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趨于物質的享受,在對欲望的宣泄中體現(xiàn)人之主體性,這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斗爭的等級序列。序列充滿人、自然以及社會之間不平等的落差,主奴關系貫穿其中。這即是說人對自然進行征服,人與人之間也劍拔弩張,最終導致自然的破壞、人自身的異化。美好生活是對物質享欲生活方式的揚棄,意味著人之生活方式走向多樣化,同時它也是對人、自然和社會之間主奴等級序列的消解。
關鍵詞:人;自然;社會;等級落差;美好生活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2)06-0075-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項課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中國行動方案”(18VSJ014);四川省社會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一般項目“成渝地區(qū)雙城經(jīng)濟圈生態(tài)文明協(xié)同共建機制研究”(SC21B072)。
作者簡介:徐磊(1988-),男,浙江寧波人,四川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態(tài)哲學。
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xiàn)人類對幸福生活的追求①,人之生活幸福與否是社會發(fā)展的硬性指標?!半m然在某些方面,發(fā)展本身是追求的目的,但就更深層次來說,發(fā)展是為美好生活服務的?!盵1]而什么是幸福生活,自古至今,無數(shù)哲人給出不同的回答。如柏拉圖認為人的幸福生活在于對智慧和德性的追求,拋棄物質感官的享受,人會得到真正的美好。亞里士多德則提出幸福生活是向往至善的生活,至善體現(xiàn)在人們具體的德行活動中,它充分發(fā)揮人的各種功能。發(fā)展至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已經(jīng)轉變?yōu)閷ξ镔|片面的享受,以宣泄欲望的生活方式來彰顯人之自我的主體性,至于生活的其他方面,則毫不關心。這種生活方式是對中世紀人之地位被湮沒的反抗,同時也使人們陷入了另一個泥潭,即迷失自我,并在征服自然中劃分出了等級序列:人與自然、人與人變成了一個充滿等級落差的整體,主奴不平等關系貫穿序列始終。默里·布克金曾批判到,現(xiàn)代社會就是一個等級制的社會,人與自然乃至人與人之間充滿著不平等。人不斷征服自然、人與人之間也彼此奴役,最終的結果就是自然被破壞,造成生態(tài)危機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以及人際危機??梢哉f,等級落差囊括了人、自然和社會,彼此爭斗就是其特征所在。如何走出這種不可持續(xù)的等級關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美好生活”的回應。
一、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物質享受
生活方式是指社會主體的活動方式,聚焦點在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行為活動[2]?,F(xiàn)代性視域下,人的生活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向他者發(fā)散,其他一切存在者跟隨人之活動而持存。在工業(yè)文明前期,這種彰顯主體的生活方式起到了走出迷茫的祛魅作用,它以人為中心對自然進行研究探索,逐漸明晰世界的奧秘,是對人之本質力量的確證,相比較古代好奇卻難以有“知”以及中世紀可知卻只是“神”知的迷茫生活,已經(jīng)有了巨大的進步。
然而,伴隨著人之主體地位的無限拔高,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就成了滿足主體所需的存在,失去了自身的合理地位,成為物質資源。吳增基等學者就明確提出人類發(fā)展史就是對自然進行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的歷史:“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活和活動所依賴的基礎,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歸根到底就是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歷史?!盵3]在社會面前,自然只是物質資源的倉庫。海森堡也認為人們在發(fā)展中改變了對自然的看法,從前對自然生命的敬畏逐漸消失,開始“從關注變成了實用”[4]。不難發(fā)現(xiàn),自然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中處于“物用”的工具地位,作為資源儲備而在人類生活中出現(xiàn)。自然的物化使用也意味著社會生活本身的物質化,作為人之本質確證的對象——自然,時刻反饋著人的生活狀況,自然被如何對待,人也被如何影響,物質的自然必然帶來物質的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說:“個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盵5]67-68所以,在對自然進行物質生產的過程中,人們以物質生活為主線,享受物質資源所帶來的“幸福”,也就是現(xiàn)代人所尊崇的生活方式:物質享受。
