切除標本相同,在前低位可保證遠端切除至少2cm。標本長度及腫瘤到切除邊緣的距離相同。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有經驗的腹腔鏡醫(yī)生的支持下,腫瘤的根治性切除是可行的。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極大程度上改進了結腸癌患者的手術體驗。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超聲刀的臨床應用,盆腔的結構可以充分顯露,切除更加精確、止血更加妥善,腹腔鏡下完整系膜切除術解決了很多傳統(tǒng)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無法保肛的問題,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但仍有部分低位直腸癌的病人不是由于腫瘤位置,而是因為肥胖、骨盆狹窄等無奈選擇了造瘺手術。
隨著腔鏡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經肛腔鏡的應用,完整腸系膜切除術為以上傳統(tǒng)開腹、經腹腔鏡保肛困難的患者提供了解決方案,是利用經肛手術操作平臺,經肛門入路,從直腸腔內精確地離斷遠端結腸,直接進入低位直腸系膜的周圍間隙,完整切除直腸腫瘤及系膜,達到根治目的。完整腸系膜切除術為低位直腸癌患者特別是男性、肥胖、骨盆狹窄、直腸系膜肥厚、放化療后的困難骨盆導致手術困難的患者提供了保肛機會,規(guī)范切除的手術方式,能提升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質量。術中顯露更充分,減少了手術中出血及盆腔血管神經的損傷風險,同時減少了術中術后相關的并發(fā)癥。CME手術概念給予人類胚胎發(fā)育過程,內胚層原腸及其系膜產生復雜旋轉后與腹后壁融合,二者間會產生融合筋膜間隙,原腸系膜腹側形成腹腔可見的腸系膜,背側退化為Toldt筋膜。在筋膜后方融合完成后,存在覆蓋后腹壁的壁層筋膜,其后方多包繞著來自中胚層的多種結構(腎臟、腹主動脈、輸尿管、腹腔神經干、下腔靜脈等)。沿Toldt、Gerota筋膜間隙展開銳性解剖才可將病變區(qū)結腸、結腸系膜完整予以顯露,隨后完整切除。此操作方式不僅可對結腸系膜完整行予以保障,降低腫瘤細胞脫落風險,還可實現(xiàn)完整切除病變區(qū)淋巴回流系統(tǒng),可獲得被臟層筋膜完整包被的整個結腸系膜以及最大限度的區(qū)域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從而降低患者局部復發(fā)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升患者生存率。結腸癌完整系膜切除CME手術概念,已逐漸得到我國外科醫(yī)生的認可和重視。目前國內的手術方式中右半結腸系膜的內側切緣均為腸系膜上靜脈,我們基于淋巴結是沿系膜動脈分布的理論依據(jù),提出以腸系膜上動脈為導向進行淋巴結的清掃,右半結腸系膜的內側切緣是腸系膜上動脈左緣,可以達到更徹底的淋巴結清掃,保證手術的根治性和療效,并且采用尾側中間入路的方法,利于腹腔鏡手術的操作,首先處理系膜血管根部符合腫瘤的無瘤原則,從而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病理報告顯示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增加。長期的隨訪結果表明,患者的無瘤生存期延長,局部復發(fā)率降低,生存率提高。
研究顯示:手術指標方面,研究組術后排氣時間為(3.26±0.81)h、進食時間為(3.15±0.37)h、出血量為(56.53±4.66)mL、住院時間為(8.49±2.51)d、拔管時間為(8.59±0.66),參照組術后排氣時間為(4.57±1.29)h、進食時間為(4.58±1.48)h、出血量為(157.76±19.08)mL、住院時間為(13.61±3.43)d、拔管時間為(13.46±1.23),研究組手術指標顯著較優(yōu)。并發(fā)癥發(fā)生方面,研究組1例患者發(fā)生腸梗阻,參照組1例患者發(fā)生吻合口漏,1例患者發(fā)生腫瘤殘余,2例患者發(fā)生腹腔出血,1例患者發(fā)生感染,1例患者發(fā)生腸梗阻。研究組和參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活質量方面,干預前,研究組軀體功能評分為(73.28±1.29)、社會功能評分為(73.27±1.32)、物質生活評分為(73.43±1.45)、心理功能評分為(73.94±1.46),參照組軀體功能評分為(73.09±1,37)、社會功能評分為(73.29±1.89)、物質生活評分為(73.42±1.47)、心理功能評分為(73.87±1.54);干預后,研究組軀體功能評分為(90.87±3.42)、社會功能評分為(90.88±3.41、)、物質生活評分為(90.38±3.56)、心理功能評分為(90.45±3.44),參照組軀體功能評分為(75.48±2.23)、社會功能評分為(76.34±2.45)、物質生活評分為(75.42±2.65)、心理功能評分為(75.46±2.17),干預后研究組生活質量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研究組94.74%的滿意度,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78.95%的滿意度(P<0.05)。表明腹腔鏡完整系膜切除干預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針對大腸癌患者采取完整腸系膜切除術干預,患者手術指標和并發(fā)癥情況顯著改善,適于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