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志強 向治國
語言作為傳播符號,是影響對外傳播效果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語言符號之間存在的一定差異,常常導致交流不暢,產(chǎn)生傳播意義折扣,甚至曲解。目前學者已運用語言距離(language distance)對此進行相關研究。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九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和加強中國對外傳播能力,那么這些措施實效如何?應如何采取更為科學的策略來進一步提升中國對外傳播?為此本文嘗試運用語言距離來檢閱和審視中國對外傳播的具體實踐,特別是檢閱和審視孔子學院具體實踐,并由此提出相應的對外傳播分層策略。
簡單來說,語言距離就是語言之間的差異程度。①這一概念最先由Crystal在語言習得的研究中所提出,他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差異程度會帶來語言學習困難的差異。②隨后Hart-Gonzalez & Lindemann選取言說英語的美國人進行語言培訓,對他們進行測試評分,在此基礎上列出了國際上43種語言與英語距離的評分,并將這些評分稱之為“語言距離”③。此后,Chiswick & Miller對語言距離的內(nèi)涵做了進一步概括,認為語言距離的含義是通過語言內(nèi)部因素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差異程度。目前外國學者利用語言距離并借助引力模型,研究國際貿(mào)易、跨國經(jīng)營、跨國投資、跨國并購等相關問題。
國內(nèi)學者在語言距離研究上基本遵循兩種思路,一是運用語言距離來測度其對二語甚至多語學習的影響④;二是研究語言距離與經(jīng)濟活動的關系,引用Hutchinson測算出的語言距離數(shù)據(jù),通過引力模型檢驗語言距離對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⑤,或用WALS指數(shù)法測度語言距離,并用于研究對外貿(mào)易⑥。
目前對于語言距離的測量方法,學者做了諸多探索。語言距離被學者區(qū)分為感知語言距離和客觀語言距離,其中感知語言距離的測度主要依靠受試者的主觀感受,而客觀語言距離的測量主要依靠語言本身的差異。對于感知語言距離,通過考試評測進行度量是比較理想的語言距離測度方法,感知距離能較好地呈現(xiàn)語言的動態(tài)性和時代性,且具有較強的彈性,在影響關系上能更好地主觀能動把控;而在客觀語言距離中,主要采用編輯距離來測度語言距離,Kessler第一次將編輯距離(edit distance)作為愛爾蘭方言間語言距離的測量指標,其編輯距離指的是語言中兩個字符串之間由此及彼轉化所需的最少編輯數(shù),也即某個語言變體的一串語音表達通過一定的邏輯轉化對應到另一個語言變體的一串語音表達⑦。另外Lohmann在研究語言與國際貿(mào)易的關系時,引入了語言障礙指數(shù)(language barrier index)測量語言距離。他將語言障礙指數(shù)的區(qū)間設定為(0—1),0意味著兩種語言完全通用,1則代表兩種語言沒有相似性,由此根據(jù)WALS等語料庫測度出語言障礙指數(shù),從而間接測度語言距離。⑧
本文選擇WALS語料庫進行語言距離測算。之所以不采用考試測評的感知語言距離測度方法,是因為目前國家漢辦組織的漢語等級考試成熟度還遠不及雅思(IELTS)和托福(TOEFL),考試成績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有待商榷,而且考試數(shù)據(jù)難以獲??;同時也不采用編輯距離的測度方法,因為編輯距離很難得到全面系統(tǒng)的量化數(shù)據(jù),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一種等級比較,操作性較弱,而且在大樣本情況下難以對語言整體做出全面評估,也缺乏可比性。本文采用的WALS語料庫指的是“世界語言地圖集”,其全稱為“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最初是由Dryer & Martin等55名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搜集整理了各種文獻中對不同語言的具體語言特征的描述和統(tǒng)計資料,從發(fā)音特征、詞匯特征、語法特征等多個維度的具體語言特征出發(fā),對不同語言的這些具體語言特征進行算術平均,進而測算語言距離,繪制語言地圖。⑨
WALS包含11個大類,共計144章(如表1所示),每一章主要反映一個具體的語言維度。這種語言距離的測度繼承了Ellis的語言距離是實際存在的語言差異的觀點。目前WALS數(shù)據(jù)已收錄了全世界40多名學者關于2950種語言的上百種語言特點的研究成果,而且還在持續(xù)更新豐富中。本文將以WALS語料庫中的192個語言特征為具體指標,考慮到其中的39個指標中沒有Mandarin(漢語普通話)樣本,因此,只選取其中的153個指標進行數(shù)據(jù)選取和計算。借助人工識別判斷,在每個指標上,如果樣本語言與漢語普通話的特征相同則記為0,不同則記為1,在標記完所有特征值之后,對每個樣本語言的特征值進行加總,得到語言距離總和。但語料庫中并不是每種語言在每個指標上都有取值,存在一些語言指標數(shù)的差異,為了更大程度消除語言特征指標不同而帶來的誤差,本文將所得到的語言距離加總之和除以該樣本有值特征的個數(shù),得到語言距離指數(shù)。如果某樣本語言與漢語普通話的語言距離為LD,特征值為Ti,則語言距離的具體計算方法為:
表1 WALS語料庫的章節(jié)范疇
表1 WALS語料庫的章節(jié)范疇
