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浪地球》是我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一部短篇小說,后被改編成電影,取得了不凡的成績。這篇小說篇幅雖短,但是開啟了我國文藝界在科幻領域的新篇章,其包含大量中國元素,蘊含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我國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念的具象化,也是新時代弘揚主旋律的新載體。
關鍵詞:《流浪地球》;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根基;生態(tài)文明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3
1 《流浪地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流浪地球》這部小說雖是以第一人稱寫作,但是全篇并沒有提及主角本人的姓名,因為對于讀者來說主角姓甚名誰并不重要,作者只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向讀者平靜而客觀地完整敘述了這個末日史詩般的故事。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未來人類觀測,太陽將會因為內(nèi)部氦元素的聚變發(fā)生名為“氦閃”的爆炸,而后會膨脹到足以將地球包裹在其中,屆時地球無法承受太陽表面的高溫被汽化,人類文明也將不復存在,因此,人類做出決定,帶著地球一同進行星際旅行,飛向遙遠的半人馬座星系的比鄰星。人類逃亡太陽系的計劃分為五步:第一步,通過在大陸架上建造的發(fā)動機使地球停止自轉,并將所有發(fā)動機安裝在地球前行的反方向以提供動力;第二步,全力推動地球加速達到逃逸速度,使地球離開太陽系;第三步,在太陽系外繼續(xù)加速,飛往半人馬星系;第四步,使地球重新開始自轉,然后開始減速;第五步,進入比鄰星的軌道,成為這顆恒星的衛(wèi)星。人類將這五個階段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加速)流浪時代”“(減速)流浪時代”“新太陽時代”。在一段漫長的旅程中,世界各國人民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xù),團結在一起守護地球這個人類唯一的家園,開始共克難關。
作者劉慈欣在講述科幻故事的同時,始終在作品中貫徹人文情懷。無論是在成名作《三體》,還是在《微紀元》《時間移民》等中,劉慈欣從來不將人類這一群體分割為不同國家、膚色和民族,在他的眼中,人類始終作為一個共同體,在繁衍、進化,甚至消亡。他的作品蘊含的全人類合作共贏的理念與我國一貫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恰恰不謀而合。
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聯(lián)系和交流日益加深,但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zhàn)。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wǎng)絡攻擊、人口爆炸、環(huán)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在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時代,人們正面臨著“人類向何處去”的難題,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則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1]。所謂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利益,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全世界共同發(fā)展,全世界人民都屬于人類這一大的集體。但是目前,想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流浪地球》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是卻提出了一些關于未來全球合作的思考:人類是否只有在面對全球性的重大危機之時,才會想到通過合作來共克難關呢?
2 《流浪地球》中體現(xiàn)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2.1 呼吁全球合作以解決生態(tài)危機
在改編成電影的《流浪地球》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彪娪爸信湟砸欢紊胶楸┌l(fā)、冰川融化、動物滅絕的場景。其實人類所面臨的困境,大多都來自人類自身,只要人類向自然界無節(jié)制地索取,終將會迎來大自然的報復。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可持續(xù)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小說的最開始,主人公兒時的老師給他展示過一個小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小小的玻璃球內(nèi)裝滿了水,只是一只小蝦、一片珊瑚和一些海藻。這個看似小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夠維持生命,可是它太小了,經(jīng)不起一點風浪。地球在這茫茫宇宙之中,其實也就像這一顆小小的玻璃球一樣。自工業(yè)文明以來,人類對地球上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就已經(jīng)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破壞程度的總和,甚至在外太空也留下了人類的垃圾。酸雨、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沙漠化、物種滅絕……造成這些人類生存危機的,正是人類自身。盡管小說中是因為太陽將要發(fā)生“氦閃”,人類才被迫離開太陽系,但是這部作品的著眼點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環(huán)境的惡化,而是人類種群的延續(xù)。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地球上的生態(tài)危機還難以被消除,這正是世界各國互相推諉責任,為了本國利益不采取節(jié)能減排方案的結果??沙掷m(xù)發(fā)展的理念認為,自然界對人類的反噬影響的不單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而是全球性的,因此,全球應該共同治理生態(tài)難題,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應該通力合作。只有讓人類意識到,各國人民都是一個整體,全人類命運與共,才能促進國際間生態(tài)治理的合作,解決全球性的生態(tài)危機。
