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杰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經常咳嗽,覺得自己只有“半口氣”——吸氣不痛快,呼氣也不痛快。這種情況需要警惕,因為慢性咳嗽常為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如果久咳不愈,應該及早就診,并積極治療相關病癥,同時可請專業(yè)中醫(yī)師給出調理方案。
關于咳嗽的病機,歷代醫(yī)家對它的研究與闡述可謂極豐,但總的一條都離不開《黃帝內經》中“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的論述,認為咳嗽的病變部位雖然在肺,但是卻不限于肺。
首先,《素問·生長通天論》中言“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指出了機體內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老年人的體質多虧虛,臟腑器官功能不斷衰竭,并首先體現在腎。腎主藏精、主水、主納氣等生理功能均會對肺造成影響;腎又為臟腑之本,藏先天之精,為生命之原始,呼吸之根本,故腎精不足、腎陽虧虛就不能滋養(yǎng)肺臟;同時腎調節(jié)并參與全身的津液代謝,腎虧虛會影響肺通調水道、散布津液的功能;另外,腎不納氣則不能保證呼吸深度。故調理老年咳嗽,可從腎入手。其次,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咳嗽與痰密不可分,而“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故從脾論治老年慢性咳嗽也是常見的治療方向。
關于咳嗽的分類,明代著名醫(yī)家張景岳認為,“咳嗽之要,止為二證。何為二證?一為外感,二為內傷”,即咳嗽無非外感內傷。外感咳嗽宜以辛溫發(fā)散為治則,內傷咳嗽宜以甘平養(yǎng)陰為治則。但兩者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外感咳嗽遷延不愈可發(fā)展為內傷咳嗽,機體內傷正氣,邪氣外干則易發(fā)外感咳嗽。故治療不能拘泥。
考慮到老年人平素咳傷臟氣,且年老體虛易感外邪,誘因又各有邪氣偏盛,甚或數邪混雜,故需仔細辨證,對癥下藥。對于風寒、風熱、燥邪造成的急性起病者,如邪氣表淺,可使用加味止嗽散加減治療,即在止嗽散的基礎上加太子參、半夏、蟬蛻等,以增強化痰功效,同時輕補脾、腎二臟??人猿世徛?、受風加重等風痰者,可在止嗽散的基礎上加蘇葉、地龍;晨起及夜間咳嗽重、喉間痰鳴似雞水聲等寒痰者加細辛、五味、款冬花;痰熱者加黃芩、桑白皮。止嗽散載于《醫(yī)學心悟》,為清代醫(yī)家程國彭所創(chuàng),由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陳皮、甘草7味藥物組成,原為外感風寒、咳嗽多痰者而設,因此方劑不寒不燥,溫潤平和,且又長于止咳化痰,所以臨床被變化運用于諸般咳嗽的治療。
另外,對于癥狀重者,可辨證使用小青龍湯(為張仲景治療傷寒外寒內飲、支飲、溢飲等疾病的方劑,由麻黃、桂枝、干姜、細辛、五味子、白芍、半夏、甘草組成)等溫肺逐飲、清熱化痰。對于反復發(fā)作咳嗽、面色不華、形瘦納呆的患者則可用紫菀、百部、款冬、杏仁等止咳藥物合六君子湯辨治。
癥狀緩解后,則需從本論治,除卻肝熱咳嗽,諸般咳嗽需多加顧忌脾、腎二臟。首先,患者應慎起居,調飲食,避免感冒或驟然受冷空氣影響,適當鍛煉以加強身體正氣。其次,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的三伏貼來溫陽利氣,祛除內寒。再者,要注意飲食調養(yǎng),氣虛痰盛者可以將薏苡仁、山藥、陳皮、太子參煮粥食用,每月2~3次;腎虛咳喘者可使蛤蚧、百合等滋補之品;痰燥咽干者可用羅漢果泡茶,多吃枇杷。
總的來說,對于老年慢性咳嗽,積極治療相關疾病與日常調養(yǎng)同樣重要,只有兩者兼顧,才能標本兼治,減少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