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吸引我的,應該是福州這座城市的民間‘信俗’文化,不僅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遇見游神的隊伍,而且在轟轟烈烈的舊城改造中,在福州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仍能看到奇跡般保留下來的蓬勃的鄉(xiāng)土信仰,讓人十分驚嘆?!弊鳛橐幻浴懊袼讓W”論文畢業(yè)的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高材生,自稱“黑龍江人”的巴曉光到福州定居后,才漸漸認識到福州龍舟完全不同于以前對龍舟的固有印象,于是開始嘗試了解福州的龍舟文化,訪問與龍舟有關的人,溯源龍舟傳統(tǒng)文化,并記錄下其背后的各種文化生態(tài),使福州龍舟的歷史傳承概貌漸漸清晰。而且,他不僅觀察、記錄、梳理龍舟文化,還親自參與龍舟競技,成為一名龍舟劃手,近距離感受龍舟文化的魅力。
對話巴曉光
Q:作為一位龍舟文化記錄者、傳播者,在你看來,福州龍舟文化興盛的原因是什么?
A:福州自古就是一座內(nèi)河水系非常發(fā)達的城市,福州擁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河文化,龍舟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我從2016年開始劃龍舟,其后幾年,走訪了福州大部分傳統(tǒng)龍舟隊。這些傳統(tǒng)龍舟隊多隱藏在老街區(qū)、大橋下、公園內(nèi)、境廟旁,傍水而生,有些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所以福州人從小是與龍舟并生的,是生活場景的一部分。
福州也是一座民間“俗神”體系非常發(fā)達的城市,福建以“多神”著稱,福州尤甚。在福州的地方性神靈系統(tǒng)中,端午龍舟巡境是重要的儀軌(指禮法規(guī)矩)。福州端午的龍舟活動,基本是圍繞本境的神明信仰展開的,所以福州地區(qū)劃龍舟習俗的核心意義就是“劃平安”。讓各自村落境社的神靈下水,讓不同的“龍舟頭”下水,驅(qū)趕水里的邪祟,扔荷葉包、粽子、紙錢等,祈求“喂飽”他們,獲得平安。因此,在福州人的生活中,劃龍舟也是敬神的一種儀式,是件很大的事。
不僅傳統(tǒng)龍舟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而且現(xiàn)代體育賽事的興盛,催生了年輕人的加入,進一步助推了龍舟文化的復興。特別是2011年中華龍舟大賽在福州舉辦,并且連續(xù)多年端午賽事落戶福州之后,許多年輕人開始回歸這項運動?,F(xiàn)在,福州有許多龍舟俱樂部,全年訓練的基本都是年輕人,我身邊都是年輕的“龍船癲”——福州地區(qū)把龍舟狂熱者稱為“龍船癲”。他們?nèi)粘T诰銟凡窟M行競技訓練,并參加各種專業(yè)級別的比賽,但端午節(jié)又會回到各自的“境社”參與“劃節(jié)”,以往因為年輕人缺失而漸近萎縮的傳統(tǒng)龍舟,又因為大量年輕人的回歸而興盛。
Q:相較全國各地的龍舟文化,福州有什么顯著特征?
A:首先,在北方的信仰體系中,龍舟競渡跟祭奠屈原有關。而在福州,在衣冠南渡的中原文化進入之前,西漢武帝時的東越王余善的“釣白龍”傳說,常被作為本地龍舟競渡的源起。因此,福州地區(qū)的龍舟文化更可能是“好巫尚鬼”、以舟代步的古閩越人的信俗遺存,在舟上繪制龍鱗圖案,或?qū)こV鄞虨辇埿?,在船上張掛龍幡,則是希望借助水族中最強大的龍的力量,祛除水里的邪祟,護佑平安。
其次,福州龍舟發(fā)展至今,跟當?shù)氐拿耖g信仰和風俗交融發(fā)展,其結果直接體現(xiàn)在龍舟的“龍首”上:福州的“龍頭”除龍頭之外,還有獅、象、虎、豹、蛇、蛙、雞等各種“神獸”,多姿多彩。為何?這要結合境神的信仰傳統(tǒng)去理解,例如水部蛤埕的龍舟頭是青蛙——俗稱“青蛤”,是因為該境信仰“青蛤?qū)④姟?閩侯縣洋下村的龍舟頭是雞頭,是因為在做龍舟“擲杯”的時候,本境祖靈選中了公雞。龍舟頭是一支龍舟隊的靈魂,也常被用于直接指代龍舟隊,例如“紅馬”就是西湖龍舟隊的標志。有人說,在福州看傳統(tǒng)龍舟,就是看龍舟頭,這話很有道理,每個境社的龍舟頭都有自己的血緣和譜系,讀懂了這些龍舟頭,也就讀懂了福州的龍舟。
最后,福州傳統(tǒng)龍舟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槳,名叫“柳葉槳”。以前,福州各境社龍舟所用的槳均為木槳,因槳葉酷似柳葉狀,故稱作“柳葉槳”。柳葉槳最大的特色在于畫花,福州地區(qū)傳統(tǒng)的柳葉槳都有款式不同的畫花,端午時節(jié),“柳葉槳濺桃花浪”是福州龍舟很有“顏值”的看點。
Q:為何福州龍舟文化會得到這么好的保護?
