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愷欣, 張 明, 陳 軍, 王 碩
(江蘇省南京鼓樓醫(yī)院集團宿遷醫(yī)院, 江蘇 宿遷 22380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病變(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作為一種血管外科病癥,發(fā)病具有隱匿性,初期階段無明顯癥狀,隨疾病進展可發(fā)生靜息痛、間歇性跛行,甚至出現(xiàn)肢體潰瘍,導致截肢甚至死亡[1,2]?,F(xiàn)階段,臨床治療LEAOD多選用經(jīng)皮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luminal Angioplasty,PTA),此術式操作簡便,且療效良好,但術后易出現(xiàn)再狹窄,影響預后[3]。近年來,藥物涂層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在LEAOD治療中受到了廣泛關注,但療效尚未完全明確。本研究對象為88例LEAOD患者,分析DCB與經(jīng)皮腔內(nèi)球囊擴張合并支架植入術治療LEAOD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研究對象為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入院的88例LEAOD患者,根據(jù)治療方式分為研究組(44例)與對照組(44例)。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彩超、MRA、CTA)檢查確診LEAOD;②符合PTA指征,即下肢動脈狹窄程度≥70%或閉塞,病變長度<20cm;③Rutherford分級2~5級;④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伴臟器功能障礙;②靶血管重度鈣化或病變紆曲,導絲不能通過;③6周內(nèi)有急性血栓形成,且行溶栓治療;④伴精神病癥。研究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57~79歲,平均(61.68±9.14)歲;踝肱指數(shù)(Ankle Brachial Index,ABI)0~0.69,平均(0.42±0.15);Fortain分期:8例Ⅱ期,23例Ⅲ期,13例Ⅳ期。對照組男27例,女17例;年齡53~75歲,平均(61.82±9.27)歲;踝肱指數(shù)(Ankle Brachial Index,ABI)0~0.68,平均(0.41±0.13);Fortain分期:7例Ⅱ期,25例Ⅲ期,12例Ⅳ期。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比較(P>0.05),均知情并同意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方法:兩組術前3d均行常規(guī)雙抗治療,即:口服波立維(生產(chǎn)廠家、批準文號、規(guī)格依次為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J20130083、75mg*7片/盒),75mg/次,1次/d;口服阿司匹林(生產(chǎn)廠家、批準文號、規(guī)格依次為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J20171021/100mg*30片),100mg/次,1次/d。同時,兩組均給予局部浸潤麻醉,患側或者對側股總動脈予以改良Seldinger法穿刺,穿刺后置入動脈鞘,手術過程中行全身肝素化,行下肢動脈造影確定動脈閉塞段或者狹窄段,置入V18導絲、0.014或0.035泥鰍導絲;對照組予以經(jīng)皮腔內(nèi)球囊擴張,研究組予以DCB擴張,擴張完成后再次行造影檢查,若病變血管剩余狹窄>50%或者出現(xiàn)嚴重限流性夾層,即放置自膨式裸支架。兩組術后1周內(nèi)均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出院后予以阿司匹林100mg/d、利伐沙班5mg/d(終身服藥)。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指標[晚期管腔丟失(Late Lumen Loss,LLL)值、下肢動脈狹窄程度、下肢動脈最小管腔直徑(Minimum Lumen Diameter,MLD)、ABI]及術后恢復情況(惡性事件發(fā)生率、靶病變血管血運重建率、再狹窄率、Rutherford分級)。ABI=脛前或后動脈收縮壓/肱動脈收縮壓(于小腿中段部位纏繞袖帶,氣囊對準脛前動脈,于小腿下端前部脛前動脈波動位置放置聽診器測定收縮壓,肱動脈收縮壓使用同一方式測定)。手術過程中與隨訪3個月內(nèi)病變血管管腔最小直徑差值為LLL值。選取彩超測定MLD。兩組術后給予隨訪,時間3個月,對Rutherford分級≤3級人數(shù)與>3級人數(shù)予以統(tǒng)計。靶病變血運重建判定標準:隨訪3個月內(nèi)病變血管再次出現(xiàn)閉塞或>75%嚴重狹窄,需予以旁路手術或PTA治療。再狹窄評定標準:隨訪3個月內(nèi)下肢動脈DSA或CTA檢查顯示再次閉塞或狹窄程度>50%。惡性事件包括截肢、壞疽。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兩組術后首日AB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個月ABI高于術后首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個月ABI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首日LLL值、下肢動脈狹窄程度、ML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個月LLL值、下肢動脈狹窄程度、MLD低于術后首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個月LLL值、下肢動脈狹窄程度較對照組更低,下肢動脈MLD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下肢動脈MLD(mm)術后首日 術后3個月 t PABI術后首日 術后3個月 t P研究組3.74±0.613.48±0.532.1340.0360.49±0.150.81±0.189.059<0.01對照組3.81±0.572.13±0.3416.790<0.010.51±0.160.65±0.173.978<0.01t0.55614.2210.6054.287P0.579<0.010.547<0.01
