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音樂是人類生活的反映,它的功能多種多樣,可以用音樂抒發(fā)情感,用音樂傳遞信息,用音樂鼓舞斗志,用音樂愉悅生活。在當今的社會,音樂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嚴肅音樂、流行音樂、先鋒音樂、搖滾音樂等等,音樂世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但是不可否認,對于小學生的審美水平而言,如何辨別音樂的好壞與高低,那么審美教育必然處于音樂教育的核心地位,同時音樂教育又是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審美教育的含義
審美教育也被稱為美感教育,即美育,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樣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美好音樂的熱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又能起到啟迪智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等作用。所謂音樂審美教育就是指在音樂教學中,將所有的教學因素(諸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環(huán)境等)和教學操作全過程轉化為審美對象,使整個教學過程轉化為美的表現、美的欣賞、美的創(chuàng)造活動,使整個教學靜態(tài)和動態(tài)和諧,使內在的邏輯美和外在的形式美高度統(tǒng)一,從而使師生在身心愉悅中減輕學習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教育思想、操作模式和方法。然而何為“美”呢?對它的定義解釋眾多,我認為最易理解的則是“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部分事物,它包括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愉悅是一種情感上的體驗。
二、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
(一)音樂審美教育可以發(fā)展音樂聽覺感知能力
音樂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沒有良好的音樂聽覺感知能力,是不能夠進一步欣賞和學習音樂的,所以音樂審美教育是以發(fā)展音樂的聽覺感知能力作為一切音樂能力的基礎的。人感知美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要我們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去發(fā)現,探尋音樂作品中的美。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如何中體現呢?其實它可以通過音樂欣賞、音樂技能的訓練,視唱練耳課程及其他音樂活動的開展,從而極大的開發(fā)和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感知能力,充分感知和感受音樂語言,感知和感受音樂的美。這種感受能力不僅包括對音高、速度、音響等的感覺,還有對節(jié)奏、音色、和諧等的知覺以及對音樂情趣的辨別能力。
(二)音樂審美教育可以發(fā)展形象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形象是審美的基礎,沒有形象審美就失去了意義。不同的形象感受可以產生不同審美感受。比如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的形象思維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形象過程中的想象與審美理想是相互作用的。對于創(chuàng)造性能力而言,想象力也是豐富并且重要的,所以我們應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音樂是想象的藝術,音樂能喚起聽眾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與這些富有情感的聲音相聯系,產生出豐富生動的聯想和想象,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映。在音樂審美教育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音樂的可塑性和抽象性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從而為創(chuàng)造想象力的充分展開提供條件。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創(chuàng)造活動能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chuàng)作沖動,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而音樂審美教育對人心靈深處的美感的促進,對心境和氣氛的感覺能力和聯想力、想象力的促進,則可以松弛人的心靈,能消除人們在工作的過度緊張與疲勞,從而為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的充分展開提供條件。
(三)良好的音樂審美情感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曠神怡??茖W實踐證明,音樂有益于身心健康。當悅耳的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傳人大腦皮層后,優(yōu)美的旋律能刺激并興奮神經系統(tǒng),煥發(fā)人的精神,而隨著感情的變化,能使人產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質,促使人身心和諧、精神振奮、心情愉悅,同時起到解除人身心疲勞的作用。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p>
在所有的藝術中,音樂是最擅長于抒發(fā)人的情感的藝術形式,音樂的審美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音樂審美教育對于人對音樂情感的領悟與表達具有強化作用。人的情感是豐富的,音樂具有巨大的情感魅力,在教育中能夠發(fā)揮出獨特的作用。音樂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動人的音樂語言,使人在情感的體驗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使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受到教育。它不僅讓人們記住一些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而且也在欣賞美、感受美、體驗美、領悟美的過程中,將人的智慧、理智感、道德情感與美感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色彩斑斕的情感世界。它還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感,塑造一種完善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健康的發(fā)展。
三、音樂審美教育的探索實踐
(一)反復大量的聆聽
音樂是用音符為其物質材料的,它具有一種不確定性,不像文字語言具有確切的概念與含義。正是這種特殊性,使人們對音樂的領悟必須通過反復的鑒賞才能獲得。我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說:“怎么樣才會有音樂的耳朵呢?”音樂聽得多了就會有音樂的耳朵。在我們的課堂上以聽為主要手段,讓學生反復聽賞音樂,在多次傾聽的過程中去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結構美,更透過它們去領略音樂的情緒美、意境美。
(二)積極的鍛煉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需依賴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審美的眼睛去發(fā)現、探索音樂作品的美。
例如:我在教授唱歌課《牧場上的家》這一課時,我精心制作了多媒體教學課件,畫面與歌曲同步進行,學生在聆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的同時,看著一望無垠的大草原的形象,感受著老師栩栩如生的講解,完全投入在美的情境之中,使他們的聽覺、視覺、動覺完全融為一體,綜合作用于學生的情感,達到了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審美境地。
(三)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表現能力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意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去表現,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目標。當然,在培養(yǎng)學生表現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望,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經常體會到參與表現后所獲得的審美愉悅感,這樣學生們才會敢于表現、善于表現。
例如:在欣賞《彼得與狼》這首樂曲時,我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故事性的動作表演來表現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在表演中,學生自由地、大膽地表現出了對樂曲的獨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樂的魅力,使學生體會到作曲家通過不同的配器及創(chuàng)作手法展現出如此生動的童話故事。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審美評價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對審美對象審美屬性、審美價值所做出的判斷。評價包括人對事物的認知和情感的反應等。在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上應該重視教師、學生和課堂教學信息過程中的信息傳播與反饋,教師、學生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例如:在課堂上,每一小組展示表演之后,我們都要進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教師總結。自我評價主要是由自己小組成員進行設計理念的介紹;他人評價是由觀看表演的同學們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以及不足;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蛟S在評價的最初階段學生都不知從何評起或是只關注到了他人的不足之處,這就需要老師做出及時適當的導向性評價,先肯定他的優(yōu)點再提出他的不足之處。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有個客觀的認識,也能夠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便于自己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從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審美狀態(tài)。
勿庸質疑,音樂的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它對于開拓型人才的培養(yǎng),對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健康地成長、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中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能讓學生從氣質、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提高音樂鑒賞力,從而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為成為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美育教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