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yōu)秀,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我園地處鄉(xiāng)鎮(zhèn),這里有著濃厚的閩南文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自己習俗,孕育了石獅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鄉(xiāng)土民俗文化。因此,筆者嘗試以閩南文化作為一個切入點開展主題活動園本課程的研究。
一、本土文化在主題活動中開展的必然性
本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對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模式有重要影響,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本土文化具有比較鮮明的民族特性,具有豐富的審美性、生活性、綜合性以及實踐性,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還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適合幼兒主動參與模仿,并且在本土文化的實踐中體會到不同地區(qū)文化的精神和內涵。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以本土文化作為教學的起點,可以開闊幼兒的視野,啟發(fā)幼兒,引導幼兒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就一系列的調查研究顯示,幼兒教師通過將本土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既符合我國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又可以為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學資源,可以有效地塑造幼兒強烈的民族氣質,對幼兒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構建幼兒閩南本土文化教育園本課程的原則分析
(一)堅持全面性原則
幼兒教師在為幼兒選取教育活動與教學資源的過程中,首先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學習的基礎,為幼兒合理篩選具有高度內涵,并且蘊涵活潑、生動、自然、愉悅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開展。在這種方式的影響下,可以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精華與魅力,并且為幼兒日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培養(yǎng)幼兒高水平的人格教養(yǎng)、民族情感以及思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整合性原則
幼兒教師在為幼兒進行本土資源講解的過程中,首先需制定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在此過程中,需符合我國現代的教育教學理念,并且將各個教育的理念與教學的目標進行深度的融合,實現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幼兒教師通過融合各領域的教育目標可以促使幼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受學科體系的束縛,還可以更加綜合地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
(三)堅持興趣性原則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興趣也是幼兒獲取成功的良好保證,幼兒教師為幼兒設計教學課程的過程中,需以多種形式出發(fā),引導幼兒主動感受和體驗,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應用好各項教育教學的資源,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促使幼兒可以在幼兒園中主動地參與各項游戲活動,提升和培養(yǎng)幼兒的各項能力。
三、閩南本土文化在主題活動園本課程中的實施開展
(一)攜手家園教育,做好活動準備
筆者讓家長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帶孩子參觀家鄉(xiāng)的名勝風景,了解古跡的來源。通過參觀永寧古街、永寧古衛(wèi)城、姑嫂塔、六勝塔、石獅市博物館、番仔樓、閩南大厝等活動前進行細致的安排,在邊走邊看、邊看邊聊的過程中,讓幼兒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力爭將每一處的古跡都生動具體的再現于孩子面前,讓幼兒身臨其境,從而豐富其生活經驗,使視野得到了開闊。除了家鄉(xiāng)的風景,筆者還重視閩南習俗文化,閩南習俗體現在熱鬧的節(jié)日氛圍。如正月十五、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冬至、春節(jié)等節(jié)日,還有周歲宴、成人禮等習俗文化,讓幼兒了解節(jié)日的意義。
