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星煜 李玉洪 周思菊 趙曉美 毛玲莉
摘 要 桂北地區(qū)常年氣候溫暖舒適,光照時間長,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非常適合種植業(yè)的發(fā)展。荔浦芋質量優(yōu)良,適合用于發(fā)展現(xiàn)代種植業(yè)。分析荔浦芋生物學特性及質量特征,從播種、破膜岀苗、免中耕培土、配方施肥和科學管水、化控蹲苗和割除子芋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介紹了桂北地區(qū)荔浦芋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關鍵詞 荔浦芋;高產(chǎn)栽培技術;桂北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S6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36
收稿日期:2022-02-11
作者簡介:莫星煜(1987—),女,廣西荔浦人,本科,經(jīng)濟師,主要從事農業(yè)科技管理及蔬菜栽培技術研究。E-mail:531184632@qq.com。
荔浦芋(Colocasia esculenta)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魁芋、檳榔芋,原為野生芋,是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而形成的一個優(yōu)良品種。荔浦芋獨特質量與生產(chǎn)地域和環(huán)境特征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1]。荔浦芋有較為明顯的地域性和環(huán)境要求,只有在具備荔浦芋生長發(fā)育所需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的地域,其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才有可能產(chǎn)出質量上乘的芋頭。荔浦市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具有獨特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降水條件,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超過70%。而荔浦芋喜高溫多濕的環(huán)境,在13 ℃以上開始發(fā)芽,生長期要求20 ℃以上的溫度。荔浦芋從2月中下旬開始播種,到霜降前后收獲,全生育期為220~250 d,需要大于12 ℃有效積溫2 480~2 600 ℃。正是由于荔浦市具備了荔浦芋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獨特的地域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等條件,因而成為荔浦芋的起源中心和栽培中心,而且品種資源極為豐富,所產(chǎn)的荔浦芋產(chǎn)品質量獨特、質量上乘、久享盛名。
荔浦芋在廣西桂林市荔浦市的人工栽培歷史有400余年,現(xiàn)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chǎn)品。荔浦芋因具有香、酥、粉、糯、甜獨特風味且質量好、效益高,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剞r民重要的收入來源和農村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支柱產(chǎn)業(yè)。近年來,通過與荔浦芋種植合作社、種植戶合作,桂北地區(qū)引進優(yōu)質荔浦芋種進行種植,每667 m2平均產(chǎn)量為1 600 kg。桂北地區(qū)種植荔浦芋,11月即可采收上市,價格在8~10元·kg-1,667 m2產(chǎn)值約為16 000元,成本約為5 000元,利潤約為11 000元,取得了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筆者通過實踐并結合桂北地區(qū)相關合作社、農戶種植經(jīng)驗,總結荔浦芋在桂北地區(qū)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1? 生物學特性及品質特征