范疇(area)章(chapters)Phonology1~19Morphology20~29Nominal Categories30~57Nominal Syntax58~64Verbal Categories65~80Word Order81~97Simple Clauses98~121Complex Sentences122~128Lexicon129~138Sign Languages139~140Other141~144
考慮語言的使用人口、語言的代表性、語言使用國的實力,特別是考慮樣本語言國在發(fā)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口規(guī)模等的差異性,以及解釋變量和因變量數(shù)據(jù)可得性,即語料庫中該語言指標完備程度等,本文從WALS語料庫中選出51個國家的語言作為本文研究的樣本語言。經(jīng)過對WALS語料庫的數(shù)據(jù)整理,特別是通過人工識別和判斷,獲取各樣本語言的特征值,代入語言距離計算公式,得到51個樣本語言與漢語普通話(Mandarin)的語言距離(如表2所示)。
表2 51個國家語言與漢語的語言距離
本文所選擇的51個語言樣本,涵蓋了歐亞大陸以及非洲大陸。南北美洲國家所使用的語言主要為英語、西班牙語以及葡萄牙語,大洋洲國家使用的語言主要為英語,因此,本文的樣本語言其實已覆蓋了世界主流語言。從表2可以看出,51個樣本語言與漢語的語言距離數(shù)值處在0.667—0.323之間,排在第一的修納語語言距離數(shù)值(0.667)是排在最末的越語語言距離數(shù)值(0.323)的兩倍多,這充分表明51個樣本語言與漢語的語言距離存在顯著差異。表面來看,語言距離是由語言符號之間所存在的差距形成的,但實際上是由國際間深刻的社會、政治以及文化因素引發(fā)的。
第一,地理因素。表2數(shù)據(jù)表明,51個樣本語言與漢語的語言距離大部分隨著其國家與中國的地理距離的增加而增加。表2中所列非洲國家,從地理距離來看,與中國相距甚遠。從歷時來看,除史書記載鄭和下西洋期間曾到過非洲東海岸,非洲和我國幾乎沒有交流;從共時來看,盡管當前中國高度重視與非洲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與往來,特別是定期舉辦中非合作論壇以加強彼此間的交流,但在短期內(nèi)仍無法跨越地理距離而給彼此語言溝通、文化交流帶來顯著的正面影響。因此表2中的馬爾加什語、索馬里語、阿拉伯語、斯瓦西里語、阿姆哈拉語、南非祖魯語、修納語與漢語的語言距離相對較大。由此也充分說明,地理距離是語言距離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第二,地貌因素。地貌因素與地理因素不同,地貌因素強調(diào)的則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地形地貌。由表2可見,越南、泰國、韓國、柬埔寨、緬甸為中國陸上鄰國,交通相對便利,無論從歷時來看,還是從共時來看,這些國家與中國交流頻繁,越南甚至在歷史上使用過漢字,因而其語言距離相對較小。而與中國西部相鄰的尼泊爾、印度、阿富汗、孟加拉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盡管從地理因素來看,與中國相距也較近,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特別是有高山和沙漠的阻隔,與中國語言文化交流困難,而且從歷時來看,盡管曾有轟轟烈烈的“絲綢之路”和玄奘赴天竺取經(jīng),但這些交往活動在歷史上未能持續(xù);從共時來看,即使是交通發(fā)達的今天,兩國相互之間的交往仍相對有限,因此與越南語、泰語和韓語相比,其語言距離明顯偏大。另外在中國東部和南部的海上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與中國隔海相望,無論從歷時還是從共時來看,這些國家與中國文化交流的頻率與規(guī)模都比西部鄰國大,但卻比越南、泰國和韓國等國家小,因此,其語言距離在兩類國家之間。
第三,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語言距離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表2中同為歐洲的國家,文化基本相同,特別是與中國地理距離沒有明顯差異,但其語言距離卻呈現(xiàn)出明顯差別:一是匈牙利、俄羅斯、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烏克蘭在20世紀與中國同屬社會主義國家,相互交流明顯多于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其語言距離與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普遍較小;二是芬蘭、西班牙、瑞典、土耳其、冰島、希臘、荷蘭、德國、法國、愛爾蘭等國的政治制度與中國嚴重對立,因而語言距離與前者相比絕大多數(shù)偏大;三是阿爾巴尼亞和捷克盡管都曾同為社會主義國家,但長期與中國關系惡化,因而語言距離比大部分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都大;四是挪威和丹麥盡管為資本主義陣營國家,但在中國建國初期就相互建立了外交關系,并能長期保持一定交流,因而語言距離相對較小;五是愛沙尼亞、阿塞拜疆、立陶宛、亞美尼亞、拉脫維亞、格魯吉亞等國家為新建立國家,無論是從歷時來看,還是從共時來看,與中國缺乏交流,因而語言距離偏大。另外特殊地緣政治也是語言距離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巴基斯坦盡管地理位置與印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相近,但由于長期以來為中國友好國,因而語言距離遠小于印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