物質享受是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一個主線,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主體活動的旨趣。近代以后,工業(yè)革命以及科技革命把人類生活推入一個嶄新時代,飛速發(fā)展的生產力給人帶來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人類不再為物資的缺乏而擔憂,從前不可企及的自然及其自然力被納入社會整體中為人服務。生產力的瘋狂發(fā)展不斷推促人們進行消費,而人們的消費也只是為了物質體驗的快感。波德里亞在其代表作《消費社會》的開篇就提出物質的極大豐富是消費社會的起源,“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xiàn)象”[6]。波德里亞認為,我們的社會是被“消費”所主導的社會,生產只是為了消費,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只有通過消費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也只有在消費中才能體會那種物質揮霍帶來的幸福。在波德里亞看來,享受就是生產的目的,消費只是享受的手段。人們生活在物質產品的世界,物質產品的消費就是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物質產品的周期十分短暫,它們的誕生只是對人物質體驗短暫的滿足。同樣的場景在德波的《景觀社會》中得到了展現(xiàn)。德波認為,現(xiàn)代社會商品的物化已經(jīng)過渡到了對景觀的展現(xiàn),人在虛假的廣告和宣傳中找尋消費的快感,圖像或者說景觀已經(jīng)是物質的代言,而這種消費就是為了進行間接的物質享受。他提出,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是一個完全由視覺所支配的景觀社會,人們在現(xiàn)代社會的商品景觀中享受物質的幸福;需要注意的是,景觀并不是對物質的虛假幻象,在德波處,它是一種景觀化了的世界觀,控制著現(xiàn)代人享受物質幸福的生活方式。
重視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是對人本質的誤讀,它把人的基本需求和欲望混同。基本需求是指人基于生命的存續(xù)和生活基本條件的滿足而產生的合理要求,如吃穿住行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基本需要。需求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主觀的,但是內容卻有具體的客觀性質,人們在滿足基本需求時會把客觀條件考慮進去。而欲望則不同,它只有主觀性的要求,從不考慮現(xiàn)實客觀條件因素,其本質就是無盡的貪婪。倘若說基本需求是在現(xiàn)實客觀的條件下對自然進行的合理索取,那么,欲望就是完全無視社會以及自然條件的瘋狂挖掘和揮霍。在現(xiàn)代社會,人之生活方式就是對欲望的放縱,用欲望代替了基本需求,沉迷于物質豐饒中的享受。桑巴特以“奢侈”一詞來形容現(xiàn)代人的物質揮霍、宣泄欲望的生活方式。桑巴特認為,人們對商品的追求已經(jīng)不再限于基本需要,于是,更為奢侈的商品不斷被生產出來。在他看來,奢侈品的需求推動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經(jīng)過數(shù)個世紀發(fā)展,一些基本的物資需求早已不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奢侈品的生產和消費才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線。桑巴特指出,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對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推崇備至,“奢侈”品的揮霍就是對人的欲望的發(fā)泄。正如其所說,近代以來“除了錢之外一無所有的新富翁只會將大把的錢財用于奢侈生活,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突出的能耐”[7]??梢钥吹剑硎芎蛽]霍就是現(xiàn)代人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義。
實際上,追求欲望的宣泄有其歷史成因。自中世紀以來,人們欲走出基督教神學的禁錮,對禁欲傳統(tǒng)進行反抗,高揚欲望的大旗。在《愚人頌》中,伊拉斯謨批判傳統(tǒng)學派強調理智對情感的克制,認為理智對情感往往是徒勞無功的。在其看來,情感并不外在于人性,相反,它本身就是人之存在的一部分,這包含了欲望,它是人之為人的生命力所在。蒙田強調,欲望等情感可以促使人成長,并不只有理智才是值得推崇的,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情感的作用不可忽視。經(jīng)過伊拉斯謨和蒙田等人的研究,欲望的形象不斷獲得改變,一度得到笛卡爾等哲學家的嚴肅對待和探究?;舨妓菇舆^笛卡爾等人的情感大旗,提出“沒有欲望就是死亡”[8]。在霍布斯看來,眾多情感中欲望擁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它具備延續(xù)生命的動力機制,其他情感由欲望推導而出,甚至人的知識、思想也與欲望緊密關聯(lián)?;舨妓拐J為,幸福在于奮發(fā)上進,沒有這種欲望,則與死去無異。所以,欲望在霍布斯哲學中具有本體論地位。斯賓諾莎將霍布斯的欲望進行了延展:“欲望是人的本質自身。”[9]斯賓諾莎認為,欲望不能以簡單的原始沖動來概括,它實則是指人的一切本能,包括沖動、意愿、意志等情緒,因此,可以將其理解為人的各種生活方式。同時,在斯賓諾莎看來,伴隨著欲望的正相關,其負相關也隨之產生出來,即是指,人往往難以自持,被激情所領跑,最終沉迷宣泄欲望的快感中。斯賓諾莎把這種生活狀態(tài)稱為“奴役”,即人陷入盲目的欲望,失去了自我??梢哉f,宣泄欲望與人的生活相伴而存,甚至它就是人的本質。
二、物質享受的風險:等級落差
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趨于對物質的享受,即沉迷于欲望的宣泄,欲望的宣泄總是需要相應的對象才能進行,和基本所需不同,它沒有度,對象在這里被壓榨。正如海德格爾所說,整個世界都被當作圖像擺在人類面前,只有人才是這圖像的觀賞者:這暗含著一種人與自然的等級劃分,即人與自然之間產生落差。
