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蘭
作為一名當教師的媽媽,時常會聽到一些羨慕的聲音:“你家孩子真優(yōu)秀,剛才上一年級就發(fā)表了十幾篇文章?!薄爱斃蠋煹膵寢專褪菚龑?dǎo)……”想想也是,孩子的收獲,有來自老師的語言啟蒙,也有來自家長日常的“語言訓(xùn)練”。但我想,我這教師媽媽能做到的,其他家長經(jīng)過努力也可以做到。
一、親子閱讀,起步越早越好
家長陪孩子成長,需要了解孩子的幾個關(guān)鍵期。我在女兒妞妞三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給她閱讀,沒有極特殊原因決不輕易“省略”掉這道閱讀程序。因為幼兒對聲音很好奇,我就努力用不同語調(diào)扮演好故事里每一個角色,讓孩子對故事有了最美好的初期印象和向往。
“親子閱讀”不止能給孩子傳遞知識,還能“潤物無聲”地增強親子情感,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這是一舉多得的表達愛的方式。所以,盡管各種“故事機”層出不窮,各種“故事劇場”精彩豐富,我也不愿輕易把孩子交給它們。直到后來有了兒子,工作更忙,分身乏術(shù)了,才把妞妞的“閱讀”交給“喜馬拉雅”。而此時妞妞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積淀”,時常跟我講,同一個故事在手機里聽到的和我給她講過的書里面的不同之處。這些,不僅考驗了她的記憶力、辨別力,也促進了她的表達力。
二、無痕跟進生活,潛移默化詞語意識
訓(xùn)練孩子語言興趣的機會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從襁褓時就可以開始。比如:看到一朵月季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朵紅色/紅艷艷的花”“花蕊黃燦燦的”“葉子綠油油的”;吃飯時跟孩子聊一聊飯菜,哪個“香香甜甜”,哪個“又酸又辣”,哪個“軟軟糯糯”。睡覺前來一個小游戲,“我喜歡( )的( )”,只要你不是以作業(yè)的形式呈現(xiàn),孩子會很樂意參加這闖關(guān)挑戰(zhàn)的,姐姐剛說“我喜歡綠油油的西瓜”,弟弟就趕緊接“我喜歡香噴噴的肉包子”;我的“密密麻麻的荷葉”還沒說完,姐姐立刻意識到“AABB”的疊詞該出場了,“坑坑洼洼”“快快樂樂”“零零散散”等詞齊聚一堂。有說有笑,完全沒有嚴肅“學習”的樣子。于是“ABAB”“ABAC”等疊詞的訓(xùn)練就不露痕跡地“教”給孩子們了。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最大舞臺。只需家長稍稍用心,素材俯仰即是:
超市里看看水果攤兒,說一說形狀:圓圓的蘋果香甜誘人,脆生生的冬棗有乒乓球那么大,火龍果就像一團燃燒著的火焰……
蔬菜區(qū),隨口說說顏色詞:黃瓜翠綠翠綠,還帶著黃色的小花發(fā)卡;瘦長的茄子穿著紫色長袍;小燈籠一樣的彩椒五顏六色的,是要參加服裝展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也悄悄出場了。
買了零食,就觀察一下包裝袋圖案,再與實物對比,說說啥叫“僅供參考”;悄悄聽一聽菜市場里大伯大娘是怎么討價還價的;在地上耍賴的泛黃菜葉像什么,鮮嫩嫩的香菇最想跟誰走……
孩子天生是詩人,他們的想象力不用培養(yǎng),稍稍調(diào)理就有詩作。
下雨了,陪孩子到窗前看雨:調(diào)皮的小雨滴從天空媽媽懷里跳下來,跳到樹葉上,簌簌簌;落到地上,噗噗噗;跳上我的小花傘,咚咚咚……
起風了,帶孩子到陽臺聽風:風哥哥是個運動健將,穿過竹林,沙沙沙;鉆過窗縫,嗚嗚嗚;拂動樹葉,嘩嘩嘩……
盡可能恣意地跟孩子閑聊,隨時“驚嘆”他們思維的“天馬行空”,畢竟,孩子的稚言童語也是有保質(zhì)期的。
三、勤于動手,留下靈感瞬間
孩子成長過程中,言語常常會“語出驚人”或“童言無忌”,朵朵花絮,讓人憐愛,讓人驚訝。
有次我加班很晚才帶妞妞回家,出了校門看見天上的星星,我說:“我們這就是‘披星戴月’。”小姑娘很驚訝地說:“呀!能把月亮和星星穿在身上,那我們是不是很有錢?”
