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經(jīng)緯,吳水仙,陳 斌
海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1醫(yī)學影像科,2神經(jīng)內科,海南 海口570311
動脈粥樣硬化(AS)是冠心病、腦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頸動脈粥樣硬化(CAS)是一種典型的AS,主要累及大、中動脈,可導致斑塊壞死脫落,形成血栓而導致血管腔阻塞[1]。既往研究顯示,CAS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fā)生更為密切[2]。臨床上常采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等傳統(tǒng)影像學方法進行檢測,但上述方法均只能顯示血管的狹窄程度。研究表明,狹窄處血管壁結構相比血管狹窄程度對疾病的評估價值更高[3-4]。高分辨率MRI(HRMRI)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可在體外顯示動脈血管壁結構及準確分析局部斑塊性質的成像技術,既往研究已證明其用于頸動脈血管壁成像效果較好[5]。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p-PLA2)是評估機體炎癥反應的常用指標,其水平可能與CAS形成、斑塊破裂中相關。但現(xiàn)階段研究僅探討了Lp-PLA2與腦梗死病情程度的相關性,未明確CAS斑塊成分與Lp-PLA2水平相關性[6-7]。本研究通過HRMRI掃描檢測CAS斑塊,探討Lp-PLA2與CAS斑塊影像學特征的相關性,以便臨床可通過影像學特征及Lp-PLA2水平快速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為缺血性腦卒中提供早期診治依據(jù)。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頭顱MRI檢查。納入標準:診斷符合關于缺血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8];認知及溝通正常,可配合檢查;體內無金屬異物;無誘發(fā)心源性腦卒中疾病史。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臟器性病變者;精神障礙;近3月有外科手術和外傷者;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心房顫動引起的腦栓塞及無癥狀腦梗死。本研究共納入患者196例作為腦梗死組;另設置對照組:同期我院病房收治的無腦梗死患者,納入本院門診或病房中選取與病例組年齡、性別相匹配的4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表1)。本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general data(n)
所有入組患者均進行HRMRI檢查,具體檢測方法如下:采用Signa 3.0T超導型MRI掃描儀(GE),選用頸動脈表面專用8通道線圈。入組人員均固定下頜及頭頸部,呈仰臥位且保持雙腿自然伸直,頭先進,對其進行3D TOF-MRA定位序列掃描,數(shù)據(jù)重建及處理后初步確定頸動脈斑塊部位、范圍及頸動脈分叉位置;垂直于血管行橫斷面,距離斑塊中心位置上下各2 cm范圍進行T1WI/T2WI、增強頸部血管成像等掃描。參數(shù)設置如下:3D-TOF序列:TR 250 ms,TE 3.9 ms,F(xiàn)OV 14 cm×14 cm;T1 加權(TSE)序列:T1WI,TR 800 ms,TE 15.8 ms,F(xiàn)OV 14 cm×14 cm;T2加權(FSE):T2WI,TR 2000 ms,TE 89 ms,F(xiàn)OV 15 cm×15 cm;層厚2.0 mm,層間距1 mm。使用高壓注射器將0.2 mmol/kg釓噴替酸葡甲銨,以2 mL/s速度靜脈注射。將圖像及數(shù)據(jù)傳輸?shù)焦ぷ髡?,掃描、測量及CAS斑塊評估均由同2名高年資影像科醫(yī)師進行,對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處斑塊成分包括:鈣化、出血、血栓形成、脂質核心、斑塊纖維帽表面狀況進行判斷,分型依據(jù)斑塊內成分信號的變化及AS斑塊MRI分型進行。
1.3.1 ACS斑塊MRI分型 采用美國心臟協(xié)會修正后的AS斑塊MRI分型標準:Ⅷ型,斑塊無脂核呈纖維狀,且伴少量鈣化;Ⅶ型,斑塊鈣化;Ⅵ型,斑塊內出血或斑塊表面潰瘍、血栓形成;Ⅳ~Ⅴ型,斑塊有較大纖維帽、有較大壞死脂核;Ⅲ型,斑塊內膜增厚或具有小的無鈣化偏心性;Ⅰ~Ⅱ型,管壁無鈣化,且厚度接近正常。斑塊分型:不穩(wěn)定斑塊,即Ⅳ~Ⅴ、Ⅵ型;穩(wěn)定斑塊,即Ⅰ~Ⅱ、Ⅲ、Ⅶ和Ⅷ型。
1.3.2 生化指標及血清Lp-PLA2水平檢測 采集2 mL所有入組人員晨起空腹靜脈血,4 ℃下放置30 min,15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20 ℃冷凍保存。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所有人員生化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低密度蛋白膽固醇(LD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所有人員血清的Lp-PLA2表達水平,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深圳晶美生物公司)要求進行。
1.3.3 斑塊指數(shù)Crouse積分 所有腦梗死組患者入院時均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其同側頸動脈、頸動脈分叉及頸外動脈等部位各斑塊進行檢測,該側斑塊總積分=各斑塊最大厚度之和,該例患者斑塊總積分=雙側頸動脈硬化斑塊之和,且按照斑塊厚度及大小進行分級,具體如下:無斑塊為0級;呈現(xiàn)一個小斑塊且所占管腔比例低于30%為1級;多個小斑塊或中度斑塊且占據(jù)管腔的30%~50%為2級;多個斑塊(至少1個為中度斑塊)或1個大斑塊(所占管腔比例超過50%)為3級。
采用SPSS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3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腦梗死患者斑塊分級Crouse積分和Lp-PLA2 水平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96 例腦梗死患者中,184 例(93.88%)有CAS 斑塊,12 例(6.12%)無ACS 斑塊;40 例對照組中,9 例(22.50%)有CAS斑塊,31例(77.50%)無ACS斑塊。腦梗死組CAS斑塊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χ2=113.549,P<0.05)。
腦梗死組共發(fā)現(xiàn)367塊ACS斑塊,對照組共發(fā)現(xiàn)22塊CAS斑塊;其CAS斑塊具體分布情況(表2)。根據(jù)斑塊是否穩(wěn)定將腦梗死組分為穩(wěn)定斑塊組(斑塊Ⅰ~Ⅱ、Ⅲ、Ⅶ和Ⅷ型,n=61)、不穩(wěn)定斑塊組(斑塊為Ⅳ~Ⅴ、Ⅵ型,n=123)和無斑塊組(n=12)。
表2 頸動脈斑塊性質與CAS斑塊分布情況Tab.2 Characteristics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and distribution of CAS plaque(n)
3位患者具體HRMRI圖像,結果顯示:左側頸內動脈,T1WI序列可見患者頸內動脈未見明顯迂曲、狹窄、未見明顯粥樣硬化斑塊;左側頸內動脈,T1WI序列可見海綿竇段管壁增厚,可見節(jié)段性斑塊,相應管腔輕度狹窄,增強可見強化;右側基底動脈,T1WI序列示管壁增厚,可見節(jié)段性斑塊,相應管腔狹窄,增強未見明顯強化(圖1)。
圖1 左側頸內動脈(A~B)及右側基底動脈(C)的HRMRI掃描圖像Fig.1 HRMRI scan images of left carotid artery(A-B)and right basilar artery(C).