1.1? 生物學特征
荔浦芋為多年生作物,常按一年生栽培,植株長勢強,株高130~150 cm,總葉數(shù)22~25片,葉片肥大,最大葉長55 cm,葉寬50 cm。葉柄較長,上部紫紅色,下部青綠色,葉柄與葉片相連處有一紅褐色圓斑,根系為不定根,著生在球莖莖節(jié)根帶上。單株產(chǎn)量1.5~2.5 kg,667 m2產(chǎn)量2 000~3 000 kg。
1.2? 感觀特征
荔浦芋球莖(母芋)呈紡錘形,表皮呈黃褐色,節(jié)間較密,橫切面肉色灰白,布滿紫紅色絲狀檳榔花紋,肉質松粉,香味濃郁。
1.3? 理化特征
根據(jù)我國農業(yè)農村部亞熱帶果品蔬菜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測定,荔浦芋含蛋白質1.96%、總糖1.19%、直鏈淀粉1.70%、支鏈淀粉7.90%、氨基酸總量1.28%,另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2? 高產(chǎn)栽培技術要點
2.1? 播種
1)科學規(guī)劃種植時間。最佳種植時期為3月5—15日,最遲不能晚于3月25日。2)標準化起廂。起好“標準廂”,標準是溝長2.0 m、寬1.0~1.1 m,廂面寬0.9~1.0 m、高0.3 m。3)合理密植。寬行窄株種植法,行距70~75 cm,株距30~33 cm。4)規(guī)范化擺種。當培育出芽長1.0~1.5 cm、根長2.0~3.0 cm的鷹嘴狀白芽時,按種芋大小分開排種,芽朝廂內傾斜45°倒種(芽朝下)。5)覆蓋地膜。荔浦芋種下后,選用寬1.5~1.8 m的透明超薄地膜4 kg左右進行覆蓋,膜四周沿廂邊用細泥壓緊,廂面膜中央每隔2 m壓一堆土,以防大風把地膜吹翻。壓好地膜后再用芽前除草劑噴灑廂溝、田邊,防除雜草效果相當好。地膜覆蓋可免除露地栽培每隔20 d左右需要除草一次的工作,同時能夠起到保溫、保肥、保濕作用。
2.2? 破膜岀苗
荔浦芋種下15~20 d后應注意檢查,發(fā)現(xiàn)芋芽長出土面時應立即破膜,以防燒芽。膜口直徑控制在15 cm左右,并用泥土壓實膜口四周,以防通風漏氣,發(fā)現(xiàn)缺苗時應及時補苗。
2.3? 免中耕培土
傳統(tǒng)種植法需要在植株球莖開始形成前(7月前),將行間泥土分2~3次向植株根際培土10~12 cm,以促球莖膨大并防止子芋抽生小葉。經(jīng)過7年的大面積試驗示范,采取原生態(tài)不中耕培土的免耕法,使短縮莖膨大形成球莖的2/3露出土面,可顯著提升荔浦芋的產(chǎn)量和質量[2]。免中耕培土有以下優(yōu)勢:1)可減少地下害蟲為害母芋,避免母芋表面呈鳳梨皮狀,提高外觀質量;2)減輕種植戶的勞動強度和節(jié)省勞動時間,每667 m2田可減少15個勞動日;3)收獲時方便快捷,由于母芋入土較淺,采收時掘取、振落泥土、除根須比較容易,甚至直接用手拔就可掘取出母芋。
2.4? 肥水管理
2.4.1? 肥料配方
根據(jù)荔浦芋的生育特性和需肥規(guī)律,堅持以有機肥為主,有機無機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施肥。在每667 m2施腐熟豬牛欄糞3 000 kg或生雞糞1 200 kg+花生麩100 kg的基礎上確定肥料配方[3]。每667 m2共需提供純氮66 kg、五氧化二磷33 kg、氧化鉀54 kg,即每667 m2施綠源生物有機肥150 kg、獅馬復合肥100 kg、鈣鎂磷肥50 kg、硫酸鉀30 kg。
2.4.2? 施肥方法
1)基肥。每667 m2施腐熟豬牛欄糞1 500 kg、花生麩50 kg、鈣鎂磷肥50 kg、綠源生物有機肥50 kg。在廂面中央開深15 cm施肥溝,施肥培土、蓋地膜。2)第1次追肥。6月上旬施重肥,每667 m2施用經(jīng)過混合堆漚50 d以上的腐熟豬牛糞900 kg、花生麩50 kg、綠源生物有機肥60 kg、獅馬復合肥45 kg、硫酸鉀20 kg。施肥方法為施肥前一天放干田水,揭開廂邊地膜放于廂頂(注意不要扯爛),待施完肥后重新蓋上地膜,然后灌溝水,把上述混合肥均勻施在廂邊上,然后覆土、蓋膜。3)第2次追肥。7月中下旬,每667 m2施經(jīng)堆漚的腐熟豬牛糞600 kg、綠源生物有機肥40 kg、獅馬復合肥35 kg、硫酸鉀10 kg,方法同第1次追肥。追肥必須在7月25日前施完,如果追施過遲,反會引起荔浦芋瘋長,不利結球。