第四,歷史因素。歷史因素也是語言距離的影響因素。由表2可見,英國和葡萄牙的語言距離相對較小。實際上無論是英國還是葡萄牙,都與中國相距遙遠,且政治制度嚴重對立,其語言距離相對較小的原因主要是英國和葡萄牙在歷史上分別長期侵占中國香港和澳門,這客觀上促進了這兩國與中國交流,從而縮小了這兩國的語言距離。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讓國際社會準確、全面了解中國所發(fā)生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提升對外傳播能力。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要加強對外傳播力度,創(chuàng)新對外傳播方式,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和提高中國對外傳播的手段和措施,譬如建立對外傳播體系,建構具一定影響力的外文媒體,在全球主要發(fā)達國家舉辦初具規(guī)模的孔子學院,并且逐年舉行日益增多的國際會議,等等。那么這些措施和手段效果如何?本文基于語言距離來探討和分析孔子學院的舉辦和傳播效果,以此檢視中國對外傳播的具體實踐。
孔子學院即孔子學堂(Confucius Institute),是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非盈利的社會公益機構,一般設立于國外大學和研究院等教育機構中??鬃訉W院為世界各地漢語學習者提供規(guī)范、權威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是最正規(guī)的漢語學習渠道。孔子學院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個國家(地區(qū))共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在525所孔子學院中,亞洲33國(地區(qū))118所,非洲39國54所,歐洲41國173所,美洲21國161所,大洋洲4國19所。在1113個孔子課堂中,亞洲21國101個,非洲15國30個,歐洲30國307個,美洲9國574個,大洋洲4國101個。
表3為51個測度語言距離的國家舉辦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的數(shù)量。從表3可以看出,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主要設立在發(fā)達國家,特別是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另外也設立在部分周邊國家以及部分非洲國家,既包括與漢語語言距離小的國家,如韓國、日本、泰國、巴基斯坦等,也包括與漢語語言距離大的國家,如法國、德國、西班牙等。相對來說,在與漢語語言距離相對較小的國家舉辦孔子學院效果比較明顯,在國家發(fā)布的2017年來華留學生生源國排名中,韓國、泰國、巴基斯坦位居前三,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影響下,這三個國家的民眾前來中國留學的意愿相對較強。但在與漢語語言距離相對較大的國家舉辦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效果并不明顯。盡管美國開辦的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最多,但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在2014年關閉了各自學校的孔子學院。實際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設立與舉辦,未能有效改變西方國家對中國固有的態(tài)度和偏見,未能取得預期傳播效果。
表3 51個國家中開辦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數(shù)
表3 51個國家中開辦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數(shù)
國家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國家孔子學院孔子課堂英國29148馬達加斯加21韓國2313孟加拉國21德國194坦桑尼亞21俄羅斯175阿塞拜疆20法國173以色列20泰國1520烏茲別克斯坦20日本148尼泊爾16意大利1239拉脫維亞14西班牙89柬埔寨13印度尼西亞62瑞典12南非55立陶宛11波蘭52希臘11烏克蘭51格魯吉亞11羅馬尼亞410芬蘭11菲律賓43挪威11巴基斯坦42冰島10土耳其42亞美尼亞10匈牙利42阿富汗10葡萄牙41愛沙尼亞10丹麥38津巴布韋10荷蘭213捷克10愛爾蘭212阿爾巴尼亞10保加利亞28越南10埃塞俄比亞25緬甸03埃及23索馬里00印度22總計242356
數(shù)據(jù)來源: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官網(wǎng)(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比較表3與表2,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并沒有相互對應,更沒有內(nèi)在關聯(lián)。由表2、表3可見,語言距離最小的國家為越南、泰國、韓國、巴基斯坦、烏克蘭等,而舉辦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最多的國家則為英國、韓國、德國、俄羅斯、法國等。其中法語與漢語之間的語言距離相對較大(0.620),排列第6,但在法國舉辦的孔子學院相對較多(17所),排列第5;而越南語與漢語之間的語言距離最小(0.323),排列最后,但在越南舉辦孔子學院相對較少(1所),并列第32。語言距離小意味著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小,兩者之間傳播效果較好,因而兩國之間更應開展彼此的交流與合作,中國更應在此國舉辦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基于表2與表3的數(shù)據(jù)可以判斷,當初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的設立,并不是以舉辦與傳播效果為考量要素,更不是以語言距離為設立依據(jù)。
