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雁, 趙仁峰
患者,女,41歲,因“停經12周+1 d,發(fā)現異位妊娠6 d”于2019年12月5日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就診?;颊咂綍r月經規(guī)律,周期為25~30 d,持續(xù)5~8 d,末次月經2019年9月11日。停經后曾有2次下腹疼痛史,因自行好轉,未就診。停經7周+2 d時在當地衛(wèi)生院行超聲檢查提示宮內早孕,停經11周+2 d于當地縣人民醫(yī)院行超聲檢查提示宮頸后壁偏左側妊娠,單活胎,相當于孕13周6 d。患者為求進一步診治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就診。2012年患者曾因“骨盆狹窄”有1次足月剖宮產史?;颊呷朐荷髌椒€(wěn),婦科檢查結果:陰道通暢,宮頸難以暴露,后穹隆觸及飽滿,臍下三橫指可觸及宮底。結合患者停經史及外院輔助檢查,入院診斷宮外孕(腹腔妊娠可能性大),予急診完善相關輔助檢查。婦科超聲診斷結果:子宮內膜厚12 mm。盆腔內于子宮頸后方可見110 mm×97 mm混合回聲包塊,內可見胎兒、胎動和胎心搏動,胎兒按雙頂徑估算相當于孕15周5 d,可見胎盤附著子宮后壁下段、宮頸、膀胱及直腸前壁,部分與宮頸、局部膀胱壁、直腸前壁分界不清,不排除植入可能(見圖1)。盆腔CT提示:盆腔內子宮后方可見一成形胎兒影,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后壁,大9.8 cm×11 cm×12 cm,子宮受壓向右上移位,胎盤前緣與子宮、宮頸后緣分界不清。術前診斷明確,充分完善術前準備后于2019年12月6日行腹腔鏡妊娠物清除術。術中見子宮形態(tài)正常,增大如孕13周,雙側輸卵管及卵巢完好,子宮直腸陷窩處見一大10 cm×9 cm×7 cm包塊,表面包膜完整,其旁見炎性組織粘連。術中取出死胎、臍帶及部分胎盤組織。手術過程中胎盤附著處自行剝離,剝離面出血洶涌,壓迫、鉗夾及電凝止血效果欠佳,立即更改為開腹手術并行全子宮切除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出院。
?子宮附件;?胎兒
2.1腹腔妊娠是指胚胎種植于大網膜、盆壁、韌帶、子宮直腸窩、盆腹腔臟器、閉孔窩等特殊部位的妊娠[1]。各地報道中發(fā)病率在1/30 000~1/10 000,母體病死率為5%,胎兒存活率僅為0.1%[2]。原發(fā)性腹腔妊娠發(fā)生機制不明,可能與受精卵因輸卵管的異常逆蠕動被排到腹腔著床有關,也可能與體腔上皮、腹膜的子宮內膜異位病灶轉化為副中腎管上皮組織的類似物有關。繼發(fā)性腹腔妊娠發(fā)生機制可能是輸卵管妊娠破裂、流產后,胚胎進入腹腔進行二次植入,也有極少數見于卵巢妊娠、宮內妊娠后胚胎經過子宮的破裂口進入腹腔[3-4]。本例患者在妊娠早期曾出現2次腹痛史,術中子宮未見破裂口,結合術中胚胎種植部位考慮可能為輸卵管妊娠流產后,有活性的胚胎種植于子宮直腸窩處。
2.2腹腔妊娠因其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而難以診斷。當胎盤壓迫腸管,惡心和嘔吐可能是其明顯癥狀。妊娠后子宮內膜因雌孕激素的變化也可能會發(fā)生停經后陰道出血。當胎盤剝離或植入部位的鄰近
血管或臟器破裂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腹腔內出血,導致急腹癥和休克[5]。早期妊娠常依靠超聲檢查來確定孕囊的位置。超聲檢查可以診斷早期腹腔妊娠,但其受設備、超聲醫(yī)師個人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腹腔妊娠的早期診斷仍難以實現[6]。CT、MRI可以準確發(fā)現小的病灶、病灶血流的豐富程度等,必要時可以結合CT、MRI等更高級別的檢查來確診。本例患者停經后行超聲檢查曾誤診為宮內妊娠,在繼續(xù)妊娠過程中未出現腹部疼痛、陰道流血等癥狀,直至進一步檢查才發(fā)現妊娠異常。
2.3腹腔妊娠既往多采用開腹手術治療,但由于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術中圖像放大等優(yōu)點,近年來逐漸在臨床應用[7]。不同妊娠時期手術處理重點不同,早期妊娠主要行妊娠物清除術,中晚期妊娠的手術關鍵是如何管理胎盤,行一期胎盤清除還是胎盤曠置應根據患者的實際妊娠情況來決定[8]。國內外也有少數報道腹腔妊娠足月分娩的病例,認為晚期腹腔妊娠在母胎情況良好時可在嚴密的監(jiān)護下期待保守治療至>孕34周再行手術治療。但因活產畸形發(fā)生率高達23%,保守治療延長妊娠的決定應謹慎[2,4]。腹腔妊娠少見且病情兇險,妊娠早期易漏診、誤診。一旦確診應立即行手術治療,由于大多數報道屬于1個或幾個案例,因此較難有準確的指導治療方案,術前應進行充分評估,聯合多學科會診,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