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究課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必要性、信息技術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及與課程思政融合所需要的素養(yǎng),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 課程思政;高中信息技術;工匠精神;愛國精神;理想情懷;鉆研精神;責任擔當
中圖分類號:G633.67?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2)07-0124-03
0? 引言
課程思政融入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深入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的需要。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期,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chuàng)造”邁進。課程思政融入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應構建全局性大思政工作格局,促使教師對課程思政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從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積極整合和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資源,有效發(fā)揮課程教學在教書育人中的作用,構建課程思政,提升每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1],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駕護航。
1? 新一輪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對課程思政的本質要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促進知識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信息社會責任意識;把信息技術作為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利于中學生習慣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2]。
2? 課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必要性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方向和新內容,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了國家意志,關系到是否能夠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關系到是否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3]。
課程思政這一全新的課程理念強調教育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機融合,主張在各科教學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學科課程教學能同向發(fā)展,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4]。也就是說,要將學科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日常教學中完成教化育人的目的。
高中是人身心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高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中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他們的價值塑造、人格培養(yǎng)、身心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將課程思政引入中學課程教學之中,可使學生全面發(fā)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僅要傳遞技術知識,還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任,將課程思政融入信息技術課程中,能實現知識傳播、價值塑造的功能,還能在價值塑造的過程中凝聚文化底蘊,無形中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知識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課程應該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利用其獨特的課堂教學手段實現與思政課協(xié)同育人[5]。
3?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涉及的領域眾多,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逐漸認識到信息技術是推動科技進步、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的關鍵助力。由于視信息技術課程為邊緣學科的認識根深蒂固,再加上信息技術課程尚未被納入高考科目,這就給順利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帶來一定阻礙。
3.1? 教學形式單一,學生興趣不高
應試化的教學目標使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先將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囫圇吞棗地接受,還沒消化完全就上機操作,這樣的教學很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生照著書本勾畫、操作,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被忽略,創(chuàng)新精神得不到激勵,被動接受,沒有主動吸收知識的過程,不了解課堂內容;教師知識點的講解也無法顧及所有學生,這種填鴨式教學使得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不高。
3.2? 課程設置不當,教師分身乏術
信息技術課程長期處于邊緣地位,較之考試的主科顯得不那么重要,很多學校一周只有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而這節(jié)課很容易被其他考試科目占用,還經常為周考、月考等讓路,這些因素使得課程的設置緊張無序。此外,信息技術教師往往“身兼眾職”,除了要承擔教學工作之外,還要“干雜活,為各方打雜”,如維修管理設備、修理教職員工電腦、網絡閱卷、組織教學競賽等。信息技術教師的精力被分散,太多非教學性事務占據他們大量時間,導致教學質量下滑。
3.3? 教師意識淡薄,思政能力不足
中小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往往是思政課程,很多教師認為思政課才是對學生思想進行教育的主戰(zhàn)場,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和班主任的職責,和自己沒有關系,自己作為科任教師的作用只是傳授學生學科知識。這種錯誤觀念忽視了各學科對學生的協(xié)同育人功能。小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講解、操作指導,認為聽得懂、做得來就完成了課程目標,不清楚自己所授課程是否含有思政元素、含有哪些思政元素、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學等。此外,教師思政能力不足也是限制課程思政與信息技術課程融合的一個原因,一些信息技術教師對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夠深入,上課時生搬硬套,思政元素與教材知識點融合不自然。課程思政對教師的育人要求更高,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學科內容的講授者,還要是學生思想素質的挖掘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是對教師的全新挑戰(zhàn)。
