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鏡,丁 素
(河南工程學院 商學院,鄭州 河南 451191)
親子關系是父母與子女在血緣關系和共同生活基礎上, 在經(jīng)歷撫養(yǎng)、教養(yǎng)、贍養(yǎng)等過程中所形成的雙向互動關系[1-2]。孩子經(jīng)由父母的撫養(yǎng)、培育,逐漸形成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基于父母與子女親情而形成的親子關系會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但是年幼孩子安全感來源的基礎,也是他們未來融入社會行為方式的底層情感邏輯。誠然,隨著個體的逐漸成長與成熟,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情感表達、訴求等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但是親子關系作為維系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情感紐帶并未發(fā)生變化。
然而,當前學界對于親子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群體,對于成年人親子關系的研究相應較少,尤其是基于中國情境下成年人親子關系問卷的研究更為少見。另外,當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熱點問題,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年人親子關系對于家庭和諧和社會穩(wěn)定所具有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動態(tài)地看待、分析和測量成年人親子關系,不但可以從理論層面進一步豐富親子關系相關研究成果,而且可以在實踐層面促進個體健康成長,進一步為推動和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親子關系承載著愛與成長,是人類社會中歷久彌新的研究主題。學者們對親子關系的研究從定性分析開始,不斷過渡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雷靂等[1]對親子關系研究進行梳理,認為其從單一的靜態(tài)模型逐漸過渡到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并以此為基礎研究了青少年的溝通關系。王云峰等[2]從親子沖突高發(fā)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親子性別交互作用、社會經(jīng)濟地位、非典型家庭形態(tài)及青少年犯罪等6個方面對親子關系研究進行了梳理。李銀河[3]從相處模式、情感溝通、經(jīng)濟交往、養(yǎng)老模式、親子關系觀念等5個方面來建構親子關系。隨著多學科研究的交融與研究方法的豐富化,學者們通過構建理論模型來實證檢驗其所構建的理論或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馬小芳等[4]從實證主義的角度研究了心理安全感、婚姻態(tài)度與親子關系三者之間的關系。另外,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吳曉婷等[5]對人臉親子關系驗證技術在親子關系判別方面近十年的相關成果進行了回顧與總結。由此可見,學者們對親子關系與生活、科學實踐等關系的交互研究日趨增多,相關變量的測量與開發(fā)成為推動親子關系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礎。
親子關系量化有助于學者們進一步深入剖析親子關系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學者們圍繞親子關系的問卷及量表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張曉等[6]在修訂Pianta等[7]編制的量表的基礎上,選擇了26個題項、3個維度的量表來衡量母子關系。后續(xù)有學者又使用這一量表來衡量父母與目標兒童之間的親子關系[8]。吳繼霞等[9]編制了包含26個題項的量表來衡量初中生的親子關系。Furman等[10]基于社會需要和社會供給理論,設計了包含11個題項的單維度社會關系網(wǎng)絡問卷,以反映個體與周圍人的關系狀況,其中有關于“區(qū)域教育質量監(jiān)測”等問題,一些學者通過驗證發(fā)現(xiàn)它可以較好地反映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親子關系[11]。由于“親子關系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發(fā)展為子女和父母之間的相互作用”[12],因而成年人親子關系和幼兒及青少年的親子關系應該會存在差異。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深入探討了親子關系對幼兒、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發(fā)展的影響,但對親子關系的研究僅停留在幼兒、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上,忽略了成年人這一群體親子關系的特殊性、其構念本身及它所蘊含的內容。因此,對成年人親子關系問卷的開發(fā),有利于我們更全面地研究和考察成年人親子關系對工作、生活及社會的影響。
李銀河[3]認為,親子交往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的經(jīng)濟交往,情感溝通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信息、思想和情感相互分享、溝通和傳遞的過程。值得關注的是,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并沒有談到對父母的贍養(yǎng)問題,這并不意味著成年人會不履行應盡的孝道和義務,可能是由于被訪談對象在考慮親子關系時更多關注的是自己與父母之間在情感與生活中的互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李銀河所提出的中國家庭養(yǎng)老模式所發(fā)生的重大變化。本研究中代際家務支持指父母為子女提供的諸如照顧孩子等家務照料。親子關系在人生中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同時受社會、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構建的成年人親子關系指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所形成的雙向互動模式。