3 組生化指標中,TC、TG、LDL 及Lp-PLA2 表達水平均為無斑塊組<穩(wěn)定斑塊組<不穩(wěn)定斑塊組(P<0.001),3組HDL表達水平為不穩(wěn)定斑塊組<穩(wěn)定板塊組<無斑塊組(P<0.001);3組間Fib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3組生化指標及Lp-PLA2水平對比Tab.3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Lp-PLA2 levels among three groups(Mean±SD)
腦梗死患者不同斑塊分級Crouse積分和Lp-PLA2水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rouse積分和Lp-PLA2水平比較1級<2級<3級(P<0.05,表4)。
表4 腦梗死患者斑塊分級Crouse積分和Lp-PLA2水平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plaque grading Crouse score and Lp-PLA2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an±SD)
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腦梗死患者斑塊分級Crouse積分和Lp-PLA2水平呈正相關關系(r=0.572,P<0.05,圖2)。
圖2 腦梗死患者斑塊分級Crouse積分和Lp-PLA2水平相關性Fig.2 Correlation between plaque grade Crouse score and Lp-PLA2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AS是腦梗死的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與AS病變過程中氧化應激反應密切相關,不穩(wěn)定CAS斑塊的脫落直接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產生,盡早診斷與及時治療可改善患者預后,減少疾病后遺癥風險[9]。本研究結果顯示,196例腦梗死患者中,184例(93.88%)有CAS斑塊;40例對照組中,9例(22.50%)有CAS斑塊;腦梗死組共發(fā)現(xiàn)367塊CAS斑塊,對照組共發(fā)現(xiàn)22塊CAS斑塊;腦梗死組CAS斑塊發(fā)生率高對照組。表明ACS斑塊是導致腦梗死病變的重要影響因素,這與既往腦梗死病史與頸動脈多發(fā)斑塊有回歸關系的研究[10]結論相一致。
有研究表明,HRMRI對大腦粥樣硬化中動脈斑塊厚度、分布等優(yōu)勢顯著,且可信度較高,且對急性腦卒中有一定的預測價值[11]。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細胞間黏附因子等炎性反應標志物等均參與AS的發(fā)生的發(fā)展[12]。Lp-PLA2在AS斑塊中表達上調,且在易損斑塊纖維帽巨噬細胞中強表達[13]。有研究顯示血清Lp-PLA2可輔助判斷頸動脈斑塊的性質,可作為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的指標[14]。而本研究根據(jù)斑塊是否穩(wěn)定將腦梗死組分為穩(wěn)定斑塊組、不穩(wěn)定斑塊組和無斑塊組。對比3組生化指標中TC、TG、LDL及Lp-PLA2表達水平,結果均為無斑塊組<穩(wěn)定斑塊組<不穩(wěn)定斑塊組,3組HDL表達水平為不穩(wěn)定斑塊組<穩(wěn)定斑塊組<無斑塊組;3組間Fib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該結論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一致,表明TC、TG、LDL及Lp-PLA2均為CAS斑塊不穩(wěn)定危險因素,HDL為CAS斑塊不穩(wěn)定的保護因素,提示上述因素均可能參與腦梗死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臨床對患者診治過程中應有意識檢測這些指標,若出現(xiàn)異常應及時處理[15-16]。分析其原因,Lp-PLA2是炎性細胞分泌的磷脂酶A2超家族的一種,可通過上調TC、TG、LDL上的氧化磷脂水解和巨核細胞生成,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進行吞噬,從而促進泡沫細胞形成而AS斑塊;且其對氧化脂蛋白代謝增強,導致局部氧壓力升高,從而引起內皮細胞受損和功能失調,導致局部出現(xiàn)炎癥而形成AS斑塊[17-18]。對比腦梗死患者不同斑塊分級Crouse積分和Lp-PLA2水平結果顯示Crouse積分和Lp-PLA2水平比較均為1級<2級<3級;進一步對其相關性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腦梗死患者斑塊分級Crouse積分和Lp-PLA2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表明血清Lp-PLA2水平隨分級增加而升高,進一步說明其與CAS程度相關,可作為腦梗死預后評估的預測指標,這與既往研究[19-20]結果相類似。
綜上所述,HRMRI掃描可對CAS斑塊大小、性質進行判斷,且CAS斑塊大小及性質與血清Lp-PLA2表達水平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