2.4.3? 科學管水
1)從種下至5月下旬前,氣溫不高、荔浦芋植株生長量也不大,葉片長至6葉以內,這時以保持廂面濕潤為主,廂溝不能漬水。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荔浦芋長至3葉前要將田間出水口對應的廂溝挖深5 cm,以便隨時排除積水,確保芋種不爛、早發(fā)、穩(wěn)定生長。2)5月下旬后,氣溫逐漸升高,特別是6—8月,日照時間長,天氣炎熱,高溫天氣超過30 d,此時荔浦芋植株長勢迅猛,生長量大,需補充大量水分。因此,廂溝一定要保持足夠的深水,以廂溝水面距離廂面8~10 cm為宜。如果氣溫連續(xù)3 d超過35 ℃,需要適當加深2~3 cm水層。3)9月下旬后可逐漸減少廂溝水量,收獲前20 d排干水,以利于球莖老熟,便于貯藏。
2.5? 化控蹲苗和割除子芋
1)化控蹲苗調節(jié)生長勢。當荔浦芋長至5~6葉,株高45~50 cm時,每667 m2用壯秋劑5 kg、多效唑150 g淋施[4]。如芋苗繼續(xù)旺長,隔20 d每667 m2再用多效唑150 g淋施一次。
2)割除子芋。當荔浦芋苗長至7~8片葉時開始萌芽并抽生小葉,為了減少養(yǎng)分消耗,利于荔浦芋短縮莖累積養(yǎng)分和膨大,當子芋長至一葉一心時,使用鋒利的小刀,刀口朝外,沿子芋的腰部將子芋割除1/2~2/3,注意不要割傷母芋,需留種的只割2~3次即可。
2.6? 病蟲害防治
荔浦芋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結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確保荔浦芋質量安全與荔浦芋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5]。
2.6.1?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2.6.1.1? ?芋疫病
1)病原及癥狀。該病由鞭毛菌亞門真菌芋疫霉菌侵害引起,6—8月為發(fā)病高峰期,主要為害荔浦芋的葉片、葉柄及球莖。當芋疫病侵染葉片后,葉片上出現(xiàn)零星的黃褐色病斑,后逐漸變成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大斑,并有明顯的同心輪紋,隨即病斑逐漸從葉片中央開始腐敗形成裂孔,裂孔逐漸變大導致整株植株僅殘留葉脈,并呈現(xiàn)出破傘狀。當芋疫病侵染葉柄后,葉柄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黑褐色不規(guī)則病斑,病斑周圍組織褪黃,并連片逐漸擴展至整個葉柄,最終致使葉柄腐爛、倒折。當芋疫病侵染地下球莖后,球莖部分組織變褐色直至腐爛。
2)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芋疫霉菌主要以菌絲體形態(tài)在種芋球莖內或病殘體上越冬。初侵染源主要是帶菌種芋、遺落田間的零星病株,條件適宜時病菌借風雨輾轉傳播為害,無明顯越冬期。該病發(fā)生流行主要取決于降水量,高溫、高濕或時晴時雨易發(fā)生。5月上旬始發(fā),6—8月進入發(fā)病高峰期,9月下旬氣溫下降漸趨緩和。
3)防治方法。選擇荔浦芋組培苗種子;從無病或輕病地選留種芋;實行輪作,最好是水旱輪作2~3年;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起高畦深溝種植,清溝排漬;藥物預防要及時到位,在5月中旬發(fā)病前用藥一次,7月是噴藥預防的關鍵期。藥劑可選用甲霜靈、疫霜靈、安克(烯酰嗎啉)和代森錳鋅兩兩混合交替使用,每隔10 d噴一次。施藥時應掌握好天氣,選擇雨前噴藥,每次每667 m2用藥液量75~100 kg,配藥時需添加農藥展著劑,均勻噴灑到植株全身和根際周圍。注意天氣預報,如果陰雨連綿超過15 d,中途加噴藥一次,陰雨過后補噴一次。
2.6.1.2? ?芋軟腐病
1)病原及癥狀。芋軟腐病俗稱芋瘟,由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引起。該病原菌為革蘭氏陰性細菌,菌體短粗狀,周生鞭毛2~8根,無莢膜,不產(chǎn)生芽孢,主要為害荔浦芋的葉柄基部和地下球莖部分。剛開始時,位于葉柄基部的病斑呈現(xiàn)出水浸狀、暗綠色、無明顯的邊緣,之后葉柄內部組織逐漸腐爛,導致葉片變黃折斷;球莖染病時則會逐漸腐爛。該病為害嚴重時受侵害部位會迅速軟化、腐敗,直至全株枯萎、倒伏,病變部位會滲出鼻涕狀黏液,散發(fā)出硫化氫樣惡臭味。