2.2 構建出一個人人平等、充滿秩序的未來烏托邦
在《流浪地球》中,作者勾勒了這樣一個末日逼近下的烏托邦。所有的人類被迫生存在地下城市中,盡管物質(zhì)生活變得艱苦,但人與人之間再也沒了國籍之分、種族歧視與貧富差距,每個人在末世背景下各司其職,為了同一個遠大的目標奮斗——帶著地球飛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為人類文明的延續(xù)尋找新的家園。
但是當前世界,與作者描述的未來社會差距甚遠。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使得各個階層之間的溝壑越來越難以逾越。除此以外,不同膚色、宗教信仰之間的沖突也層出不窮,當前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不平等的、矛盾的世界。在小說中,所有人類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只能通過抽簽的方式被迫轉移到地下的城市中生活,并且地下城市的生活也并不是那么風平浪靜。由于地球表面上的發(fā)動機產(chǎn)生的加速度使得地核中鐵鎳核心的平衡被擾動,其影響波及地幔,導致地熱溢出,火山涌動,使得主人公所在的那座編號F112地下城遭受被巖漿吞沒的危險。因為身處在地下城市中,逃亡地上的出口有限,按理來說,擁有特權的人們可能早就先平民一步離開了,但是作者卻是這樣描寫F112地下城的撤離場景的:所有這座城市的人民,一律按照年齡順序撤離,排在最前面的是機器人抱著的嬰兒,接著是幼兒園小學的孩子,然后是中學生……所有人井然有序地撤離,哪怕落在隊伍后面的人最后葬身在地下城中,也要讓孩子先走,人與人求生的權利在此刻是真正平等的。在逃亡外太空的旅程中,還有更多的危險在等待著人類,雖然難以擁有較好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但至少未來的社會不會再因為階級和財富的差距將人分成三六九等,這也算是末日之中給予人類的一點慰藉了。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共產(chǎn)主義最后期望建立的社會,就是一個物質(zhì)生活豐富、人人平等得以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是需要消除各個國家的階級、貧富上的矛盾,這種理念超越了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tài)的界限,以全新的視角思考人類的未來[2]?;蛟S,如果真的像故事中描寫的那樣,當人類團結一心終于抵達了新家園后,人們所追求的世界人民命運與共的那天也就真的到來了。
2.3 體現(xiàn)出全世界各國人民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
當前全球的文化產(chǎn)業(yè),大部分由西方世界主導,特別是電影行業(yè)幾乎被美國的好萊塢壟斷,因此,美國一貫通過文藝作品大力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西方國家在歷史上推崇英雄史觀,在文化作品中也推崇個人英雄主義,認為單靠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改變世界,這與我國素來提倡的集體主義理念大相徑庭。
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作者很少提及某個角色的姓氏,但是通常會提到每個人物都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小說中,為了在地面上建設大量發(fā)動機,亞洲和美洲大陸上的人們只能被迫首先放棄了自己的家園,轉移到地下城中,在推動地球駛出太陽系的過程中,宇宙中的小行星帶隨時會對前行中的地球產(chǎn)生致命的威脅,此時,各個國家的飛行員駕駛著航天飛行器,冒著生命危險掃清隕石,為地球前行開辟道路,主人公的父親正是因此犧牲。在電影中,為了讓地球擺脫被木星引力吸引的洛希極限,最后點燃木星的任務也是由各個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救援人員共同完成的[3]。
不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沒有刻意提及某個人的姓名、民族、膚色、國籍,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為了守護地球挺身而出的人類的一員??梢哉f,《流浪地球》正是中國式集體主義觀念的具象化,即全體人類在全球性的危機面前命運與共,為了全人類的利益,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xù)共同努力,“流浪地球”計劃的成功是全人類合作的結果。
3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文化根基
《流浪地球》的作者劉慈欣是第一位獲得國際科幻大獎“星云獎”的中國人,他的作品讓許多國外讀者第一次了解到中國科幻,也開始了解中國科幻故事背后的中國文化根基。西方也有一些科幻作品,同樣是面臨地球遭受毀滅危機的末世主題,人類被迫出走外太空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比如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作品《星際穿越》。但是,這些故事最后往往都是研制出足以在宇宙中自由航行的宇宙飛船,讓人類乘坐著巨大的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往后人類的文明不再是“地球文明”,而是“飛船文明”,這與《流浪地球》的故事內(nèi)核是有所區(qū)別的。正如電影《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所說的那樣,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對房子、土地有一種特殊的感情[4]。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的土地情結和家園文化,這也是故事中人類文明的起點與歸宿[5]。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人類沒有拋棄地球這個人類生存了幾百萬年的家園,而是決定帶著地球一起去新的星系,這是中國人民根植于血脈中的鄉(xiāng)土情結。
