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婷
我國古人對蓮的觀察、欣賞和利用可謂登峰造極,僅從他們給蓮各部位都取了專屬的稱呼,即能體會一二:果期膨大的海綿質(zhì)花托特稱為“蓮蓬”,蓮子又叫“澤芝”;葉特稱為“荷”或“蕸”,立葉之柄叫“茄”,柄細長,卻高舉大葉片立于水中,“荷”字由此產(chǎn)生“負荷”之意;花的昵稱更多,有“荷花/華”“(水)芙蓉”“菡萏”“水華”“水蕓”“水芝”“藕花”等。其中,菡萏表示待放之花蕾,芙蓉表示綻放之花貌,蓮、芙蕖、芰荷則指整個植株。
追本溯源,荷與芙蕖是古代中國最為“正宗”的叫法,而“蓮”是隨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后興起的俗名。不過,明代的中藥專著《本草綱目》中解釋道:“蓮者連也,花實相連而出也。”非常符合這種獨一無二的水生開花植物的外觀形態(tài)和生長習(xí)性。所以《中國植物志》選用了“蓮”作為它的正式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