人與自然在交互中產生等級上的落差,這落差代表著人對自然的主宰與支配。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里所說,人類在走出宗教的無知之后充滿自信,利用理性的天賦對自然進行支配,創(chuàng)造了人類自己的神話。在啟蒙以后,自然變成了純粹的客體,人們對待自然就像獨裁者對待臣民,正如獨裁者為了統(tǒng)治世界而去擺布一切,自然就像臣服者匍匐在人類的獨裁之下?,F(xiàn)代科學的領路人弗朗西斯·培根甚至直接提出:“我來到世上就是要讓大自然及其兒女供人類使用,使她們成為人類的奴隸?!盵10]自然是可以被解構和掌握的物質實體,在培根看來,人擁有理性和技藝,能適應自然并認識自然,利用新工具對自然進行征服是人應有的內在必然性。為了更好地征服自然,在他的未盡之作《新大西島》中甚至刻畫出了與科學研究相匹配的理想社會環(huán)境。正如胡塞爾所認為的,近代以后的西方將關注點從經(jīng)驗世界轉向了數(shù)理化的解構之學,對自然的科學研究變得格外重視,這使得人的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難以直接聯(lián)系,其實質就是人以科學所推崇的數(shù)理化的方式對自然進行解構并征服。于是,人將自然劃為低等級的存在,人與自然之間就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兩者存在著等級上的落差。
人為主、自然為仆的等級落差也同樣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劃分。馬克思曾指出:“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盵11]這即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如何決定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如何。所以,在人對自然進行征服,即把自然置于人之腳下的進程中,人類世界本身也在發(fā)生著等級的分層。萊斯對“控制自然”觀念的分析就論證了這個原理。他認為,在自然被控制和征服的進程中,人與人之間就已經(jīng)開始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萊斯分析到,社會群體對自然的控制是為了占有自然資源,然而資源總歸有限,為了各自在征服自然占有自然的過程中取得更大的利益,社會群體內部的人與人之間開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導致了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奴役。可見。人對自然征服,迫使自然成為人的附屬的生活方式越是流行,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就越是激烈。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斗爭必然引發(fā)彼此之間的等級落差,即戰(zhàn)勝的那部分人成為統(tǒng)治和對資源占有的階級,另一部分人如同被控制的自然一般被支配。
所以,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促使自然、部分占有者以及戰(zhàn)勝者構成了一個等級序列,而主奴關系貫穿其中。主奴關系是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提出的概念,用來表示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依賴性。主人屬于獨立個體,自為存在;而奴隸則是依賴的附屬,為主人而存在。主人主宰奴隸,而奴隸為主人服務?,F(xiàn)代生活方式的等級序列正揭示了人是自然的主人、部分人是部分人主人的主奴關系,這種關系意味著序列中的各個成員彼此得不到平等的對待,無論是最低等級的自然,還是部分斗爭失敗的人們,他們都是將被剝削的那一等級;甚至于戰(zhàn)勝者的那部分人也一樣被這種等級序列所牽絆,因為他們要去追求更多的資源、地位,對剩下的人和自然進行下一步的挖掘,他們被無盡的物質欲望所支配。馬克思在分析資本邏輯時已經(jīng)描繪了這個現(xiàn)象。他提出,在資本世界里掌握資本的那部分人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去對自然進行開發(fā),攫取物質資源,事實上卻是剝削了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而資本的掌控者對工人的剝削是無止境的,他要不斷地進行資本升值,獲得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工人為了生計被迫對自然進行無休止的開發(fā)生產。同時,資本的擁有者之間也不斷地展開競爭,他們被彼此的欲望所驅使,進行下一輪的資本擴張?!柏澯约柏澯咧g的戰(zhàn)爭即競爭,是國民經(jīng)濟學家所推動的僅有的車輪。”[5]40即是說,在這個現(xiàn)代生活的等級序列中,自然、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始終存在著落差,為了獲得主體地位而斗爭所形成的主奴關系把序列中的各元素的等級落差不斷放大。
等級落差的序列充斥著主奴關系,隱含著生態(tài)危機的風險,在這危機中,人與自然都難以獨善其身。作為人類群體生活進行榨取和征服對象的自然,被置于整個序列的最底層,它沒有申辯的資格,只能默默被人類社會攫取資源,它的工作和職責就是提供源源不斷的人類物資。自然就是人類生活生產的“儲備物”,“‘儲備物’在等級地位上連對象都不如”[12]。人與人之間的惡性競爭則不斷地向自然增加攫取的強度,這最終超過了自然所能承受的極限。自然為了自我的持存而開始反抗,生態(tài)問題的頻繁爆發(fā)就是自然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強烈反抗。福斯特曾明確表示,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基于對自然無止境的開發(fā)利用,但是自然始終是有承載極限的,若不進行有效的調控轉變,必然導致兩者的矛盾沖突。于是,環(huán)境被破壞,人也難以存活,甚至作為資源占有者的那部分人也發(fā)生自我異化,變成欲望的奴仆。早在20世紀中葉,海德格爾就提醒過人們不要沉迷于對自然的征服,因為自然在淪為被征服對象的同時,人類生存的基本前提也在被破壞,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在發(fā)生著異化。海德格爾把技術時代的人之理性力量稱為“座架”,“座架”把自然當作強迫的對象,對其進行強取,在此期間,人也被開發(fā)的欲望所主宰,或者說被“座架”所囊括,變成機械的開發(fā)者中的一員。可以說,等級落差序列中人與自然關系緊張,人與人之間也斗爭不斷,生態(tài)危機就是對等級落差下主奴關系的一種反饋。
三、等級落差的消解:基于美好生活的反思