傳播效果是對外傳播具體實踐中必然考量的重要因素。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的舉辦,依據(jù)的主要是目標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以及人口數(shù)量與歷史背景等,考慮的更多是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設立與舉辦的必要性,較少考慮甚至沒有考慮其設立與舉辦的可行性。因此,作為影響對外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語言距離,也就未能成為其實踐的重要參考依據(jù)。事實上,不僅孔子學院舉辦這一重要對外傳播實踐如此,其他對外傳播實踐包括建立對外傳播體系特別是建構外文媒體等也同樣如此,由此也就不難闡釋中國近幾年對外傳播實施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
如何改進現(xiàn)有中國對外傳播措施和手段,特別是如何改進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國際布局?本文認為應運用語言距離來實施中國對外分層傳播,特別是運用語言距離來完善孔子學院的國際布局。正如前述,語言距離反映了目標國的民眾對漢語理解的難易程度,其產(chǎn)生和形成不僅有語言符號自身因素的直接影響,而且也有兩國間的地理因素、地貌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歷史因素的間接影響。實際上語言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是兩國間親疏關系的綜合反映。因此,對外傳播實施中,特別是在孔子學院的舉辦方面,應按照語言距離的大小將世界各國分成若干層次,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有層次、有秩序的傳播,即實施對外分層傳播。具體來說,完善孔子學院國際布局并提高其舉辦效果的措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依據(jù)語言距離及其形成原因,改進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運行機制,并進行分層管理。孔子學院以及孔子課堂的管理總部是教育部直屬事業(yè)單位,屬于政府部門,因而容易使得西方國家質(zhì)疑孔子學院以及孔子課堂開辦的目的為輸出中國模式,實際上這也是美國大學關閉其孔子學院的理由與借口。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國家間的傳播主要由非官方機構來運行,政府僅僅只是提供資金,譬如英國文化協(xié)會、法語聯(lián)盟、歌德學院等等。因此,孔子學院的舉辦可借鑒這一模式,依據(jù)語言距離層次,將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交由非政府組織來運行:
第一,將西歐、北歐和南歐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交由中國歐盟領導人會議架構下的非政府組織運行管理。第二,將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交由中國—中東歐“16+1”峰會架構下的非政府組織運行管理。第三,將周邊國家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交由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架構下的非政府組織運行管理。第四,將非洲國家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交由中非合作論壇架構下的非政府組織運行管理。第五,將其他國家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交由“一帶一路”戰(zhàn)略架構下的非政府組織運行管理。這樣不僅可以回擊西方的質(zhì)疑,而且更有利于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運行管理,特別是能實施分層的區(qū)域管理,從而提高運行效率,提升傳播效果。
