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毓媛
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一個協(xié)同發(fā)展的整體。其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在古詩詞教學中,由于古詩所描寫的背景離學生生活時代較遠,古代語言的意思經(jīng)過千百年來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加上古詩詞句子凝練,對于學生來說,是個理解難點。但是,如果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了解背景,聯(lián)系生活、感知語言,發(fā)揮想象、加深理解,認識詩人、體悟感情,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將在古詩詞學習中得到較大的發(fā)展和提升。筆者現(xiàn)以五年級上冊的《長相思》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長相思》是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的代表作。詞作的最后一句寫到“故園無此聲”便戛然而止,卻意蘊深長。納蘭性德并未說明“聲”的內(nèi)容,也正因為此處的留白,我們教學時恰好進行挖掘和處理,引導學生體悟“無此聲”簡短三個字背后的深意,通過四悟“無聲”,讀透“鄉(xiāng)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學習古詩詞,因為詩詞所描述的年代離學生生活比較遠,所以學生需要對詩的背景有所了解,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有對詩詞背景介紹的環(huán)節(jié)。
《長相思》一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納蘭性德隨皇帝遠去遼東巡視,路途遙遠,天氣惡劣,在這路途之中,流露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這種思鄉(xiāng)情和普通思鄉(xiāng)情自然有所不同,因為有了戰(zhàn)爭巡視的背景而更濃烈。
片段一:
師:這首詞是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出關東巡,祭告祖陵,納蘭性德隨從一起巡視,出山海關的所見所聞。詞最后一句說“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同學們,詞人說“無此聲”,那么“此聲”指的是什么聲音呢,居然能讓詞人的思鄉(xiāng)夢都做不成?
生:邊塞兵將的操練聲、巡邏聲等。
師:你是如何知道這里會有邊塞兵將的操練聲?
生:因為我查詢過資料,山海關在邊塞線上,關外就是外族了。因此,在這里長期駐守的士兵,肯定是要每天訓練,夜晚巡邏的。
師:是的,戰(zhàn)事不等人,平時不做好防備,隨時會被突襲兵敗。
生:帳篷外面的風雪聲。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詞里說“風一更,雪一更”,肯定風雪很大。
師:你懂得從詞中找答案,很有說服力。
生:我覺得也可能有狼嚎,因為大漠邊關,肯定有野獸出沒。
師:是的,邊疆塞外,敵人神出鬼沒,野獸夜半怒吼,邊關的生活注定不能寧靜呀。
......
通過資料搜集,學生了解了這首思鄉(xiāng)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在作者出征巡視背景下,所達地點是邊關塞外,這和普通詩人前往京師趕考思鄉(xiāng),或是官途不順被貶思鄉(xiāng)等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首先讓學生思考“故園無此聲”,塞外有何聲。
這第一層次的留白點在于“此聲”,詞人沒有具體解說他聽到了什么聲音。但是憑著詞里的描寫,以及學生搜集資料后,對邊塞、戰(zhàn)爭等的認知,他們是可以想象出塞外的夜晚會有些什么聲音的,而這也是情感鋪墊的第一層。第一次的悟情,初步悟到作者對塞外生活的無奈,以及對身在邊疆那種遠離親人的孤寂之情。這種情感在跋山涉水之后,在塞外風雪的烘托下顯得尤為強烈。任何人都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特別向往故鄉(xiāng)那種“歲月靜好”。因此詞人為何思鄉(xiāng)的感情基調(diào)在第一步完成鋪墊。學生則在教師講解背景和自我搜集背景資料的過程中,聯(lián)系塞外這一特定場地,風雪交加這一特殊氣候的情況下,合理想象,初步體會感情。
詩詞都是詩人對于生活感受的真實反映,表達了作者的真摯感情。因此,在理解古詩詞時,要努力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或是順勢了解,或是逆向思考。
在這首詞中,“邊塞”是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一個概念,但是“故園”卻是每個學生的生活現(xiàn)實,因此,聯(lián)系自己生活,加深對“故園”一詞的理解,是情感鋪墊的第二層次。
片段二:
師:邊關的種種聲音,攪得人睡不著,也夢不成,那么“故園”又是指哪里呢?