如何消解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等級落差是生態(tài)時代不可回避的問題。換而言之,從何種意義上自然、人及其社會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這一整體中,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不再有高低等級的劃分,各元素間進行有序互動而不是彼此競爭和剝削,就成了生態(tài)哲學所要探討的問題之最。
“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給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和解打開了新的視野。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一直是人類發(fā)展的中心議題,盡管人們的生活方式一直在隨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變化,但是人所追求的目標卻從未改變。從這一角度來說,“美好生活”只是一種期望,它代表著人類憧憬好的、幸福的或者說使人自我發(fā)展的生存境域。古希臘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有一天能走出自然的掌控,與自然平等共存;中世紀基督教近神而居的人們更期待能沖破上帝的禁欲;如今,人們開始反思近代以來對上帝造反后蔑視自然的后果——在那段歲月,人作為新的上帝在主宰一切,對自然無所顧忌、肆意破壞的生活方式最終使得生態(tài)破壞。誠然,現(xiàn)代人的物質生活方式是對欲望的發(fā)泄,但是這種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又何嘗不是對“美好生活”的現(xiàn)代化的追求?只是現(xiàn)代人追求的“美好生活”無視自然,忽略了人賴以生存的前提。當今,“美好生活”的概念可以說“老話新提”,因為它只是對人自誕生以來所追求的目標進行的新的意義賦予,是在生態(tài)時代所進行的考慮,昭示著人和自然乃至人類社會彼此和諧的更為美好的生活方式。
美好生活是適應時代的生活,它意味著人們在新時代所向往的多層次多角度的生活方式?,F(xiàn)代西方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交往進程的疲態(tài),即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帶來等級上的落差,導致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奴役。進入新時代,我國吸取西方物質文明的教訓,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建設,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xiàn)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既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的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yōu)質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所以,美好生活是擁有豐富內容的生活方式,而不再是簡單的物質資源的享受。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不再是溫飽的基本生存所需和生產力不足的問題,恰恰相反,是社會生產所提供的物質儲備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人民的需求已經(jīng)跨上了更高的臺階,不能再以物質儲備和生產作為新時代的發(fā)展目標,而是需要兼顧其他多方面的發(fā)展。物質生活只是一種量的積累,而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則是一種質的飛躍,它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兼顧了對“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訴求?!拔拿鬟M步的追求將日益聚焦在擺脫‘物化’觀和提升自身生活品質上,中國提出‘中國夢’的核心內涵就是‘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盵13]美好生活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jīng)不再是最初的對物質基礎的滿足。恩格斯曾對人的發(fā)展進行劃分,提出人的發(fā)展分為對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發(fā)展的需要。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意味著已經(jīng)從對享受的需要逐漸轉向了全面發(fā)展的需求。
美好生活是多層次多角度的生活,它調控著人物質欲望的宣泄,內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意蘊。不論是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還是爾后所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究其本質都是作為主動開發(fā)者人之自身欲望的不加限制。在等級落差的序列里面,生態(tài)危機和人本危機中,人本身的欲望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上文所述,在當今社會,物質發(fā)展已經(jīng)不是主要任務,美好生活已經(jīng)開始走出物質的誘惑,進行多方面的發(fā)展。進一步而言,美好生活是完成了基本的物質生存所需而進入了人類全面發(fā)展的生活方式,物質欲望已經(jīng)不再是人唯一的焦點,它被美好生活所調控。全面發(fā)展是對現(xiàn)代片面發(fā)展的揚棄,因此美好生活的實質是對未來和諧社會發(fā)展目標的一種展望。丹尼爾·貝爾曾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后工業(yè)社會,分別對應了人類在物質生活并未豐富的年代、享受物質資源的年代和由于工業(yè)發(fā)展而帶來一系列如人口膨脹、能源緊張、環(huán)境破壞等生態(tài)問題的年代。