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琳
摘要:《歸來》是張藝謀導演在2014年執(zhí)導的作品,它運用了大量的留白,表達了文革對小人物造成的創(chuàng)傷。主人公們用愛與呵護互相治療內心的傷痕,努力回歸至平常溫馨的生活?!稓w來》改編自嚴歌苓的《陸犯焉識》,大刀闊斧地刪減使影片使主題更加突出,淡淡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親情故事。
關鍵詞:特殊背景; 人物命運; 小說改編
《歸來》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 初看電影的名字,似乎是要講述一個背井離鄉(xiāng)之人歷經重重苦難后歸家的合家歡故事,然而不曾想,這是一個在特殊環(huán)境之下想歸家無法歸,歸來已物是人非的悲劇故事。好在還有那純真熱烈的感情,讓我在這樣的悲劇中感受到一絲溫存。
陸焉識和馮婉瑜,原著作者高超的取名技巧仿佛暗示了兩個人的一生。“焉識”—縱然我站在你的面前,你焉能認識我?;“婉瑜”—哪怕已至 “晚”年,愛與思念仍然至死不渝。在陳道明老師和鞏俐老師的精彩演繹之下,這兩位人物躍然熒幕,帶領觀眾走入隱隱作痛的非正常生活。
一、電影的藝術表達
《歸來》和《我的父親母親》一樣運用了大量的留白,這樣大面積的留白不禁讓大家產生疑問,為什么陸焉識會被打成右派,陸焉識的逃亡生活是怎樣的,陸焉識被抓去后經歷了什么?……雖不知答案,但毋庸置疑,在文革的年代,作為知識分子的陸焉識必然經歷了生活的錘煉。
從他那全是破洞和補丁的衣服上,從那黝黑沾滿土的臉龐上,從他那給婉瑜“美化”過后的信上,就可以知道陸焉識的逃亡生活是艱辛的、不易的,他被抓走后的經歷——做著最臟最辛苦的工作,此刻的焉識全然沒有了以前讀書人的樣子。而婉瑜,在丹丹舉報了父親之后,便無法原諒她,她無時無刻不在記掛著焉識,為了焉識四處奔波,甚至可能被人欺負而造成了心因性失憶。
盡管所有的細節(jié)不得而知,但是每一處的暗示,都讓這個故事變得連貫。正是那不可描述的時代悲劇,造就了這一家人一生的不幸。這一家人的悲劇僅是那個年代的冰山一角,有多少普通人家遭遇了文革的毒打呢?這一切都不得而知。
二、人物的塑造
電影的主要人物是陳道明老師飾演的陸焉識、鞏俐老師飾演的馮婉瑜以及當時的新人演員張慧雯飾演的陸丹玨。陸焉識和馮婉瑜的兩個人物不必多說,都是對愛人忠誠的形象,他們二人就算是歷經一切挫折,經歷多年離別,依然心懷對方,愛的深沉。
但是,他們的女兒丹丹不同,作為女兒的丹丹對三歲便離開她的父親沒有愛,有的僅是仇恨。由于父親右派的身份,讓她與“吳清華”一角失之交臂,哪怕她跳的再好,哪怕她再努力,也無法改變父親身份對她的不利影響,以至于她被一票否決。在指導員以“吳清華”一角誘惑丹丹,引導她說出陸焉識的蹤跡時,丹丹片刻猶豫后,義無反顧地吐露了父親的蹤跡。為了她的角色,為了她的事業(yè),她不惜犧牲父親?;蛟S此時父親在丹丹的心里就是一個無情無義,不負責任,連累家庭的“陌生人”形象。
文革結束后的丹丹轉變了,她會去接平反的父親,會接父親去往自己的私密空間——宿舍,會想要和他說母親的情況,會放棄曾經最愛的事業(yè),回歸平凡的女工生活。此時她與父親的關系似乎開始破冰了,雖然心里仍有隔閡——時間帶來的陌生感,但是她已經愿意跨出和父親溝通的第一步了。究其變化原因,一方面,丹丹在舉報父親后迎來了母親強烈的怨怪。另一方面,平反證明了父親也是時代的犧牲品;同時父母之間的感情觸動了丹丹,讓她愿意跨出接受的第一步。
最后丹丹似乎在父親的寬容,母親的允許回家之下,填補了心中童年的空缺??粗赣H為了健忘癥的母親,嘗試一切方法,父親在丹丹心中的形象在逐漸轉變,而在父親幫助自己回歸家庭的瞬間,她的情感一下子釋放了,愿意跳起文工團的舞蹈,演起了“吳清華”。即使她會嗔怪父親母親看不懂,但是此時的她內心是溫暖的,她感受到了一家團聚的幸福。
張慧雯扮演的丹丹一角是電影情節(jié)的有力推動者,她與父親的矛盾是電影最大的沖突,從記恨到緩和到和解,體現(xiàn)了父母的寬容,父母對子女的關懷以及父母之間那令人動容的愛情。
三、主題的復雜表達
和《我的父親母親》一樣,兩部電影都表達了父親母親之間純真的愛情,相互扶持、不隨時間、場景改變而轉移的關懷。
《我的父親母親》是羞澀且直接的,母親開始帶著少女的羞澀打水、送飯,默默地制造和父親接觸的機會;后來在父親被帶走時,母親會跑過一個個山頭,以行動的方式直白地告訴所有人她就是喜歡這個男人。《我的父親母親》中父母之間的愛情是純純的,像初開的蓓蕾一般,沒有生活的浮躁氣息。
但是《歸來》中的父母愛情是完全克制的,前半段陸焉識被批成右派,不得不克制對婉瑜的愛,一旦見面可能就會給家里帶去腥風血雨。然而他還是希望去見婉瑜,那個他摯愛的女人。而婉瑜在知道焉識在門口時,泣不成聲,卻不敢邁向門口一步,她下意識害怕地望向窗口,害怕指導員蹲守家門來抓走焉識,也害怕牽連丹丹。焉識遞進紙片時,婉瑜迅速收在手中,欣喜的為見面做準備。后期的愛依舊是克制,只是對于焉識而言,心疼的厲害。面前的這個女人,明明滿心滿眼都是自己,可是她只知道陸焉識這三個字了,只知道這三個字對應的是她的摯愛,而自己對她而言已經形同陌生人了。他無法表達久別重逢后的思念,也無法表達終于可以不克制的愛意,更加無法以愛人的身份生活在她的周圍。他真的是陌生人了。幸好陸焉識沒有放棄,他耐心地尋找一個身份,借機融入婉瑜的生活,雖然這不是他想要的,雖然他猶豫,但是他選擇了無聲的陪伴,只要可以陪她攜手度過余生就可以了。
除了純純的愛意,《歸來》也是從側面去印證文革對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帶去的迫害。家庭因為文革而分崩離析,人才(丹丹的舞蹈表演才能以及陸焉識的才能)因為文革被埋沒,普通人的心理防線被文革一次次地擊破。這部電影和方方女士的《軟埋》一樣,以小見大,從一個家庭被毀,普通人物的心因性失憶去描述時代悲劇。那種烙印是一輩子也無法治愈的痛苦。
四、小結
不同于大團圓式的結局,電影最后的留白式處理,婉瑜和焉識駐足于雪中,沒有人知道最后會怎樣,是否婉瑜會再想起焉識,是否這個家庭會有什么變化。但是無論如何,至少他們的心是緊緊相連的,是互相牽掛的,而每一個看電影的人都會希望他們最后可以在愛與支持中彼此攙扶,走完余生。4E9C2EE4-BAA7-41B0-B7BA-5D8904D03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