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浩 仲海波
〖提要〗
對于特殊貨物的貨損認定,通過對受損貨物檢驗過程的分析,結合對污染物性狀及涉案貨物生產工藝的調查,對貨物能否修復、是否能再作原用途綜合進行認定。
〖案情〗
原告:連云港予盛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予盛公司)
被告:哈羅娜航運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羅娜公司)
被告: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再保公司)
2018年1月11日,停泊于連云港的“特蕾莎朵”輪液壓油管破裂,液壓油噴濺致使堆放于貨場的待出運貨物球墨鑄鐵管受到污染。鐵管數量總計1 503支,其中內襯受污染的有1 087支,外涂層受污染的有416支。該批鐵管分別將出口至塞內加爾、越南、摩洛哥等國家,主要用于輸送自來水。1月15日,船舶所有人哈羅娜公司向貨物所有權人發(fā)函,指出貨方對污損貨物有適當處理并減少損失的法定義務,并要求貨方及時通知有關貨物處理的計劃等情況。貨方自1月15日起組織人員對污染貨物進行翻倒、清洗,至3月底,外表面受污染的貨物經清洗后全部發(fā)運完畢。
貨物所有權人在事發(fā)后簽署了債權轉讓協議,將污染鑄鐵管造成所有損失的賠償權利轉讓給予盛公司。予盛公司認為管內襯受污染的鑄鐵管已不能用作原用途,哈羅娜公司則認為可以通過修復、市場銷售等多種途徑處理,其仍可作其他用途使用。因予盛公司與哈羅娜公司就管內襯受污染貨物的損失程度存在爭議,予盛公司委托CCIC南京檢驗認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CIC)進行殘損鑒定。CCIC殘損鑒定證書認為:液壓油與水泥砂漿內襯接觸后,油污會充分滲入水泥砂漿內襯,現有工藝及條件仍無法將油污徹底清理干凈。如果用于輸送污水,根據GB/T26081-2010標準的要求,對耐化學腐蝕性和耐磨性有特殊要求,涉案用于輸送飲用水的鑄鐵管不能滿足要求,無法保證管道運行的安全性,存在較大風險。
涉案內襯受污染貨物涉及8個批次的貨物,涉案1 087支鑄鐵管合同價總計為8 897 645.36元。予盛公司認可應將保險費、運費從貨物合同價中予以扣除后得出貨物成本價,作為計算貨損金額的基礎。自2018年1月12日至2019年12月31日,1 087支鑄鐵管產生堆存費853 873.77元。審理期間,哈羅娜公司提供了買受人鑫弘公司的信息,予盛公司根據上述信息與鑫弘公司進行接洽。因哈羅娜公司逾期未提出比鑫弘公司更高的報價。2020年2月24日,予盛公司與鑫弘公司簽訂了處置涉案污染貨物的購銷合同。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貨方、連云港港務分公司、予盛公司出具擔保函,保證支付“特蕾莎朵”輪船東向上述各方支付涉案糾紛產生的,經各方與“特蕾莎朵”輪船東達成的書面協議或由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書或由海事仲裁機構作出的終局裁決所確定的應由“特蕾莎朵”輪船東向上述各方支付的任何款項,擔保金額不超過11 760 000元。
予盛公司訴稱,內襯受污染的鑄鐵管經CCIC現場檢驗鑒定,已不能再作為輸送飲用水的原用途使用,貨物合同價格為人民幣8 897 645.36元(以下幣值均為人民幣),貶值率為80%。該次事故還導致了貨方包括海運虧艙費、補貨復運產生的運費差價、港口堆存費、鑒定估損費等一系列相關損失。請求法院判令哈羅娜公司向予盛公司賠償上述費用及利息損失,中再保公司對哈羅娜公司的上述付款義務承擔連帶擔保責任。
哈羅那公司辯稱,予盛公司非涉案貨物所有權人,故其不具備索賠主體資格。CCIC殘損鑒定證書的結論沒有依據,不應被采信,予盛公司關于涉案污損鑄鐵管不能修復、不能用于原用途及貶值率的主張均不能成立。對修復貨物產生的人工(含交通支出)費用及部分工具費用并無異議,但對其他各項費用主張不予認可,予盛公司未能證明存在相關費用損失,并且應自行承擔由于其未盡減損義務而擴大的損失。
中再保公司未發(fā)表答辯意見。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系船舶泄漏油類,造成岸上財產損失引發(fā)的船舶污染損害責任糾紛。哈羅娜公司對其所有的“特蕾莎朵”輪液壓油管破裂并導致涉案貨物污染的事實并無異議,本案爭議的主要焦點在于予盛公司是否具有索賠資格、內襯受污染貨物的貨損認定以及貨方是否未盡到減損義務而應承擔擴大的損失。
