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容,何科瀚
(西昌學院理學院,四川 西昌 615000)
新課改以來,我國教育更多強調聯系社會以及生活和生產實際,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要求學生了解與社會和個人息息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具有科學態(tài)度,能通過科學的方法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2]。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彝族文化歷史悠久,有很多素材可以進一步開發(fā),形成豐富的本土化學課程資源。將彝族文化中所蘊含的課程資源運用于化學課程的教學,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從而高效地達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
關于彝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魏娟[3]分析了涼山民族地區(qū)美術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方法和建議;張金梅[4]以楚雄州的彝族文化為主線,利用楚雄境內的自然文化資源開發(fā)了具楚雄彝族文化的高中地理課程。趙睿童[5]利用蒙古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研究內容,開發(fā)了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化學課程資源;李成[6]發(fā)掘總結整理了黔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及其包含的有關化學方面的知識,并在進行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
結合涼山彝族的平時生活和傳統文化發(fā)展情況,將其作為化學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素材,把書本中的化學知識與彝族的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能更好的利用身邊事邊物,既豐富了課程資源,又增強了學生民族認同感。
現行中學化學教材版本很多,涼山州選用初高中教材為人教版。雖然各版本教材內容、編排略不同,但均圍繞《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進行化學教育的內容應不局限于教材,有一定教育意義以及學生需要的相關知識,都是可以選擇作為教學的范圍。應選取適合學生現年齡階段,并能為以后化學學習打下基礎的內容,重點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和良好的化學學習習慣,并且具有一定啟發(fā)性,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對化學有認同感,消除外界因素下形成的化學學習影響負面性。
中學階段大量的化學知識需要以實驗為支撐,讓學生直觀感受。化學教材中的很多實驗都非常經典,但也存在學生不易操作、實驗條件要求高、實驗直觀展示性不強等問題。如果按照教材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不僅枯燥乏味學生不容易接受,更是難以達到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效果。因此需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應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性的開展教學,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開發(fā)最適合學生的化學課程。例如,簡單易懂的化學史故事,以及現象明顯、操作不繁瑣的化學小魔術等,也可以用于課程設計中,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yǎng)其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化學學習的興趣。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行化學教學時更要考慮整個過程與學生生活所見、所聞、所感的有機結合,即生活化原則。它主要體現在選擇進行教學的內容要聯系生活實際,方便學生理解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到學到的知識是有用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或者解釋現象,樹立對科學知識的正確態(tài)度,對化學的正確認知。教學中選擇的教具,或者實驗儀器,最好是生活中能找到的,學生可以自己重復操作,進行探究,方便學生知識遷移。
基于以上本土課程開發(fā)原則,調查并研究涼山州彝族所擁有的多元民族文化。從四個維度出發(fā),充分挖掘可用元素,與中學化學知識結合,形成可利用的本土化學課程資源。
彝族是一個崇尚火的民族,每年農歷6月24日彝族都會舉行盛大的火把節(jié),人們會點燃火把狂歡。生活中,農村彝家每家每戶都有室內火塘,木料直接在火塘里燃燒用于燒水做飯,甚至在彝族傳統服飾或漆器上都可以找到火的圖案。火作為一種特殊的民族文化符號,滲透到彝族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鹞幕c化學教學的聯系見表1。
表1 火文化課程資源
彝族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其色、味、香各有特色,受到彝族人的喜愛,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具有代表的蕎麥餅、坨坨肉、干酸菜、豆花、轉轉酒等等。挖掘其中與化學相關資源,應用課堂教學中,如表2。
表2 飲食文化課程資源
彝族手工藝技術成熟、種類豐富,其中的漆繪、銀飾、刀具極具有代表性。漆繪制作的彝族漆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銀飾和刀具被彝族人視為純潔、堅韌的象征,對彝族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蘊含與化學有關的知識,給化學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表3)。
表3 手工文化課程資源
土掌房是彝族人居住房屋中最普遍的,是用泥土人工堆出來的有“土”特征的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見表4)。以前交通不便,對彝族人來說,土掌房減少了交通不便帶來的困難。用過以后,這些建筑材料還可以回到自然或重復利用。
表4 建筑文化課程資源
本節(jié)內容選自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7單元課題1《燃燒與滅火》。本單元學習物質的變化,初步接觸化學變化和化學反應,與《物質的變化與性質》聯系較大,學生可觀察小蘇打與白醋反應的現象,感受化學變化的特征,燃燒的三要素的學習能使學生豐富生活經驗。結合熟悉的生活情景,重點教會學生根據其原理滅火。根據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本課涉及3個維度內容:1)科學知識:①燃燒的三要素;②小蘇打與白醋反應實驗;2)科學探究:基于所學的知識,從物質的性質、變化、功能等方面,通過實驗、觀察,針對問題作出合理分析,得到結論;3)科學態(tài)度:①堅信掌握科學知識可以減少災害的發(fā)生;②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情感與態(tài)度。具體案例設計如表5所示。
表5 《燃燒三要素》案例設計
表5(續(xù))
民族地區(qū)有著多元的民族文化,它是重要的教學素材來源。開發(fā)具有民族文化的化學課程資源,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能讓學生容易接受。合理地利用彝族文化設計課程,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必然可以讓彝族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大大增強彝族學生的傳承和保護意識,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此外,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行化學教學時要考慮整個過程與學生生活所見、所聞、所感的有機結合?;诒就廖幕恼n程資源,方便學生理解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到學到的知識是有用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或者解釋現象,樹立對科學知識的正確態(tài)度,對化學的正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