(二)巧用本土材料,潤養(yǎng)園所環(huán)境
我園十分重視本土文化情境的營造,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每個班級從幼兒的發(fā)展出發(fā),精心營造教育氛圍,創(chuàng)設游戲化的情境,讓每個角落都會“說話”,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對幼兒情感和認知的熏陶作用。例如,我園在幼兒園的戶外場地:擺設著農家小院和海鮮大排檔、漂染區(qū),還可以讓幼兒實踐操作(農家生活、捕魚、魚加工廠、紫菜區(qū)、魚市場等);戶外墻面布置:民俗節(jié)日活動春節(jié)、鬧端午、鬧元宵、中秋節(jié)等;一樓墻面上裝飾著閩南古厝:紅磚墻加黑綠瓦,掛飾是采用貝殼、紙筒、樹枝相結合的垂掛;樓梯墻面上布置了是用環(huán)保材料制作的服裝圖片,如報紙、撲克、石獅輔料等,以及幼兒制作的各種民間藝術作品;美術室里呈現本土特色資源紙筒和布作為主材料,讓幼兒制作濃濃“詩情畫意”的親子作品;美術室門口的走廊布置著古物館;生活坊里展示各種家鄉(xiāng)出名小吃等;二樓的走廊是以海洋文化為主;幼兒園門口的墻面上的布置是用超輕泥制作閩南建筑的親子作品等。
(三)開發(fā)本土資源、生成主題課程
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整體性、和諧性、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挖掘有價值的內容作為主題,再進行探討、研究,最后確定了每個班的主題內容。比如,小一班“阮厝海邊”;小二班“趕海拾貝”;小三班“小漁村探險記”;中一班“農田喜事”;中二班“中國結”;中三班“鴻山呷透透”;大一班“童娃逛獅城”;大二班“船的旅行”;大三班“服裝show”,各班根據主題內容建構自己的主題網絡。教師每學期都開展相應主題課程觀摩活動,教師通過探索、研究、學習,生成課程,進行觀摩展示、研討、征訂,最后收入幼兒園優(yōu)秀案例集。如“有趣的紫甘藍”“豆花真好呷”“有趣的閩南話”“小石獅”“童娃逛獅城”等。在每個主題活動開展時,筆者根據主題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區(qū)域,投放本土資源材料,如紙筒、布、輔料、貝殼等材料,開展閩南童謠區(qū)、海洋角色區(qū)、閩南美食區(qū)、鴻山染布區(qū),讓幼兒感受家鄉(xiāng)文化的魅力。
(四)完善本園活動,融合課程游戲
1.巧用本土資源開展體育游戲
鄉(xiāng)土資源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既可以從小培養(yǎng)幼兒勤儉的樸素意識,又可以以器材為媒介,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本地資源紙筒是幼兒熟悉的、喜愛的玩具,通過投放紙筒材料,充分調動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借用家長資源開展閩南童謠游戲
(1)內容生活化,生成合適的課程。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只有來源于生活,基于幼兒的原有經驗,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這樣才能喚起幼兒內心的情感共鳴。如我園自編閩南童謠《東埔烘豬腳》:“東埔烘豬腳/逐日五十腳/若沒提早定/急也沒有用 配料幾落項/香菇魷魚干/蝦仁水當當/香味嗆鼻孔 肥肉吃不膩/瘦肉不塞牙/咸淡堵好好/誰吃誰夸贊”。這首童謠描繪的是一幅習俗喜慶的熱鬧場景。整首謠內容貼近生活、曲目簡單、風趣幽默、形象生動,幼兒很容易理解。
(2)家園互動,情感升華。筆者以節(jié)約糧食、杜絕浪費為德育主題,倡導每個家庭、每個幼兒文明用餐,以閩南童謠為契機,構建家園學習橋梁。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成為閩南童謠融入游戲教學的忠實伙伴,他們在土生土長的環(huán)境中都學會了很多的閩南童謠,平時,他們和孩子一起讀童謠,一起講閩南的習俗和風俗人情,為孩子的閩南童謠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比如,元旦佳節(jié)之時,孩子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討論、創(chuàng)編童謠,并進行比賽,大一班《石獅小吃》、大二班《閩南小吃、泉州小吃》、大三班《東浦烘豬腳》、中一班《石獅小吃香公共》、中二班《尚趣味》、中三班《鴻山小吃真好呷》、小一班《花生仁湯》、小二班《糧食真可貴》、小三班《咱厝小吃稱心意》、小四班《古早味真正特,鴻山小吃有“愧路”》。這種形式的學習真正培養(yǎng)了幼兒樂學、樂思、樂于參與的積極情感。本次活動深受家長的表贊,還為我園編輯一首《點贊鴻幼》的童謠:石獅鴻幼真氣派,男生個個長得帥,女生活潑又可愛,老師博愛真厲害,教育學生有能耐,克服種種的障礙,培養(yǎng)精英下一代,名揚石獅教育界,深受大家的愛戴,領導家長都感慨,都感慨!