關于予盛公司是否具有索賠資格。予盛公司作為涉案貨物的貨運代理,參與了事故處置協商,債權轉讓協議為被告航運公司所知曉且不影響被告權益,故認定予盛公司具有索賠權。
關于內襯受污染貨物的貨損認定。哈羅娜公司雖提交了公估報告但未能就污損貨物能否修復的問題予以證明。而予盛公司提交的貨物損失鑒定報告認為,污損貨物只能作為廢品處置。涉案液壓油泄漏即便是微量油污也將對健康產生實質或潛在的有害影響,因此污損水管不能用于輸送飲用水。
關于貨方是否未盡到減損義務而應承擔擴大的損失。在侵權案件中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時,可以減輕侵權人責任的被侵權人過失應當以重大過失的標準來衡量。予盛公司在協商處置事故糾紛過程中并無明顯的過失,更不用說存在重大過失或故意。
因予盛公司尚未提交擔保函要求的文件單據,故其要求中再保公司在案件中承擔連帶擔保責任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
綜上,上海海事法院判決哈羅娜公司向予盛公司賠償貨物損失、虧艙費、運費差價、碼頭作業(yè)堆存費、鑒定費等各項損失共計人民幣750余萬元。
一審判決作出后,哈羅那公司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本案判決現已生效。
〖評析〗
近年來,我國出口商品的種類日益多樣化,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國外基建項目帶動了各類產品出口,由此引發(fā)的海上運輸貨損案件在海事法院受理案件中占有一定比例。此類案件中,特殊貨物貨損后的損失評估與認定等問題往往成為案件爭議焦點。涉案貨物為出口“一帶一路”多個國家且用于輸送飲用水的球墨鑄鐵管,涉及進口國的民生項目建設,在認定貨損時應適用更高標準,有力維護了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信譽。
一、貨運代理人是否具有索賠資格
貨運代理人與貨物所有權人達成的債權轉讓協議,系基于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協議轉讓的標的并非依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權利,對債務人的權利也不產生實質影響。在協議本身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且貨運代理人已支付相應對價的情形下,應認定債權轉讓協議依法成立并有效,貨運代理人具有索賠資格。本案中,予盛公司系涉案貨物的貨運代理人,其依據債權轉讓協議向法院提起索賠訴訟,表明其接受該協議。債權轉讓協議載明,“特蕾莎朵”輪液壓油管破裂溢油事故發(fā)生后,涉案貨物的所有權人將該事故造成的包括貨物殘損、清理、轉運、倉儲、海運等所有損失賠償權利轉讓給予盛公司,并約定債權轉讓款以應付給予盛公司的貨代費用抵扣。予盛公司全程參與了與哈羅娜公司就貨損事宜的協商溝通,直至予盛公司將涉案糾紛起訴至法院,哈羅娜公司作為債務人應當知曉債權轉讓的事實,故該轉讓協議對哈羅娜公司發(fā)生效力。因此,予盛公司依據債權轉讓協議享有索賠的權利。
二、出口特殊貨物的貨損認定
對于出口特殊貨物的貨損認定,應當堅持高標準,通過對受損貨物檢驗過程的分析,結合對污染物性狀及涉案貨物生產工藝的調查,對貨物能否修復、是否能再作原用途綜合進行認定。
(一)受損貨物能否修復
出口特殊貨物受損能通過修復方式進行處理是常見的抗辯理由之一,應當通過對出口特殊貨物的特性及生產工藝,綜合考慮修復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經濟性加以判別。本案中,CCIC認為液壓油與水泥砂漿材質的內襯接觸后會滲入,現有工藝及條件無法徹底清洗干凈,因此只能作為廢品處置。哈羅娜公司根據涉案貨物的操作說明認為可以對貨物受污染部分進行物理切割或修補,但涉案貨物系國外客戶定制產品,一旦進行物理切割或修補,切割或修補后的產品能否被再利用成為疑問,且如此操作將產生額外費用,故該種物理修復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及經濟性,對貨方也過于苛刻。
(二)受損貨物是否仍能作原用途或其他用途適用