二是依據(jù)語言距離及其形成原因,改進和完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授課內(nèi)容,特別是對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分層管理。當前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絕大多數(shù)是使用不同語言注釋的同一套教材。但事實上不同國家的民眾對漢語理解是不同的,對中國信息關注度也是不同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的設置應有針對性和目標性,特別是應依據(jù)語言距離進行內(nèi)容的分層設置和傳授?;蛟S2018年2月中國外文局首次發(fā)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diào)研報告》(2018)可為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提供思路和依據(jù)。這份報告,列出了英語圈國家民眾對中國話語認知排在前100名的中國詞語,尤其列出了排名前十的詞語和分類列出了最受歡迎的詞語,其中排在前十的詞語分別為少林、陰陽、元、故宮、你好、武術、氣、氣功、人民幣、麻將;而在政治類的詞語榜單中排在前四的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中國夢、命運共同體;在經(jīng)濟類詞語榜單中排在前四的為人民幣、央行、支付寶、網(wǎng)購;在中國景觀類詞語榜單中排在前四的為長城、故宮、兵馬俑、熊貓。另外它還分別排列了中國制造、中國功夫、中國美食、中國哲學、中國節(jié)日等類別詞語榜單前四的詞。據(jù)此可將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作如下分層設置:
第一,對于與漢語語言距離小的中國周邊國家,由于彼此間語言距離小,相互認知度高,因此榜單中出現(xiàn)的詞語所涉及的內(nèi)容都應設置為其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第二,對于語言距離較大且政治制度存在一定對立的歐洲國家以及其他發(fā)達國家,則應選擇其中相對遠離政治又比較中性的類別,譬如將中國哲學、中國功夫、中國美食、中國節(jié)日等榜單中出現(xiàn)的詞語涉及的內(nèi)容作為其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而體現(xiàn)中國進步的經(jīng)濟、制造類別的內(nèi)容則有可能受到他們排斥,不宜至少暫緩作為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第三,對于語言距離大的非洲國家以及語言距離相對較小的拉美國家,由于他們期待借鑒中國成功經(jīng)驗,對中國發(fā)展抱有極大興趣與熱情,因此應將體現(xiàn)中國發(fā)展成就的類別諸如中國經(jīng)濟、中國制造等榜單中出現(xiàn)的詞語所涉及的內(nèi)容作為其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輔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類別譬如中國哲學、中國功夫等榜單中出現(xiàn)的詞語涉及的內(nèi)容,以幫助其更好更快地全面認識和了解中國。
注釋:
① Chiswick B.R.,Miller P.W.LinguisticDistance:AQuantitativeMeasureoftheDistanceBetweenEnglishandOtherLanguages.Journal of Multilingual &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vol.26,no.46,2004.pp.1-11.
② Crystal D.TheCambridgeEncyclopediaof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9.
③ Hart-Gonzalez L.& Lindemann S.ExpectedAchievementinSpeakingProficiency,SchoolofLanguageStudies,ForeignServicesInstitute.Department of State,1993.pp.75-79.
④ 倪傳斌、張之胤:《三語對二語詞匯識別的影響》,《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第6期,第31頁;曹艷春、徐世昌:《三語習得研究與少數(shù)民族雙語者外語學習》,《外語研究》,2014年第5期,第62頁;孫鑫、李偉:《不同三語學習者的語義通達機制對比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年第3期,第52頁。
⑤ 蘇劍、葛加國:《基于引力模型的語言距離對貿(mào)易流量影響的實證分析——來自中美兩國的數(shù)據(jù)》,《經(jīng)濟與管理評論》,2013年第4期,第62頁。
⑥ 徐珺、自正權:《語言對中國對外貿(mào)易影響之實證研究:基于17國數(shù)據(jù)的考察》,《外語電化教學》,2016年第4期,第75頁。
⑦ Kessler B.ComputationalDialectologyinIrishGaelic,Proceedingsofthe7thConferenceofEuropeanChapteroftheAssociationforComputationalLinguistics.Dublin:reprinted by Morgan Kaufmann.1995.p.62.
⑧ Lohmann A.HelpvsHelpto:AMultifactorial,Mixed-effectsAccountofInfinitiveMarkerOmission.English Language & Linguistics,vol.15,no.3,2011.pp.499-521.
⑨ Haspelmath Martain & Dryer M.S.& Gil D.,et al.TheWorldAtlasofLanguageStructuresOnline.Language Typology & Universals,vol.61,no.3,2013.pp.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