2)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病菌在種芋內或其他寄主植物(大白菜、普通白菜等)病殘體內越冬,翌年春天利用雨水、灌溉水、帶病菌的肥料、昆蟲等媒介傳播,從植株傷口侵入,在田間輾轉為害。該病的發(fā)生與田間害蟲和人為或自然造成傷口有關,生產(chǎn)上久旱遇雨、蹲苗過度、前期漬水、割除子芋等都會造成傷口。當葉柄基部或地下球莖傷口過多時,遇高溫條件易發(fā)病。
3)防治方法。選用荔浦芋組培苗種子;實行輪作,輪作時間為2~3年;加強田間管理,尤其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并撒放石灰;藥劑防治,可噴灑噻森銅500倍液、氧氯化銅500倍液、鏈霉素2 000倍液、可殺得1 000倍液等,每667 m2使用藥液75~100 kg,于施肥、割子芋前后各噴灑和灌根一次。
2.6.1.3? ?芋枯萎病
1)病原及癥狀。該病的病原菌為茄腐鐮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芋枯萎病又稱干腐病,主要為害植株莖部,引起枯萎或腐爛。輕病株出現(xiàn)生長緩慢,老葉黃化迅速;重病株則表現(xiàn)為生長不良,逐漸變?yōu)辄S綠色,秋季提早干枯或莖葉倒伏。剝開球莖,皮層轉為紅色,橫剖面肉眼可見紅色小斑點,嚴重的大塊變?yōu)榧t褐色,造成干腐或中空。
2)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茄腐鐮孢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被侵害的殘體上存活或越冬,球莖內越冬的病菌在翌年種植荔浦芋時一般會發(fā)病,按帶病率高低依次為母芋、子芋、孫芋。該病不僅在田間侵染蔓延,貯藏期也可以擴散,尤其在氣溫28~30 ℃時最易發(fā)病。生產(chǎn)上管理粗放、土壤過干或過濕發(fā)病較重,種植病芋、連作地、地下害蟲多易誘發(fā)此病。
3)防治方法。選用無病種芋,最好選孫芋或子芋;種子消毒,種芋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浸泡30 min消毒;起高畦栽培,施用腐熟有機肥。
2.6.1.4? ?芋炭疽病
1)病原及癥狀。該病的病原菌為辣椒刺盤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主要為害荔浦芋植株的葉片,下部老葉易發(fā)病,最開始是在植株葉片上產(chǎn)生水漬狀、暗綠色的病斑,后逐漸轉變?yōu)榻咏鼒A形、褐色病斑,四周凸顯濕潤的變色圈。在干燥條件下病斑縮成羊皮紙狀,易破裂,產(chǎn)生黑色小點,即為病菌分生孢子盤。當球莖染病時,主要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圓形病斑,類似漏斗狀且深入球莖根內部,去皮后病變部位呈現(xiàn)出黃褐色,無異味。
2)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病菌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球莖表面或以菌絲體潛伏在球莖內越冬,也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及分生孢子隨病菌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傳播,由傷口或寄主表皮直接侵入進行初侵染和再浸染。氣溫25~30 ℃易發(fā)病,高于35 ℃發(fā)病少或不發(fā)病。
3)防治方法。選用無病種芋;如種芋帶菌,可用58~60 ℃的溫水浸泡種芋10 min,或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浸泡種芋10 min;在發(fā)病前噴灑30%堿式硫酸銅400倍液、半量式波爾多液、50%苯菌靈1 000倍液等。
2.6.2? 主要蟲害及其防治方法
2.6.2.1? ?斜紋夜蛾
1)為害特征。斜紋夜蛾以幼蟲為害為主,幼蟲食性雜且食量大,初孵幼蟲在葉背為害,以葉肉為食,僅留下表皮;大齡幼蟲主要在傍晚或陰天分散出來為害作物,造成葉片殘缺不全甚至全部被吃光,蠶食花蕾造成缺損,易暴發(fā)成災。