一次預(yù)習,她問我“幅”字還能組什么詞?我隨口說了個“不修邊幅”,小家伙又很吃驚:“好勤奮的蝙蝠呀!它就這樣一直飛呀飛嗎?”這話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她看我不開竅,很有范兒地嘆口氣,學著我的樣子“耐著性子”給我“科普”:“不休息的蝙蝠呀!你說它是不是很勤奮?”我哭笑不得,原來“不修邊幅”到她那里就成了“不休蝙蝠”。
妞妞五歲多時,愛上了巾幗英雄花木蘭,相關(guān)的故事聽了又聽,并立志要把《木蘭詩》背下來。開始很順利地背會了前半部分,到木蘭十年軍旅生活那一段,被難住了。她想放棄:“前面的部分就像在溜冰場,‘倏’地一下就背下來了;而這一段突然走上了崎嶇不平的山路,坑坑洼洼,一路小石子硌腳,太難走了!”我不由得想笑,背首詩還背出了一段“行路難”來。這個性的比喻,恐怕高年級的小學生也不容易想到啊。
孩子冷不丁蹦出的“冷言冷語”,我們不妨花個三五分鐘記錄下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這些寶貴“截圖”會成為他們語言成長過程中的高光時刻。
四、及時引導(dǎo),助力成文。
妞妞進入幼兒園大班,我就有意識地引導(dǎo)孩子多說,并幫她整理。她的小詩歌《我看見了風》在《南都晨報》發(fā)表了,我就跟她講什么是“文章發(fā)表”:“會有很多小朋友看到你講的故事,就像你讀別人的故事一樣,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隔空交流。”妞妞的期盼值立即躍升,“寫話”的興趣更濃了。
有一次回老家,妞妞第一次看到毛茸茸的雞寶寶和鵝寶寶。她那么好奇,又是撫摸,又是喂食……該走了,還一步三回頭,滿滿的不舍啊。一回到家,我就趁熱打鐵跟她聊這件事,來了個“情景再現(xiàn)”。她就說:“媽媽,我想寫下來?!本瓦@樣,一篇《小雞小鵝小可愛》誕生了。
剛上一年級,學習拼音,課本插圖顏色鮮艷多彩,我就引著她把圖上的“物”用上修飾,于是就有了《春天來到我身邊》的發(fā)表。
一天放學回家,她跟我說一只小麻雀在教室里驚慌地橫沖直撞,小朋友們都很好奇,最終在老師的幫助下,小麻雀飛回了天空,但是到現(xiàn)在她還在為小麻雀擔憂。在我的引導(dǎo)下,《悲傷的小麻雀》就誕生了。
那天接到防疫站通知,說要妞妞打疫苗。我一路狐疑,她應(yīng)該打完了呀?她也一路憂愁——疼?。〗Y(jié)果證實是登記錯誤,妞妞確實打完了。跑一趟防疫站不容易,就順帶著給弟弟打了一針。妞妞長吁短嘆,思緒萬千,回到家中,一篇《虛驚一場》就完成了……
語言陪伴著孩子長大。當家長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推一把,孩子就能“跳一跳摘顆桃”,就能在有意無痕的家庭“素材”中愛表達,善表達,表達好,表達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