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耀詞
八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物理,都覺得物理非常有趣,但是,當學生一旦開始接觸知識點的學習時,物理知識的嚴謹、枯燥就暴露無遺,至此之后,學生對物理的學習欲望就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出現(xiàn)厭學,甚至不學。以上現(xiàn)象的根源在于沒有將物理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jié)合。我國教育家朱熹曾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边@句話充分說明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意義,學生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為了確保趣味性與知識性有機地結(jié)合,本文從六大方面闡述: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以趣味性為知識性導航的策略。
一、教學語言幽默化
據(jù)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人專注時常最長不超過1分鐘。作為青春期的學生,其注意力更加容易分散,但他們對幽默是不抗拒的,且記憶深刻。為了能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較深的印象,教學中可巧借幽默的魔力增強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當我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興趣減弱、注意力不夠集中、眼睛呆滯散漫、神色倦怠時,只要引用一兩句幽默的話語便能有效地改善學生聽課的狀態(tài)。例如,在“科學之旅”教學中,讓學生上講臺表演“從漏斗嘴吹漏斗盤下的乒乓球”,保證乒乓球不掉在地上。當時根本沒有學生敢上來,考慮他們也許擔心漏斗不干凈,于是我就說:“這個漏斗先用酒精消過毒,然后又用開水清洗過,現(xiàn)在就差沒用我的口水做最后的消毒啦。”聽完我的這番敘述后,馬上就有很多學生笑嘻嘻地上臺表演。
二、生活物理故事化
講故事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但學生面對嚴謹理性的物理知識時是很難提得起星期的。作為物理教師,我們都清楚:與物理知識相關(guān)的生活實例比比皆是,這些生活實例都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素材。因此,在教學過程可以將生活中的物理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植入課堂,創(chuàng)設出情趣盎然、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氛圍,將物理知識融入到故事里,展現(xiàn)物理學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沉浸在故事的過程,物理知識也在“隨風潛入夜”式地進入了學生的頭腦,而且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靜電”的教學內(nèi)容中,提到油罐車后面要拖著鐵鏈,這是為什么呢?莫非它也想“夾著尾巴做人”?
三、物理學史趣味化
著名哲學家馬赫認為:物理學史的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富有成就的科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它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借助于科學發(fā)展史來學習物理學中的疑難。物理學史是一個個鮮活的科學發(fā)現(xiàn)的事例,這些事例中蘊含了很多的思維方法,有趣的軼事,以及學科精神等教育素材。在課堂教學中以有趣的教學形式滲透物理學史上的名人軼事、趣聞故事,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啟迪科學思維,開拓知識視野的等功效。
例如,在“磁現(xiàn)象”的教學中,借助“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敘述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用磁石來防刺客的故事,提及“避雷針”時介紹“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在“光的色散”教學中,介紹“牛頓通過三棱鏡實驗證實太陽光不是單色光”等;通過這種物理學史的教育,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繼續(xù)在物理知識的海洋中翱翔。
誠然,物理學史在課堂教學的穿插時長要短小精悍,具有“畫龍點睛”的輔助功能。在物理學史的講解時應汲取材料中的精華,善于借助有趣味且有說服力的抒情語言激勵學生,這樣,學生在好奇心和趣味性的驅(qū)使下,積極主動地掌握了該知識點。
四、物理小實驗神奇化
在實驗教學中為了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會在實驗設計上將實驗內(nèi)容披上神奇的面紗,在教學中夸大實驗的神奇性。這樣,學生在好奇的心理驅(qū)使之下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我的實驗器材大多數(shù)是一些常用的物品,讓學生感到物理實驗就在身邊。例如,①在“聲音的特性”教學中,我用一根麥當勞里的吸管,自制了一個哨子,與此同時,學生也跟著我自制哨子。通過改變哨子的長短聆聽音調(diào)的變化,當時學生非常感興趣。正是實驗的趣味性為知識性做導航,學生在這種自主探究中掌握了這個抽象的知識。②在引入“蒸發(fā)”教學內(nèi)容時,演示了學生無法想象的小實驗——燒錢。先將一張嶄新的10元鈔票用適度濃度的酒精浸透,接著用鑷子夾起,最后在酒精燈上點著鈔票。當時學生看到熊熊烈火,都在為鈔票會被燒毀而目瞪口呆。學生“目瞪口呆”的表情一直凝固在臉上直至火熄滅,這時鈔票完好無損。這種既能博得學生眼球,又蘊含著科學知識的小實驗,在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求知欲和進一步的深入理解。③我利用自制的“導體檢測器”逐個檢驗人、生活中的水、油和木頭以及塑膠等材料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檢測效果:是導體的小燈泡會發(fā)光,是絕緣體的小燈泡不亮),特別是學生體驗到:用兩節(jié)大號的干電池、小燈泡、人體和若干導線逐個串起來時,小燈泡是不亮,但用我的儀器將8個人串在電路中時,小燈泡依然很亮,而且當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不好或斷開時,小燈泡就不亮,這種既直觀形象又有趣味體驗的實驗,學生更易理解導體、絕緣體和斷路、通路的概念。
展示神奇奧妙的小實驗,利用撲朔迷離的現(xiàn)象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完成相關(guān)的學習任務,加深知識性的理解。
五、社會熱點問題實用化
由于社會熱點具有大家都關(guān)注的特點,所以每年的中考都涉及到,而且學生也比較有興趣。為此,在課堂上涉及社會熱點中的物理問題,輔助比較有文采的語言,那樣會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我在“物態(tài)變化”的教學中,進行如下的陳述:呼風喚雨,一直是神話傳說中神仙們的“專利”但隨著物理知識的逐步普及和應用,人類好像獲取了這份“專利”,已經(jīng)懂得呼風喚雨的“秘訣”了。譬如,在2008年奧運會在開幕式當天,為了北京主會場區(qū)不下雨,我國氣象部門的專家們提前在鳥巢體育館的上風方向大約50公里左右的位置,使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將上方的的云朵提前降落。這樣,鳥巢上空就呈現(xiàn)了一片晴空,從而確保了開幕式的準時開幕。聽到這些陳述后,學生根據(jù)我們學習的物態(tài)變化中的知識,猜猜人工降雨的原理是怎樣的?接著,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熱情非常高漲。通過這種熱點問題的分析,極大地刺激了學生好奇心,加速了學生思考問題原動力——興趣。
在課堂的教學中,提取熱點問題中的物理問題讓學生思考,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的興趣,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實用性的理解。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