生:家鄉(xiāng)、故鄉(xiāng)。
師:“故園無此聲”,故園有什么聲呢?聯(lián)系你的生活實際說一說。
生:我覺得有母親的呼喚,她做好了飯一定會叫納蘭性德。
師:是啊,廚房里的鍋碗瓢盆,母親的聲聲呼喚,聽起來那么溫情。
生:可能還有他的妻子和他拌嘴的聲音。
師:拌嘴,看來有矛盾了,這聲音他會回憶嗎?
生:我覺得會。哪怕他的妻子和他拌嘴了,但是他們肯定又會馬上和好,總是一起快樂的日子多。
師:說得有理。遠離家人在邊關,哪怕是拌嘴聲,此時也是那么令人懷念。
生:可能還有他的孩子在園子里的嬉笑聲。
師:是啊,兒女承歡膝下,人生挺幸福。
生:也有可能他家院子里的畫眉在歌唱,夜晚可能還有蛐蛐聲。
師:好美的一幅畫面,“故園”一詞,就讓人覺得是一片寧靜祥和。
......
邊塞苦寒,令人心念故鄉(xiāng),那么故鄉(xiāng)有什么值得詞人思念的地方呢?此時,結合“故園”一詞,學生聯(lián)系生活,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推斷家中會有哪些聲音。因此第二次悟“無聲”,則是讓學生思考“故園無此聲”,那么故園有何聲。
第二層次的留白點在于“故園”,詞人說了“故園無此聲”,那么他的心中一定是想起了故園的聲音。因此這時把重點落在故園,故園里會有什么聲音值得詞人思念呢?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看,這也不難猜測,無外乎家庭老小其樂融融的溫馨之聲。只是這時有個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說的是夫妻間的拌嘴聲,初聽答案覺得不符合詞人的想象,可是當學生們做了深度解讀后,覺得的確如此,在遠離親人的邊疆塞外,哪怕是曾經(jīng)的吵鬧,也會是無比懷念,這就更凸顯了詞人的思鄉(xiāng)情濃。課后可以想到,這個學生的生活實際可能就是這樣的體驗,自己的父母會拌嘴,會和好,這就是生活。這個小插曲是課堂上的意外,卻也是一個生成的亮點。同時,這不就是學生思維發(fā)展最好的體現(xiàn)嗎?學生能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并辯證地思考,形成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思維。
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邊塞戰(zhàn)爭等背景后,想象邊塞會有什么聲音,而后通過聯(lián)系生活,想象故園會有什么聲音。這樣一對比,讓學生有了強烈的情感積淀。
此時,只需再添一把火,通過兩相對比,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把自己作為詞人,想象詞人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思鄉(xiāng)情的理解將更進一步。
片段三:
師:我們說了那么多故園可能會聽到的聲音,可是,遠在邊關的詞人聽得見嗎?他只能聽到邊關將士操練的聲音、風雪的聲音、野獸咆哮的聲音。此時,如果你是詞人,你會想什么?
生:我會更加思念故鄉(xiāng)和親人。
生:我會想早日結束這種隨軍巡視的日子,快點回到自己的家。
生:我肯定想回去抱抱自己的孩子,看看自己的妻子。
......
師:是啊,可是這些能做到嗎?他不但在現(xiàn)實里做不到,甚至連在夢里也做不到。這就是“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哀痛啊。詞人的思鄉(xiāng)情也就達到了頂峰,把滿腔的思念通過詞句吶喊出來。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詞,體會這種強烈的思鄉(xiāng)情。
在前兩個片段中,學生對于“無聲”一詞的理解有了辯證的思考,聽到了“邊塞聲”,回憶了“故園聲”。那么現(xiàn)實中的詞人聽到的只有“邊塞聲”,第三層次的叩問:既然“故園無此聲”,那么,夢里可有聲?
