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琳,安仕勇,張培亮,蔡世遠,劉黔明
貴州省鳳岡縣人民醫(yī)院病理科,貴州遵義 564200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為乳腺癌常見類型,手術+放化療治療為該病主要治療方式,需加強對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預后精準評估,以保證治療方案的準確性[1-2]。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不斷發(fā)展,在對該病診斷及預后評估中,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Ki-67 應用頻率逐漸提升[3]。目前大量研究表示, 上述分子標志物表達情況與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密切相關,但哪種指標能更好地預測患者治療后復發(fā)、轉移情況研究仍存在爭議[4-5]。為此, 該研究回顧性分析鳳岡縣人民醫(yī)院2015 年1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臨床資料,并收集其病理組織標本,分析其分子標志物表達與病理診斷之間關系。 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鳳岡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 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臨床資料, 年齡36~68 歲, 平均(55.02±3.16)歲。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診斷標準[6],且經病理組織診斷確診;②年齡≥18 歲;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隨訪資料不完整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應用EnvisionTMSystems 分析系統(tǒng)分析乳腺癌標本, 采用 SP 二步法測定標本中 ER、PR、HER-2、Ki-67 的表達情況。主要步驟:切片脫蠟至水后0.3%H2O2甲醇處理切片后水洗; 抗原修復后PBS 沖洗,加入抗體孵育過夜;清洗后加入酶標抗兔/鼠,復合物孵育; 清洗后 DAB-H2O2孵育 5~10 min; 清洗后Harris 蘇木素染核 5~10 min;水洗,分化,藍化,脫水,透明并封固。觀察內容包括病理學分類及組織學分級等情況。
(1)免疫組化法判定染色陽性信號:①ER、PR:細胞核中間黃色著色物為陽性;②HER-2:依據(jù)胞膜著色強度評分為 0、(+)、(++)、(+++),≥30%浸潤癌連續(xù)出現(xiàn)完整強胞膜著色(+++)時為陽性;③Ki-67:取任意 5 個高倍視野(400 倍),陽性細胞率≤14%為陰性(-),>14%為陽性(+)。
(2) 臨床評估指標, 包括腫瘤病組織學分類、TNM 分期、大小、是否存在腋窩淋巴結轉移及大??;其中組織學分類依據(jù)WHO 乳腺癌的組織學分類(2003)[7]中細胞分化、核分裂、腺管形成等評分標準,將其分為Ⅰ級、Ⅱ級、Ⅲ級;TNM 分期依據(jù)2002 年第六版AJCC 分期標準[8]將其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
(3)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切除治療,并保持隨訪(信訪、電話隨訪、門診復查),統(tǒng)計患者復發(fā)、轉移情況;該研究中,出現(xiàn)原位復發(fā)、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其中任意一項均定義為復發(fā); 分析不同分子標志物表達與患者復發(fā)之間關系; 該次研究中隨訪截止日期為2018 年2 月, 最長隨訪時間為 84 個月, 平均61 個月。
采用SPSS 1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0 例患者中,ER 陽性檢出率為 56.67%(34/60);不同年齡、組織學分級、TNM 分級、腫瘤大小、是否存在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 是否復發(fā)、ER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ER 表達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病理參數(shù)之間關系[n(%)]
60 例患者中,PR 陽性率為 51.67%(31/60);不同年齡、組織學分級、TNM 分級、腫瘤大小、是否存在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是否復發(fā),PR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PR 表達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病理參數(shù)之間關系[n(%)]
60 例患者中,HER-2 陽性檢出率為40.00%(24/60); 組織學Ⅲ級HER-2 陽性占比較Ⅰ~Ⅱ級高,存在腋窩淋巴結轉移HER-2 陽性占比較無腋窩淋巴結轉移高, 復發(fā)患者HER-2 陽性較無復發(fā)轉移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HER-2 表達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病理參數(shù)之間關系[n(%)]
60 例患者中,Ki-67 陽性檢出率為55.00%(33/60);TNM 分期中Ⅲ~Ⅳ級 Ki-67 分級占比較Ⅰ~Ⅱ級高,復發(fā)轉移患者Ki-67 陽性較無復發(fā)轉移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Ki-67 表達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病理參數(shù)之間關系[n(%)]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fā)展,在臨床疾病診斷中,逐漸傾向于應用分子生物學聯(lián)合影像學等技術共同進行疾病診斷,以準確評估患者病灶狀態(tài)及預后情況[9-10]。目前在乳腺癌診斷中,ER、PR、HER-2、Ki-6 均為常見的診斷評估指標, 但哪種指標可更好評估預后仍存在爭議[11-12]。
該研究中, 對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選擇ER、PR、HER-2、Ki-6,分析其與病理組織診斷結果之間關系, 結果顯示,ER、PR 與病理診斷結果之間無顯著關系, 但組織學Ⅲ級HER-2 陽性占比較Ⅰ~Ⅱ級高,存在腋窩淋巴結轉移HER-2 陽性占比較無腋窩淋巴結轉移高(72.22% vs 26.19%),復發(fā)患者HER-2 陽性較無復發(fā)轉移高,考慮原因為,HER-2 屬原癌基因,正常情況下處于非激活狀態(tài),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后出現(xiàn)腫瘤轉化活性[13-14];且其水平升高會出現(xiàn)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增加情況,其過度表達提示腫瘤惡性程度高,提示HER-2 水平升高,乳腺浸潤性導管癌存在腫瘤細胞增殖速度增加、 可能伴有淋巴結轉移情況[15-16]。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TNM 分期中Ⅲ~Ⅳ級Ki-67 分級占比較Ⅰ~Ⅱ級高(76.00% vs 40.00%), 復發(fā)轉移患者Ki-67 陽性較無復發(fā)轉移高,考慮原因為,細胞核相關抗原Ki-67 為在增殖細胞中表達的抗原,其在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均表現(xiàn)出異常增高情況[17-18];該分子標志物主要表達在細胞 G1 期、S 期、G2 期、M 期,脫離細胞周期后迅速降解, 因此在對腫瘤細胞增殖活性檢測中表現(xiàn)出良好性能,提示Ki-67 水平升高,可能存在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細胞增殖、浸潤程度增加情況[19-20];且若隨訪中存在HER-2、Ki-6 水平升高情況, 提示患者存在復發(fā)風險[21]。 陳余英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HER-2 陽性檢出率顯著提升 (54.76% vs 21.88%);TNM 分期Ⅲ~Ⅳ期患者,Ki-67 陽性檢出率顯著提升(81.48% vs 57.45%),與該次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HER-2、Ki-67 對腫瘤組織學分期、TNM 分期、是否存在腋窩淋巴結轉移及復發(fā)情況存在明顯影響,可作為該病術前評估、預后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