四、挖掘本土課程資源
(一)營造本土資源課程化的大環(huán)境
幼兒教師在為幼兒篩選本土資源的過程中,需要做到整理好本土文化的資源,幼兒教師通過進行系統(tǒng)化的挖掘與歸納,可以將幼兒園所處的區(qū)域內所含有的豐富的自然文化、社會文化、生態(tài)文化等各項資源,進行簡單的分類與歸納,歸納出一些風景名勝、名優(yōu)特產、民間游戲、民族風情等類別,并且結合不同的本土文化資源的特點與幼兒的身心發(fā)展需求,編制資源應用列表,從而作為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重要素材。不僅如此,幼兒園所屬的家庭以及社區(qū)也擁有著比較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所以幼兒教師在應用本土資源開發(fā)建設原本課程的過程中,還需充分發(fā)揮好社區(qū)的作用以及幼兒家長的作用,通過在幼兒園內部組織開展家長志愿者、園外導師家園、親子活動等的方式,將可以應用的移動的資源引進入幼兒園,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園彌補教育教學資源的不足,還可以加強幼兒家長的關注,促使幼兒家長與社區(qū)參與到幼兒園的課程文化建設中,共同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發(fā)展添磚加瓦。除此之外,幼兒教師還需積極地挖掘本地的自然資源。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大自然大社會是一本無字的書,是活教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教師通過為幼兒挖掘自然的資源,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獲取對世界的感性的認知,為幼兒提供了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教學場所,讓幼兒在他們所擅長的領域中學習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場所都需要在教室內進行的,幼兒教師需帶領幼兒走出封閉的教室,走進大自然,結合當地的人文景觀以及當地特色的民族節(jié)日,開展系列的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創(chuàng)設凸顯本土文化特征的幼兒園環(huán)境
幼兒教師為了更好地將本土的資源融入原本的課程中,進而取得理想的效果,須盡力在幼兒園內創(chuàng)設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環(huán)境,從而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幼兒教師需在幼兒園內部創(chuàng)設本土化的公共環(huán)境,一所成功的幼兒園,必須吸引人們的就是其整體的公共環(huán)境,這也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幼兒園可以將本土的文化作為首要的開發(fā)渠道,將其融入幼兒園的走廊、樓道、墻壁、大廳等的公共區(qū)域,從而創(chuàng)設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氛圍。舉例來講,幼兒教師通過用廢棄生活的材料繪制天空、草原、高山以及小橋、流水、人家等大型的主題墻,同時配備上親子所創(chuàng)作的圖文并茂的民間故事,民間童謠以及歌頌家鄉(xiāng)的兒歌兒,在樓梯的走廊上,則可以懸掛一些造型比較奇異的景觀模型,以及幼兒的手工剪紙。幼兒園通過在公共環(huán)境內創(chuàng)設這些富有童真童趣的布置環(huán)境,既體現了幼兒園教育的藝術性,還可以讓幼兒園內蘊涵濃厚的生活情緒以及本土文化的氣息。另一方面,幼兒教師還需構建主題化的班級活動,班級作為幼兒經常性活動的學習場所,幼兒教師在內部開展本土文化環(huán)境教育活動,對幼兒起著直接的影響,幼兒教師需在班級內部圍繞著主題活動這一課程的載體,積極地在班級內布置相關的本土文化情景,凸顯本土文化趣味。
(三)本土資源的游戲性開發(fā)
由于年齡尚幼,身心發(fā)育還不成熟,幼兒很容易就會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進而產生濃厚的好奇心。游戲作為幼兒的一種發(fā)展方式,是點燃幼兒求知欲與好奇心的重要火種。作為產生于當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中的民間游戲,具有較強的本土性、趣味性、教育性以及實用性的特點。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深入的挖掘和應用有價值的民間游戲,并且將其融入校園的園本課程建設中,既可以實現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還可以使幼兒更好地接受傳統(tǒng)地方文化的熏陶,讓幼兒提高對民間文化學習的興趣。幼兒教師為幼兒篩選民間游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由于民間游戲的種類比較繁多且復雜,所以幼兒教師需結合幼兒園內部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年齡特點,為其選擇適合他們這一階段的民間游戲,促使實現民間游戲的價值最大化與功能最大化。舉例來講,對一些年紀比較小的幼兒,他們比較適合動作單一、獨立的游戲,而對一些年齡稍大點兒的幼兒,則需要通過民間游戲,激發(fā)他們的交往意識和合作意識。對大班的幼兒來講,幼兒教師則需通過民間游戲,激發(fā)他們的競爭興趣,使幼兒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就一系列的調查研究顯示,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幼兒主動進行探究,并且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生活學習的經驗。
總之,本土文化傳承、發(fā)揚,對幼兒的從小培養(yǎng),根據幼兒發(fā)展的需求、年齡特點,把本土文化融于幼兒學習活動。有效地指導幼兒學習,能促進幼兒主動了解本土文化知識,提高幼兒對本土文化探索欲、求知欲,從而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激發(fā)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