第三層次的留白點就要聯(lián)系上句了?,F(xiàn)實生活中聽不到故園的美妙聲音,只能聽到風雪狼嚎的聲音,那么夢里可曾聽到故園的聲音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為“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連夢都做不成,又怎么可能聽到來自故園的聲音呢?這時,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如果你作為詞人,會想些什么。由于有前兩個片段的鋪墊,學生自然而然能想象到詞人的內(nèi)心一定渴望回家,和親人團聚,和孩子歡鬧。解讀到此,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詞人無奈和孤寂之情的理解。這種思鄉(xiāng)情是那么的熾烈,卻又無法排解,連夢也做不成,這種思鄉(xiāng)的濃度就要到達頂峰了。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加上對生活實際的理解,充分發(fā)揮想象,此時的大腦思維就會飛速轉(zhuǎn)動,真正為納蘭性德所憂所傷。
其實課堂進行到此,學生一直都是對詞本身進行研讀,對于詞人還不甚了解。而要真正把握一首詩詞的深刻內(nèi)涵,詞人的人生經(jīng)歷,生平大事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不然對于詩詞的理解總是尚缺一角。
納蘭性德是清朝第一詞人,他的詞作水平高,讓人覺得他應該是一名文臣??墒撬瑫r也是康熙帝的一等侍衛(wèi),所以才會隨帝出巡。但實際上納蘭性德天性浪漫,對于戰(zhàn)爭天生排斥。理解到了這一點后,學生對于詞中那份對“故園”的渴望就能更進一步。
片段四:
師:同學們,納蘭性德,字容若,他是清朝第一詞人。是大權臣納蘭明珠的兒子,從小衣食無憂,飽讀詩書,文武兼修,但是他生性浪漫,不追求名利。此時,你又是如何理解“故園無此聲”的呢?
生:我明白了,他其實不想隨帝出巡吧,他可能只想在家里陪伴親人。
生:我覺得他應該更想做一個自由的詞人,就像李白一樣,而不是天天跟著皇帝。
生:我覺得他的個性不適合做武將,更適合在田園之中作詩寫詞。
……
師:但是身為康熙帝的一等侍衛(wèi),隨軍隨帝出巡邊境之地,有任務在身。在這種情況下,對外地的不適應,在身兼重任的壓力下,在帳外那種風雪怒號之聲的叨擾下,他不僅回不了家,連一個思鄉(xiāng)的夢也做不成。三十歲的納蘭性德與世長眠,或許這并不是壞事,他可以真正追求自由了。
在擴充了詩人的人生背景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其實納蘭性德作為清朝最著名的詞人之一,其內(nèi)心似乎并不享受這種隨侍皇帝的生活。因此此時全詞的理解真正落為“故園無此聲”,唯有思鄉(xiāng)聲。
最后一層次的留白點就是,結合詩人的生平、個性,學生的思維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奔向詞的表達主題了:詞人什么都聽不到,只能聽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家的渴望,對故鄉(xiāng)的思戀。他心心念念的或許就只有兩個字“回家”,因此頗有才情的納蘭性德,才會把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化作一首千古絕詞,用一句“無此聲”來高度概括。此時,學生對于納蘭性德高超的詞作水平也是由衷贊嘆。解讀層次到此結束,但是思鄉(xiāng)的情緒學生可能會覺得更意味深長。
這首詞極其凝練,短短36 字把塞外景象和思鄉(xiāng)之情交雜在一起,而要體會詞人在隨軍隨帝巡視背景下的思鄉(xiāng)之情是需要一定鋪墊的,因為這種感情一定更深。課堂緊緊圍繞“無此聲”三個字展開,通過背景理解、聯(lián)系生活、發(fā)揮想象、認識作者等反復拆解,加深理解,理解詞意,體悟詞情。
把短短的詞句讀長,讀出里面看不見的畫面;再把長長的畫面讀短,落到詞人的感情中——那便是兩個字“思鄉(xiāng)”。而在這一來一回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字詞表面深入字詞肌理。四次探究,學生運用聯(lián)想、想象、推測等方法,使得自己一步步走入了詞人的心里,也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