4?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課程思政五維度
本文將新課標要求的核心素養(yǎng)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合,形成新的課程思政五維度,即工匠精神、愛國精神、理想情懷、鉆研精神和責任擔當,如圖1所示。
4.1? 工匠精神
工匠們做事不將就、構思不馬虎,專注執(zhí)著地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斷改進、精益求精,在創(chuàng)新中步履不停,把普通的作品升華成精妙的藝術品。工匠們用高標準來審視自己的作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追求極致的完美,夢想創(chuàng)造出獨一無二的精品,對于自己創(chuàng)造的作品有著極強的榮譽感。工匠精神內涵廣博而深厚,包括細致精巧的品質精神、探求卓著的創(chuàng)造精神、盡心竭力的服務精神,體現了從業(yè)者的職業(yè)能力、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品質,是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要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腦海里移植工匠精神,讓他們清楚未來從事的職業(yè)將會帶給自己什么,引導他們對未來職業(yè)充滿敬畏感;鼓勵他們對待學習、生活和工作誠誠懇懇、勤勉上進、認真專注,同時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
4.2? 愛國精神
所謂愛國,就是愛自己的國家。愛國精神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是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青年學生要“以天下為己任”,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把自己的才華和學識奉獻給祖國。
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授課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白學習從來不是自己的事情,要將個人的得失和國家的榮辱聯系起來,把個人對事業(yè)的追求與國家民族的需要有機契合,要努力學習科學技術,要奮發(fā)進取,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4.3? 理想情懷
理想是人們自己設定、有可能實現的目標和想象,情懷是指內心的情感。理想情懷體現了人的內心追求和思想觀念,對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有多種方法可以融入課程思政,比如在學習云計算時,可以用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故事鼓勵學生。在2009年,王堅帶著400多人的團隊對云計算進行研發(fā),開啟了云計算在中國的全新里程。經過四年時間,云計算為阿里巴巴創(chuàng)造了超過6.5億元人民幣的巨大收益,客戶遍布各個行業(yè)領域,如電子商務、數字娛樂、金融服務、醫(yī)療等。阿里云獲得巨大的成功,阿里系所有的服務都由它支撐,并且阿里云深耕人工智能和云計算領域,服務涵蓋面廣泛,包含國內外眾多著名企業(yè),還依靠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幫助用戶成功抵御了全球互聯網史上最大的DDOS攻擊。通過王堅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獲得成功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促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抱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4.4? 責任擔當
責任擔當是指個體在社會道德規(guī)則中應該自發(fā)做的事,比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承擔職責、擔負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當代中國青年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投身人民的偉大奮斗”[6]。目前高中生都是“00”后,他們個性十足,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容易唯我獨尊,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抗壓能力弱,遇到困難容易放棄,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敢承擔責任。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相關案例,通過生活實際和教材內容教會學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對自己和他人負責,遇到問題不要退縮,要勇敢面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
4.5? 鉆研精神
鉆研,就是指深入細致、殫精竭慮地研究。開拓性、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需要鉆研精神,但在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學生習慣于淺嘗輒止、死記硬背。高中是“繼往開來、承上啟下”的時期,因此要高度重視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fā)展,信息行業(yè)發(fā)展更是日新月異,掌握技術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具體事例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了解到信息技術在其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刻苦鉆研,求真求實,激發(fā)他們深入研究學問的興趣。另外可以講述信息技術行業(yè)領軍人物的學習歷程和事跡,讓學生受到精神上的激勵,向前輩學習,培養(yǎng)孜孜追求的鉆研精神。
5? 結束語
課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可有效促進學生發(fā)展,現階段我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有課程和教師方面的不足,課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對師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做好本科目的日常教學外,豐富自身的思想政治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鉆研精神、責任擔當、工匠精神和理想情懷,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石。
參考文獻
[1] 唐麗玲.“課程思政”融入《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的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19(21):135-136.
[2] 司秋菊,鐘柏昌.教師對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標的認知調查報告:不同課程模塊的差異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4):86-92,115.
[3] 賈艷麗.青海高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D].西寧:青海大學,2020.
[4] 王薈.“課程思政”的價值蘊涵和實踐路徑探析[J].新西部,2019(26):159-160.
[5] 郝秦藝.課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究[D].陜西:延安大學,2021.
[6] 習近平致全國青聯十二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二十六?大的賀信[J].中國共青團,2015(8):35.
作者:羅心雨,云南大學職業(yè)與繼續(xù)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