受損貨物是否仍能作原用途或其他用途適用的認定應當符合買賣合同以及國際、國內通行標準,并同時考慮存在的潛在風險及隱患。本案中,CCIC認為,根據涉案貨物買賣合同規(guī)定的標準,內襯受污染貨物已經不符合質量要求;作污水使用的鑄鐵管對內外層材質均有特殊要求,涉案貨物無法滿足該種要求,如使用,將存在較大風險。意簡公估公司的報告則依據液壓油產品安全說明稱,液壓油無毒,對人體和環(huán)境無明顯不良影響,并提出需要進行成分化驗、檢測,以進一步確認貨物被污染是否影響水質及影響程度如何。涉案污染源為液壓油,其產品安全說明提示中明確寫明包含一些有害成分。液壓油中的基礎油系原油提取而成,國際海事組織發(fā)起制定的《2001年國際燃油污染損害民事責任公約》,其調整的“燃油”包括維持船舶所有機器正常運轉所需潤滑油在內的一切烴類礦物油。因此,涉案液壓油泄漏事故對水體環(huán)境構成污染是顯而易見的,更不用說混入飲用水,即便是微量的此類物質也將對人類健康產生實質或潛在的有害影響。CCIC關于內襯污染貨物已經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結論有產品質量標準及水質標準作為依據,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哈羅娜公司作為船方應當知曉液壓油的成分構成,其未提出夠證據推翻相關檢驗報告,也未就涉案受污染貨物是否能作其他用途使用提出反駁意見。予盛公司根據哈羅娜公司提供的信息與鑫弘公司簽訂了處置貨物的購銷合同,可以依據該合同確定的貨物實際處置價格認定貨物殘值。
三、貨方是否未盡到減損義務而應承擔擴大的損失
無論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規(guī)定的公平、誠信原則,得出被侵權人對損失有減損義務,抑或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6條進行擴張解釋,得出對擴大損失也適用過失相抵原則,目的均是對損害賠償進行一定的限定,以符合公平正義,促進經濟效率的價值目標。在侵權案件中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時,可以減輕侵權人責任的被侵權人過失應有別于侵權人的過失,兩者的判斷標準不完全相同,前者應當以重大過失的標準來衡量。在侵權案件中適用減損規(guī)則時同樣應以過失標準來判斷,沒有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擴大不能歸責于被侵權人的,被侵權人仍有權就擴大的損失請求侵權人賠償。
本案中,哈羅娜公司認為,予盛公司對于擴大的損失有過錯,未盡到任何減損義務,2018年5月28日之后產生的堆存費、貶值損失,應由予盛公司自行承擔。事故發(fā)生后雙方矛盾焦點的實質在于對貨損程度及殘值。予盛公司提出了貨物處置方案,包括采用拍賣等方式,并要求哈羅娜公司予以確認,哈羅娜公司認為不需要得到其確認,貨方即可自行合理處置,但始終對貨物不能再作原用途提出異議,并認為貨方應當舉證證明。予盛公司提出對此問題進行鑒定,哈羅娜公司對鑒定意見也提出異議。在這種情況下,予盛公司作為一個謹慎的索賠方提出不再處置貨物,留待司法程序確認的做法合乎情理,并無不當。哈羅娜公司對此當然有異議的權利,但相應地,也應承擔可能產生的訴訟風險,包括糾紛處理帶來的一系列時間成本。涉案貨物系鑄鐵大件,事發(fā)后堆存于第一現場的碼頭貨場屬合理,沒有證據表明哈羅娜公司在協商過程中提出過改換堆存場所的要求,也未舉證證明有其他更合適的堆存場所。予盛公司等貨方于事發(fā)后,通過清洗或調運,補發(fā)了貨物,避免了損失的擴大。綜合來看,予盛公司在協商處置事故糾紛過程中并無明顯的過失,更不用說存在重大過失或故意。此外,哈羅娜公司一直稱有意向買家報價每噸2 000元,但始終未披露具體的買家信息。直至本案第二次開庭時,哈羅娜公司才披露了鑫弘公司。實際上,CCIC得出的貨物殘值與鑫弘公司實際出價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哈羅娜公司的此種做法自有其考慮,但一定程度上也延長了本案的訴訟時間。哈羅娜公司強調貨方有減損義務,此種義務法律上稱為“不真正義務”,其功能在于激勵被侵權人按促進經濟效益的方式去行為,以增進社會整體效益,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侵權人的利益。因此,哈羅娜公司作為侵權人對作為被侵權人的貨方在處置貨物時給予一定的協助配合是十分必要的,處置貨物不能機械地被認為完全是貨方一方的事務。哈羅娜公司如能盡早披露買家信息將有利于糾紛解決或減少損失,于雙方均有益處。
作者簡介:
邱浩,上海海事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法官
仲海波,上海海事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法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