2.2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惡性事件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個月靶病變血管血運重建率、再狹窄率及utherford分級≤3級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n(%)
LEAOD是一種血管外科常見病癥,由于飲食習慣改變以及人均壽命延長等因素,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發(fā)生機理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下肢動脈,早期階段癥狀不顯著,隨疾病進展可出現(xiàn)下肢疼痛、壞疽、潰瘍等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xiàn)截肢甚至死亡[4]?,F(xiàn)階段,臨床治療LEAOD以血運重建為主要目標,PTA手術作為一種常用術式,具有操作簡便、禁忌癥少、耐受性好、依從性高等一系列優(yōu)勢,已經(jīng)逐漸取代動脈搭橋、動脈內(nèi)膜剝脫等治療方式,療效良好,但術后易出現(xiàn)支架內(nèi)再狹窄,導致臨床應用推廣受限,因此如何減少術后再狹窄率,提升病變血管通暢率,已經(jīng)成為目前PTA研究的熱點之一[5]。
PTA術后再狹窄發(fā)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大部分學者認為支架內(nèi)再狹窄屬于動脈血管對內(nèi)膜損傷的過度愈合反應,包括血管重塑、新生內(nèi)膜組織過度增生、支架內(nèi)急慢性血栓形成等,且新生內(nèi)膜組織過度增生是導致再狹窄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6]。手術期間球囊擴張可引起血管內(nèi)膜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傷,過度暴露內(nèi)膜下膠原纖維可致使內(nèi)膜損傷位置血小板大量沉積形成血栓,且受損區(qū)域炎性反應可誘發(fā)血管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導致大量細胞外基質(zhì)合成,增加血管內(nèi)膜厚度,最終引起管腔狹窄[7]。PTA術中植入血管支架雖然可有效提升術后短期通暢率,但植入支架后產(chǎn)生的慢性刺激、內(nèi)膜下膠原組織暴露、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等一系列因素會導致術后血管內(nèi)膜增生進一步加重,影響PTA療效。因此,尋找更為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改善LEAOD患者預后尤為必要。
近年來,下肢動脈缺血性病癥治療中DCB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展,其主要由球囊表面覆蓋的藥物涂層及球囊擴張導管構成,涂層多處于球囊平直部分,以雷帕霉素、紫杉醇等為主要涂層藥物[8]。相關研究[9]顯示,動脈內(nèi)膜與涂層藥物接觸之后,涂層藥物可迅速被吸收并完成生物轉化,可對動脈內(nèi)皮細胞DNA合成產(chǎn)生持續(xù)性抑制,維持微管結構平穩(wěn),避免紡錘絲或紡錘體形成,于分裂前期終止細胞分裂,在此基礎上對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予以抑制,提示涂層藥物可有效緩解PTA治療過程中血管壁受到的炎性刺激;同時,DCB擴張可促使血管內(nèi)膜撕裂,使球囊表面的紫杉醇等抗增殖藥物快速擠壓至血管壁內(nèi),進一步增強抗細胞增殖作用,避免術后再狹窄。本研究中,兩組術后3個月ABI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術后3個月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個月LLL值、下肢動脈狹窄程度、MLD低于術后首日,且研究組術后3個月LLL值、下肢動脈狹窄程度較對照組更低,下肢動脈MLD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個月靶病變血管血運重建率、再狹窄率及utherford分級≤3級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個月惡性事件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LEAOD治療中DCB療效顯著,可進一步改善患者動脈狹窄狀況,提升其ABI值,促使下肢動脈血流快速恢復,降低再狹窄率,且惡性事件均較少,安全性高。但DCB治療中球囊表面可能出現(xiàn)藥物丟失狀況,尚未解決血管彈性回縮問題,所以無法完全取代支架植入術,必要時需行補救性支架植入術[10]。除此之外,DCB治療應注意以下幾點,即:①不能重復使用DCB,DCB釋放之后需再次擴張病變血管,嚴格控制術中藥物使用劑量,防止用藥不合理影響患者療效及安全。②DCB包裝打開之后應盡快進行手術操作,最大程度縮短球囊包裝打開至擴張于病變位置的時間,在此基礎上減少藥物至病變前的損失,通常情況下DCB包裝打開2min內(nèi)進入血管腔至病變位置,并予以行擴張操作。③通常情況下,擴張壓力控制在7~8 atm范圍內(nèi),時間60s。④DCB長度應多于病變血管遠近端3~5mm。⑤DCB直徑應超過預擴球囊直徑1~2mm。⑤DCB不能直接擴張狹窄病變,應以充分預擴為前提使用。
綜上所述,DCB用于LEAOD治療中效果顯著,可進一步改善患者動脈狹窄狀況,提升ABI值,加速下肢動脈血流恢復,減少再狹窄與惡性事件率。但是,由于本研究以回顧性分析法,研究病例的選擇上缺乏客觀性,過于主觀,可能存在信息偏倚,且由于病例數(shù)少、觀察時間稍短等因素影響,結果有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