中國人習慣安土重遷,這背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nóng)耕文明大國,對古代的中國百姓來說,土地是立身之本,只有擁有了土地,才有生存的保障。而西方自古以來則倡導海洋文明,古代西方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缺少耕地,氣候惡劣,不適合耕種,因此他們沒有發(fā)展成小農(nóng)經(jīng)濟,只能通過航海外出以獲取可供交易的物資,維系生活。生存方式的差距使得中西方對待土地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也正是中國人這種鄉(xiāng)土情懷與家園意識,才使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獨特的風格。
在故事里,人類帶著地球流浪到4.22光年以外的比鄰星,需要整整500年時間的努力,這場漫長而又孤獨的旅程,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使命,只有抱著愚公移山般的耐心與意志,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才可以堅持走完。在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之際,正值我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成功著陸??梢哉f,電影《流浪地球》既呈現(xiàn)出了小說中人類群體命運與共的價值理念,同時也在影片中展現(xiàn)國際空間站、重型運輸卡車、航天飛行器等,以充分體現(xiàn)我國的航天技術實力。在嫦娥四號探測任務取得成功之后,我國又發(fā)射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上成功取得土壤,天問一號探測器和祝融號火星車也成功登陸火星,這都體現(xiàn)出我國目前的航天科技發(fā)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6]。遙想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還是一片空白。沒有人相信一個在20世紀中葉還沒完全脫離農(nóng)業(yè)文明的國家,竟然只用短短的幾十年就可以將人類送上太空。無論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條件多么困苦,中國人民自古以來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都支撐著中華兒女奮勇前進。這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承。
4 結語
當前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努力創(chuàng)作生產(chǎn)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優(yōu)秀作品?!闭嬲齼?yōu)秀的科幻作品,能夠?qū)⒖茖W與人文融為一體,把科幻景觀搭建成更為有機鮮活的生命世界[7]。如今,社會上需要更多像《流浪地球》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來弘揚主旋律,宣傳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理念,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聽到中國聲音。與此同時,要將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指導,引領人們創(chuàng)作出更多高質(zhì)量的文藝作品,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齊曉明.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人文學基礎[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1):16-19.
[2] 傅守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與文明自覺[J].求索,2017(3):14-19.
[3] 杜聲譽.試析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象表達[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1,5(2):112-114.
[4] 郭帆,孫承建,呂偉毅,等.《流浪地球》:蘊含家園和希望的“創(chuàng)世神話”:郭帆訪談[J].電影藝術,2019(2):90-96.
[5] 黃明海.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科幻景觀:以《流浪地球》為考察文本[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5):87-92.
[6] 李洲.《流浪地球》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表達[J].采寫編,2021(11):147-148.
[7] 嚴鋒.科幻的現(xiàn)實與神話: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科幻景觀[J].探索與爭鳴,2019(8):38-40.
作者簡介:林一卿(1997—),男,江蘇宜興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