A:福州的龍舟是與“民間信仰”并生的。因此,只要信仰沒有終斷,龍舟的傳承就不會終斷。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福州城區(qū)的信仰遺存,并沒有消失,反而探尋出了許多新的存留方式。走在福州街頭,即使是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轉角處也能看見宮廟、神龕,或者設立在橋旁、樹下的神位,甚至有些新建的地產(chǎn)項目,也要預留出“境廟”遷建的位置。所以,福州這種民間信仰的生態(tài),決定了各區(qū)域間龍舟遺存仍保持著比較豐富的現(xiàn)狀。
Q:在當下,龍舟文化該如何延續(xù)傳承呢?
A:目前,福州的民俗文化,一直還是處于比較蓬勃的發(fā)展狀態(tài),并非需要以“非遺”等方式保護才能生存。以龍舟來說,例如龍舟制作等其所關聯(lián)的部分都存在著穩(wěn)定的需求。比如龍舟制作,有閩侯方莊的龍舟工廠,全年都在出產(chǎn)龍舟,福州各地的“境社”因為遷移或分爐,都有新龍舟制作的需求。方莊龍舟不但可以制作福州龍舟,還可以制作形制差異比較大的莆田龍舟等,產(chǎn)量也比較穩(wěn)定。
近年來,年輕人組建“堂口”或“社把”(指民間自發(fā)組建的為某位神明服務的團體)的情形越來越多,有所謂福州“堂口四大件”——橫街巷的畫、炎淦的頭桶、林記的珠帽、品官的刺繡,這些行業(yè)都很興盛。而他們也都可以制作龍舟頭、槳、令旗等龍舟附屬物件。同時,一些民間畫師,也會兼職為龍舟畫花,龍舟“定龍骨”“甲水”等儀式,也催生出主持人、攝影師、航拍師等不同職業(yè)需求,因此是一個良性生態(tài)循環(huán)。
“民俗”“民藝”是一塊沃土,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樣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被記錄。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日趨強勢,特別是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直播的興起,從前偏于“小眾”的民俗內(nèi)容在年輕人、流量加持下,開始有了“破圈”的機會。例如今年春節(jié),基本由“00后”組成的福州長樂“感恩村游神協(xié)會”和長期從事游神文化推廣的主播林梵希都對龍舟文化以及當?shù)仄渌拿袼孜幕辛嗣黠@的推動,其中林梵希單場觀看人數(shù)累計可達20~30萬,長樂厚福游神當天的直播,累計點贊高達62.5萬。
與很多人的固有思維不同,民俗文化的記錄與傳承,現(xiàn)在的主力并不全然是年長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90后”“00后”,開始了尋根意識的自我覺醒,他們將是未來重要的主力推動者。
Q:對于龍舟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您有什么建議和思考?
A:龍舟文化的民間性、鄉(xiāng)野性傳播特點,讓它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不可規(guī)避的問題——缺乏系統(tǒng)性整理記錄。民間口耳相傳的方式,使龍舟歷史、故事、傳說、信俗、儀軌等,都缺乏可資完全采信的版本。而且也會造成龍舟歷史、制作技藝等的傳承出現(xiàn)斷層。也包括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的“舊制”,以及一些秘不示人的工藝、技法,也不利于民間文化的代際傳承。這會導致年輕人加入后,沒有可依循的標準,因而許多傳承的儀式、儀軌、樣式、花紋等,都存在解讀和使用上的錯誤,非常不利于文化傳承的準確性。因此,未來希望,不論是政府或民間機構,應該進一步重視龍舟文化的口述歷史和史料搜集,為后世留下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