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包偉民:《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
作者簡介
包偉民(1956-? ),浙江寧波人。1988年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在杭州大學、浙江大學任教,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主要從事宋史、中國古代經濟史和近代東南區(qū)域史的研究,代表作有《江南市鎮(zhèn)及其近代命運》《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傳統(tǒng)國家與社會:960-1279年》《宋代城市研究》等。
作品介紹
《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一書以陸游的詩詞為主要資料,展示了南宋時期浙東山陰、會稽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社會生活。除引言與結論外,全書共分六章,側重于歷史敘述,主要介紹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浙東鄉(xiāng)村一位生活處于中上水平的鄉(xiāng)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二、士人這一社會角色在鄉(xiāng)村生活中的某些側面;三、陸游所感知與描述的當時鄉(xiāng)村基層社會的一些基本生活場景。這本書的寫作原則是,恪守學術規(guī)范,努力從陸游的詩詞所呈現(xiàn)的生活細節(jié)中觀察發(fā)現(xiàn)更多的歷史真相,盡可能用相對全面的知識和平易的表達,以滿足更多讀者的需求。
片段摘錄
陸游究竟是通過怎樣的途徑看到邸報的呢?宋朝的邸報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公開發(fā)行的報紙,它由進奏院編輯印行,下發(fā)到各地州軍官府,類似于現(xiàn)在的政務公報。其中與民生直接相關的一些詔令,例如大敕、賦役、訓誡等,由地方向民眾榜示,大多則留存于州縣,僅供官吏們傳閱。陸游既然僻處鄉(xiāng)野,以他的品級,地方官府也不可能專門派人遞送上門,他如果想閱讀邸報,除了親自入城,看來主要就得依靠友人轉告了。
適用主題
身居鄉(xiāng)野心系天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關心國事憂國憂民……
運用示例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不乏憂國憂民者,即便無官無祿身居鄉(xiāng)野,飽經憂患人生坎坷,屢遭厄運命途多舛……但始終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想的是百姓冷暖和國家安危。就像愛國的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就像心系民生的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像關注國事的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伊恩·麥克尤恩:《我這樣的機器》
作者簡介
伊恩·麥克尤恩(1948-? ),英國文壇當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從1974年開始創(chuàng)作,次年發(fā)表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就獲得毛姆文學獎。此后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便與各類獎項的入圍名單互相交織,其中《阿姆斯特丹》獲布克獎,《時間的孩子》獲惠特布萊德獎,《贖罪》獲全美書評人大獎。
作品介紹
32歲的倫敦人查理愛上了樓上鄰居米蘭達。由于不知如何表達感情,他便買了一款智能機器人“亞當”,希望這個機器人能成為某種聯(lián)結象征。把“亞當”領回家后,查理和米蘭達共同對“亞當”進行各種個性化設置。隨著時間的流逝,“亞當”逐漸擁有自我意識,一組奇怪的三角關系漸漸形成,事情開始失控。麥克尤恩在書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歷史與政治亦虛亦實的20世紀80年代,并試圖借助人工智能,為人類樹立一面自我審視的鏡子:究竟是什么使我們成為人類——是我們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的生命?小說帶給讀者深刻的思考。
片段摘錄
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偉大作品,都明白無誤地表明我們知道怎么做好人。我們將理想寫入詩歌、散文和歌曲,我們的確知道該怎么做。問題是實踐,持續(xù)的、大家都參與的實踐。
適用主題
明事理更須去實踐;知易行難,貴在行動;為善貴在持之以恒……
運用示例
無論什么事情,“做”永遠都要比“知”難,而堅持不懈、齊心協(xié)力地“做”則難上加難。伊恩·麥克尤恩在《我這樣的機器》一書中這樣說道:“我們的確知道該怎么做。問題是實踐,持續(xù)的、大家都參與的實踐。”這就告訴我們,把一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變成一種人人都參與且鍥而不舍的行動并非一件易事。從“知”到“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