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艷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腹部皮下注射抗凝劑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給藥途徑??鼓齽┑头肿痈嗡乜勺柚共∪水a(chǎn)生血栓,出血風險不高,抗凝功效強。患者因臥床和手術治療,為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脂肪栓塞、肺栓塞的發(fā)生,需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類藥物(LMWH)1~2 針,LMWH 藥物與波立維、拜阿司匹林等藥物同時使用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1]。以往注射易造成患者腹部皮膚青紫和皮下硬結,患者非常痛苦并害怕注射。隨著我國臨床醫(yī)療質量水平的不斷提升,注射技術也在不斷改進。由于注射手法、注射時間、注射部位的不同,會影響病人疼痛程度、硬結程度及皮下淤血程度。因此,改良注射方式很有必要。本文針對改良預灌式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方法在臨床中應用效果展開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接診的40例行預灌式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0例。研究組女性患者,年齡30~72 歲,平均年齡(45.78±7.84)歲;對照組女性患者,年齡31~70 歲,平均年齡(45.93±7.8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并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對照組采用改良前方法注射,協(xié)助病人平躺,醫(yī)務人員站在病人一側,囑咐病人進行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并為病人注射部位進行消毒處理。用食指與拇指張開病人注射部位皮膚,垂直方向進針注射,緩慢精準推注。成功注射后,拔出針頭,不可搓揉穿刺點,應用棉簽予以按壓,直至不出血為止。(2)研究組采用改良后的方法注射,具體如下:護士用左手拇指與食指捏起病人皮膚形成褶皺,同時用右手拇指和中指、食指取持筆式捏住抗凝針,垂直方向進針,不抽回血,左手不放松,持續(xù)捏住病人皮膚,用右手食指緩慢推注藥物,5s 后拔針,用左手小指、無名指夾消毒棉簽輕按病人注射部位。
1.3 觀察指標(1)注射時疼痛程度。統(tǒng)計記錄兩組病人注射時疼痛程度,用0~10 分代表疼痛等級。1~3分輕度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10 分劇烈疼痛;(2)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包括:腹部皮膚青紫、皮下出血、皮下硬結及皮下脂肪萎縮等;(3)出血面積。利用刻度直尺統(tǒng)計記錄兩組病人注射穿刺點周圍出血面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5.0 處理數(shù)據(jù),以()表示計量資料,行t 檢驗;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 為檢驗水準。
2.1 兩組病人注射時疼痛程度情況對比 研究組注射時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注射時疼痛程度情況對比(n/%)
2.2 抗凝劑皮下注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 研究組出現(xiàn)腹部皮膚青紫、皮下出血、皮下硬結及皮下脂肪萎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抗凝劑皮下注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n/%)
2.3 兩組病人注射穿刺點周圍出血面積情況對比 經(jīng)改良后,研究組注射穿刺點周圍出血面積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注射穿刺點周圍出血面積情況對比(n/%)
皮下注射抗凝劑在近年來使用愈加頻繁,需加以標準注射方案用以保障藥物本身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避免疾病發(fā)生[2]。一般情況下,若抗凝劑注射過程中出現(xiàn)操作不當,易影響藥物劑量準確性。相較于普通肝素,LMWH 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減少,使出血的不良反應明顯減少,但其副作用仍會引起出血等并發(fā)癥。因此,需進一步確保注射方法的規(guī)范性,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
皮下注射是一種侵入性注射操作,極易因操作問題導致病人毛細血管破裂,由于注射手法、注射時間、注射部位的不同,會影響病人疼痛程度、硬結程度及皮下淤血程度。預灌式抗凝針尖并不刺入病人肌層,針身較為細短[4]。采用垂直方向進針,氣泡在上,不排氣,與傳統(tǒng)注射方式不同,能有效防止換手、抽回血等步驟,左手提捏起腹壁皮膚形成大的褶皺,在褶皺最高點垂直進針,能使病人毛細血管彎曲松弛,不易破裂。同時,改良預灌式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方法能有效增加病人皮下間隙,便于藥物吸收擴散[5-6]。
本研究所示,改良后,研究組注射穿刺點周圍出血面積顯著小于對照組,注射時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改良前,因左手移動而造成的皮膚松動及針頭移動情況,為患者帶來疼痛,而改良后可有效避免,從而降低病人的疼痛感。李霞[7]等研究人員,通過對134例每晚應用改進預灌式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皮下注射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4100U 的患者進行觀察,患者均采取雙日注射右側腹壁,單日注射左側腹壁,將左側采用改良前方法注射,右側采用改良后方法注射,運用自身對照法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改良后注射方法在皮下硬結、瘀斑及疼痛方面比較,均優(yōu)于改良前。于是得出改良后注射方法簡單易行,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感的結論。該結果與本研究保持了一致性。
綜上,通過對預灌式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方法進行改良,符合操作治療標準,具有操作簡單等特點,有效減少病人注射點周圍出血,緩解病人疼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