2)為害規(guī)律。一年發(fā)生4~5代,以蛹在土下3~5 cm處越冬。成蟲具有趨光性,白天潛伏在葉背或土縫等陰暗處,只在夜間出來活動。每只雌蛾能產(chǎn)卵3~5塊,每塊有卵100~200個,卵多產(chǎn)在葉背的葉脈分叉處,經(jīng)5~6 d就能孵出幼蟲,初孵時聚集葉背。
3)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利用成蟲具有趨光性,用黑光燈進行誘殺。藥劑防治:交替噴施21%滅殺斃乳油6 000~8 000倍液,或50%氰戊菊酯乳油4 000~6 000倍液,或20%氰戊馬拉松2 000~3 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4 000~5 000倍液,每隔7~10 d噴一次,連續(xù)噴施2~3次即可。
2.6.2.2? ?芋單線天蛾
1)為害特征。芋單線天蛾幼蟲3齡后可將葉片啃成缺刻或穿孔,使葉片破碎,嚴重時僅剩葉脈。老熟幼蟲吐絲卷葉化蛹或入土營土室化蛹。
2)為害規(guī)律。該蟲害一年發(fā)生5~6代,成蟲有趨光性、趨化性,飛翔能力強,卵散產(chǎn)于葉背。卵期4~5 d,幼蟲5齡,歷時8~15 d,蛹7~9 d。一般來說,第2代害蟲的影響較大(7—8月);蛹會在9月底至10月中旬于雜草叢中過冬,到第二年5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成蟲飛翔力強,晝伏夜出,對燈光和發(fā)酵物有趨性。
3)防治方法??捎秒娮訙缍隉粽T殺成蟲,或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1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
2.6.2.3? ?地下害蟲
1)為害特征。地下害蟲主要啃食母芋,使母芋表面呈蜂窩狀,影響外觀質量,同時使母芋形成傷口,易被病菌侵入。
2)為害規(guī)律。地下害蟲主要有金龜子(鞘翅目金龜子科)、螻蛄(直翅目螻蛄科)、地老虎(鱗翅目夜蛾科)等。其分布廣、食性雜、危害嚴重且隱蔽性強,經(jīng)?;旌习l(fā)生。地下害蟲常暴發(fā)于6—8月,如果防治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
3)防治方法。成蟲可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幼蟲可結合2次施重肥選用茶麩、敵百蟲等進行防治。
3? 采收與貯藏
荔浦芋一般在霜降前后收獲,采收前10 d停止向溝內灌水,以天氣晴朗或者露水干后采收較好。當芋頭葉黃根枯、球莖充分成熟時進行采收產(chǎn)量較高,經(jīng)濟效益較好。采收方法為先割去芋頭地上部分,待傷口干燥愈合后再進行采收。留存種芋應選擇無病、無機械傷口,且質量在50 g左右的球莖。
采收的芋頭經(jīng)過一天晾曬或風干后方可進行貯藏,把芋頭倒放,底部先鋪一層芋頭,之后用一層細沙覆蓋,可單層或多層碼疊。工人操作時應注意剔除受到機械損傷的芋頭或病芋,避免病害在芋頭間相互傳染。貯藏室設置溫度調節(jié)裝置,溫度控制在10~15 ℃。需注意的是,采后切除多余的子芋,避免在收獲、搬運、貯藏時因碰撞摩擦對荔浦芋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參考文獻:
[1] 江發(fā)茂,歐利.荔浦縣荔浦芋產(chǎn)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6(8):27-28.
[2] 廖紅梅,王安全,唐德方.荔浦芋優(yōu)質高產(chǎn)栽培技術[J].廣西園藝,2003(5):13-14.
[3] 邱傳明,曹征,童伴玲.茂名芋頭高產(chǎn)優(yōu)質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20(13):35-37.
[4] 章恒毅.荔浦芋的引種及其豐產(chǎn)栽培[J].中國蔬菜,2010(15):45-46.
[5] 葉國春,董偉清,何芳練,等.荔浦芋旱地高產(chǎn)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9(10):38-39.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