扎根理論是一種根植于多種材料(文獻、訪談、傳記等)的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對資料的解構與重構,對材料不斷比較、歸納和提升,最終依據(jù)資料編碼和編碼者的理論敏感性形成相應的理論框架。本研究主要采用扎根理論中的開放性編碼和主軸編碼技術,對成年人親子關系訪談內容進行編碼與范疇的提煉,進而構建我國成年人親子關系構念的內涵及維度。
本研究選擇河南、江蘇、北京、陜西、廣東等省份的成年人作為訪談對象,他們處于成年的不同階段,在家庭生活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本研究先通過微信聯(lián)系受訪者,并告知對方本次訪談的意圖,然后與受訪者約定訪談的時間和地點,并會留給受訪者準備時間。之后,本研究采用面談和電話訪談等方式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本研究共對3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訪談的內容包括:您心目中最理想的親子關系是什么樣的?平時您和父母是如何處理親子關系的?您有哪些解決親子矛盾的好方法……在焦點訪談階段,根據(jù)結果的敏感性進一步做理論抽樣,在此階段,共有6名受訪者接受了訪談。
扎根理論訪談的樣本量以滿足理論飽和為原則,即訪談材料沒有新的概念產(chǎn)生,且要求訪談對象具有代表性。本研究訪談對象的年齡介于24~46歲,分屬于教育、食品、金融、建筑等行業(yè),受訪者從業(yè)地區(qū)包括河南、江蘇、北京、陜西、廣東等地(詳見表1)。
表1 抽樣調查樣本
考慮到國內外家庭結構、風俗習慣的不同及本次研究需要對成年人的親子關系進行深度研究,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的編碼技術來探求我國成年人親子關系的構成范疇,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訪談內容及相關研究成果來構建新的構念及測量問卷。
首先,應用開放性編碼技術對訪談內容進行編碼,將其概念化,形成了本研究的初始概念,具體內容見表2。
表2 部分開放性編碼舉例
然后,在形成的初始概念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范疇化,在范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最終形成和諧相處、精神支持、情感溝通、代際家務支持和經(jīng)濟交往5個范疇,詳見表3。
表3 成年人親子關系開放性編碼過程
在主軸編碼階段,運用典范模型進一步探索多個范疇之間的關系,對和諧相處、精神支持、情感溝通、代際家務支持、經(jīng)濟交往5個范疇進一步提煉,將該主范疇命名為“成年人親子關系”(詳見表4)。
表4 成年人親子關系主范疇提取編碼過程
本研究結合扎根理論編碼的內容與訪談內容,構建成年人親子關系問卷,共包含“父母能夠為我提供家務方面的支持”“我和父母之間的溝通沒有障礙”“父母能夠為我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充足的物質支持”“父母在我遇到困難時能夠在精神上支持我,做我堅強的后盾”“我和父母相處的過程非常愉快”5個題項。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構建中國情境下成年人親子關系問卷,所選取的調查對象主要由來自河南、江蘇、北京、陜西、廣東等地的成年人組成,問卷依據(jù)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編制(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2020年12月,本研究進行第一階段的問卷收集,主要采取在線填寫的方式隨機發(fā)放問卷。為了進行探索性分析,該階段共收回280份有效調查問卷。2021年4月,本研究進行了第二階段的問卷收集工作。該階段采取了紙質版現(xiàn)場調查和電子問卷在線調查的方式隨機發(fā)放問卷,共收回283份有效問卷??傮w來看,問卷的樣本比較分散,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本研究使用CITC分析法對問卷指標進行測量,結果表明5個題項的測試值均大于0.4。運用SPSS 25.0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問卷的KMO值為0.814,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676.556(p<0.001),這些結果表明本問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另外,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因子矩陣進行旋轉,提取到1個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該因子的累積方差為65.004%,初始特征值為3.250??梢姡梢蜃臃治龇ㄋ崛〉臉嫵梢蜃优c扎根理論的主軸編碼技術提煉的范疇一致。本研究進一步對成年人親子關系問卷的可靠性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問卷整體的Cronbach′sα值為0.863,檢驗結果表明問卷體現(xiàn)出較高的一致性。
在本階段,利用第二階段調查獲得的283份問卷作為研究樣本,對成年人親子關系的5題項單因子模型進行擬合。其中,代際家務支持、情感溝通、經(jīng)濟交往、精神支柱與和諧相處5個題項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分別為0.696、0.827、0.770、0.865、0.860。另外,擬合的單因子模型的CFI、IFI、GFI、TLI值均大于0.9,RMR的值小于0.08,RMSEA的值略大于0.08,χ2/df的值略大于3(見表5),結果表明該問卷的結構效度較好。
表5 我國成年人親子關系維度測量模型擬合指標
本研究所開發(fā)的成年人親子關系問卷是在梳理相關研究成果及根據(jù)訪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扎根理論形成的,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另外,本研究所開發(fā)的成年人親子關系問卷通過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檢驗,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成年人親子關系問卷對成年人所關注的親子關系進行了剖析和探索,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關注成年人所理解的親子關系,這為進一步研究成年人的家庭、工作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