進入新時代,美好生活調控自我欲望,針對工業(yè)文明所帶來的系列生態(tài)問題進行更為合理生活方式的調整。所以,在丹尼爾·貝爾的劃分里,美好生活就是指對后工業(yè)時代殘破的超越,這即是說未來生活是生態(tài)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方式考慮了人與自然兩者關系的和諧。正如習近平所言,美好生活除了“物質財富”的滿足,還兼顧了“精神財富”(作為精神的人)的發(fā)展。作為精神之人,會從自然的角度去反思生存境遇,以己度自然,對自我進行欲望的控制,避免對自然的破壞?!叭俗鳛橛幸庾R的對象性存在物,決定了人必須也能夠意識到自然的本原性與客觀性,從而把自然界當作自身來認識?!盵14]發(fā)展人的精神方面也就是在開啟“民智”,人民群眾基于對生活的智慧和對歷史的反思,對人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行合理的調控。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好生活就是生態(tài)的生活,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走出物質的生活方式,合理調控自身的欲望,這使人與自然關系開始緩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得到消解。生活在于對人更高層次生存要求的滿足,如果沒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那么只能稱之為“活”,而不是生活。所以,德尼·古萊將美好生活的價值目標總結為生存、尊重和自由的統(tǒng)一。生存是說人基本的物質所需,這在現(xiàn)代已經(jīng)不是問題。換句話說,美好生活是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前提下對人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在美好生活的展望中,人已經(jīng)開始轉向對自我尊重和對自然尊重的追逐,人與自然彼此尊重其實質就是對生命整體存續(xù)的努力,這也使得人與人之間走向和諧。同時,這種彼此尊重也是人對自由的真正實現(xiàn)。因為,自由是囊括了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概念,沒有自然,人連生存都是奢侈,何談自由?而獨立存在不去顧及人與人的社會群體,顯然也是種空想,自由是在必然中的生存狀態(tài),這必然就是指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曾提出共產主義的美好生活就是在物質基礎極大豐富后精神滿足以致人們對自由的實現(xiàn)。這即是說,物質與精神共存、人與自然協(xié)同發(fā)展是自由的本然面貌,這期間人與人也走向了和諧共處,于是,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等級落差的主奴關系得到了消解??梢哉f,現(xiàn)代社會需要美好生活,作為價值目標和奮斗方向,它對欲望進行調控和限制,即提供了不偏不倚、保持中道的生活方式。這促使人們對自我欲望進行控制,規(guī)劃合理的生活方式推動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為全人類的延續(xù)提供有效途徑的意義。
注釋:
① 發(fā)展的目的就是人的好生活,這一論題在國內外學術研究中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如德尼·古萊在其代表作《發(fā)展倫理學》中明確提出發(fā)展是為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不管是哪種形式的發(fā)展,人的生活是其最終目標和動力。威廉·萊斯的著作《控制自然》的序言中也明確提出,中西方雖然發(fā)展的方式不同,但是內在的本質卻是一樣的,都是以滿足人民生活的各種追求為目標。
參考文獻:
[1]蔣謹慎.論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美好生活觀及其當代價值[J].廣西社會科學.2018(7):75-80.)]
[2]王雅林,王玉波,王銳生.生活方式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4-25.
[3]吳增基,等.現(xiàn)代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7.
[4]塞爾日·莫斯科維奇.還自然之魅[M].莊晨燕,邱寅晨,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10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
[7]維爾納·桑巴特.奢侈與資本主義[M].王燕平,侯小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7.
[8]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54.
[9]斯賓諾莎.倫理學[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50.
[10]戴維·賈丁斯.環(huán)境倫理學:環(huán)境哲學導論[M].林官明,楊愛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86.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
[12]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類未來:海德格爾的后期思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56.
[13]王雅林.社會學研究的最高使命是“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生活方式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3-9.
[14]孫道進.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