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瑋,白 燕,趙會琴,龔樹彤,張生錄
乳腺腫塊是女性常見病、多發(fā)病,且乳腺癌已經(jīng)成為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近年來,隨著彩色多普勒超聲的迅速發(fā)展并廣泛應用于乳腺檢查,乳腺腫塊的檢出率大大提高,并且可通過對乳腺腫塊的超聲聲像圖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分析,提高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的準確率。本文回顧性分析經(jīng)手術和病理證實的79例乳腺腫塊的二維聲像圖表現(xiàn)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狀況,旨在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乳腺良惡性腫塊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經(jīng)超聲和手術病理證實79例乳腺腫塊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48±18.5)歲。其中良性病例55例,惡性病例24例。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使用儀器為GE-S6和MINDRAY-8彩色多普勒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頻率范圍7.5~12 MHz。
1.2.2 超聲檢查方法: 受檢者取仰臥位,右前或左前臥位,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窩,常規(guī)二維超聲對乳腺各個象限行縱、橫及放射狀掃查,確定病灶后,觀察病灶的聲像圖特征,包括腫塊的大小、形態(tài)、邊界、有無包膜,內部及后方回聲,有無鈣化等,用CDFI觀察腫塊周邊及內部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數(shù)(RI)、搏動指數(shù)(PI),測定頻譜血流速度。分別統(tǒng)計歸納其聲像圖特征,超聲診斷的符合率、分類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2.1 二維聲像圖特征及診斷準確率:79例患者發(fā)現(xiàn)腫塊147個,超聲診斷惡性腫瘤26例,術后病理證實惡性24例;腫塊31個,多發(fā)8例,單發(fā)16例,最大約4.5 cm×3.2 cm×1.7 cm,最小1.0 cm×0.8 cm×0.6 cm。病理結果,浸潤性導管癌15例,髓樣癌2例,管道內乳頭狀癌3例,腺癌2例,單純癌2例,誤診2例。超聲診斷良性腫瘤53例,腫塊107個,多發(fā)20例,單發(fā)33例,最大約7.6 cm×6.1 cm×5.6 cm,最小約1.0 cm×0.6 cm×0.5 cm;乳腺纖維瘤27例,乳腺增生樣腫塊17例,乳腺潴留樣囊腫3例,乳頭狀瘤4例,誤診2例,見表1至表2。
表1 乳腺良、惡性腫塊二維聲像圖特征比較(n)
表2 乳腺良、惡性腫塊超聲與病理診斷比較
2.2 乳腺良、惡性腫塊CDFI血流比較:良性腫塊組RI、PI低于惡性腫塊組(P<0.05),良性與惡性腫塊組PSV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乳腺良、惡性腫塊CDFI血流比較
近年來,隨著超聲診斷技術的成熟和新技術的應用,乳腺結節(jié)的檢出率不斷提高,同時乳腺癌的發(fā)病率也逐年上升,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彩色多普勒超聲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早期診斷乳腺癌的影像手段,乳腺腫塊隨著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的廣泛應用和超聲造影、剪切波彈性成像技術用于乳腺病的檢查,乳腺腫塊良、惡性的檢出率不斷提高。目前使用7~12 MHz高頻探頭,能清晰地顯示乳腺內部結構和微小腫塊,血流分布。本文通過良、惡性腫塊超聲征象與病理變化比較分析,探討乳腺腫瘤的早期診斷,評估預后。
3.1 超聲診斷良、惡性腫瘤的形態(tài)邊緣:良性腫塊多表現(xiàn)為形態(tài)規(guī)則,邊界光滑,包膜光整,邊緣回聲減弱。惡性腫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模糊,粗糙,呈毛刺樣改變尤以“蟹足狀”為典型,這是由于血管進入腫瘤內徑增寬穿入周圍組織后逐漸變細形成,腫塊邊緣有時會出現(xiàn)不規(guī)則強回聲,與癌腫瘤浸潤周圍組織及乳腺小導管纖維結締組織反應性增生有關,邊界回聲被很多學者認為是惡性腫瘤鑒別的關鍵[2-3]。
3.2 良、惡性腫瘤后方聲影特征:與腫塊纖維化成分有關,良性腫瘤含纖維成分少,腫塊后方透聲增強,而無衰減效應,惡性腫塊含纖維成分多,后方回聲透聲差伴聲影,但不能根據(jù)后方透聲的增強與衰減確定腫塊的良惡性[4]。要根據(jù)病灶形態(tài)、內部結構、邊緣血流狀況等權衡,方可做出正確診斷。
3.3 腫塊內的鈣化狀況:良性腫瘤鈣化很少,惡性較多,病灶內鈣化大小形態(tài)不同,小的像砂粒,大的呈片、條狀,這是由于惡性腫瘤組織變性,壞死鈣鹽沉積所致。有文獻報道[5],砂粒樣鈣化是惡性腫瘤的特征性改變,敏感性為27.2%,特異性為96.3%,準確性為84.8%,有研究表明把超聲與X線結合起來,根據(jù)X線攝影術顯示微小鈣化部位,采用10MHz以上探頭進行超聲檢查,尋找微小鈣化取得滿意效果[6]。
3.4 CDFI血流狀況:實性腫瘤的生長最具血管依賴性,血管生成是腫瘤生長和轉移的形態(tài)學基礎,乳腺腫瘤的生長也不例外,其原因是腫瘤內大量的新生血管導致單位體積內的微血管密度增加,血管形態(tài)扭曲,血流紊亂,通透性大,形成大量的動靜脈吻合,惡性腫塊血流峰值速度快于良性[7-9]。PSV峰值達8.951~28.981 cm/s,搏動指數(shù)PI值增高1.603~2.257,阻力指數(shù)RI增高0.664~0.864,P<0.05,頻譜呈“匕首狀”多分布在腫瘤內部或貫穿于腫瘤中,良性腫瘤RI、PI均低于惡性。據(jù)文獻報道[10],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為94.3%,特異性為91.7%,準確率為92.6%,差異性較大。本組超聲診斷的26例乳腺癌病灶的多普勒分析,病理診斷24例,誤診2例,準確率為92.31%,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本文誤診的2例中1例為纖維瘤,1例為乳頭狀瘤,同樣具有高速血流信號,PSV達14.2 cm/s,病理結果為良性。因此PSV增快雖然見于大多數(shù)惡性腫瘤,但不能作為判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唯一指標,必須綜合考慮,如在腫塊內或其邊緣附近探及高速高阻動脈血流,收縮期峰值流速Vmax>12 cm/s,可結合腫塊形態(tài)內部回聲等對乳癌的診斷才有較高的價值。本組1例乳腺癌患者腫塊內血流速度高達29.5 cm/s,RI:0.86。
綜上所述,超聲在乳腺腫瘤的診斷中占舉足輕重的作用。典型的乳腺良、惡性腫瘤超聲不難診斷,但對一些不典型的腫塊,其良惡性聲像圖存在交錯現(xiàn)象,不能單憑聲像圖特征作為鑒別乳腺良、惡性的絕對指標,需結合臨床,超聲造影、剪切波、彈性成像、X線鉬靶、病理等進行綜合診斷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