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學旅行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學旅融合不足、“重游輕學”、為體驗而體驗,缺乏對教育本質規(guī)律的重視和設計等問題突出。以永春非遺研學旅行為典型案作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學習者知識、認知、情感、行為對旅游體驗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學習者知識、認知、情感、行為和旅游體驗對研學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旅游體驗在學習者和研學效果之間起中介作用。其結論驗證了文旅融合在非遺研學旅行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進一步明晰了研學旅行的教育屬性。從實踐意義上講,應當基于學習規(guī)律打造研學旅行體驗,重視研學旅行體驗中的情感因素。
關鍵詞:研學旅行;旅游體驗;非遺保護;文旅融合;永春縣
中圖分類號:G639.2;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10-0133-05
引言
研學旅行在當前中國政策和產(chǎn)業(yè)的雙重推動下發(fā)展迅猛。從旅游角度而言,它是一種以求知、教育為目的的專項旅游活動;從教育角度而言,它是一種研究性、探索性、體驗式的校外學習活動。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研學旅行的主要對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非遺)為對象的研學旅行,是非遺活態(tài)化傳承與生產(chǎn)性保護的一種重要模式,在增強學生本土文化自信、地方認同感和家國情懷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
在研學旅行如火如荼展開的同時,現(xiàn)有文獻也不斷揭示著其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學旅融合不足[2]、如何充分展示文化遺產(chǎn)以使游客的體驗深度達到更高的層次[3]、如何強化研學旅行的教育效果等。筆者在泉州市永春縣進行非遺研學旅行調研時,也深刻地感受到旅行社組織的研學旅行普遍存在“重游輕學”的問題,這樣難以實現(xiàn)研學旅行的育人價值,也難以實現(xiàn)非遺保護的目的。本研究基于實地調研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驗證“游”與“學”融合的可能性和路徑,以及以非遺為對象的研學旅行效果的影響因素。
一、相關研究與模型假設
(一)研學旅行與旅游體驗
關于體驗及旅游體驗的研究指出,旅游者的認知、情感、行為與旅游體驗有密切關聯(lián)。美國學者派恩(B. JOSEPH PINE)和吉爾摩(JAMES H. GIL-MORE)在《體驗營銷》一書中認為“體驗事實上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所產(chǎn)生的美好感覺。”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伯德·施密特(BERND H. SCHMITT)的戰(zhàn)略體驗模塊提出,可以經(jīng)由體驗媒介創(chuàng)造感官、情感、思考、行動和關聯(lián)五類體驗。體驗不僅僅是關于對象的認知,不僅僅是關于對象的理解,也包含關于對象的感受,也包含關于對象的意向[4]。
國內關于旅游體驗20多年的研究,“認知+情感”的體驗結構范式被很多學者認可。而近年的研究更為關注旅游體驗的情感性質,從符號互動論角度來看,旅游被賦予強烈的情感意義;情感性是旅游體驗的本質,是構成旅游體驗的元要素;體驗的層次性勾勒出不同游客由于活動參與和情感參與的差異所表現(xiàn)出的體驗深度差別。關于遺產(chǎn)旅游的研究也指出,遺產(chǎn)旅游是一種情感體驗,認知與情感表現(xiàn)是最適合文化遺產(chǎn)旅游的旅游體驗詮釋。
(二)研學旅行與非遺保護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指出,“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對遺產(chǎn)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鑒于非遺“活態(tài)性”的本質特征,生產(chǎn)性保護、活態(tài)化傳承成為當前非遺保護的主流思想。非遺旅游是一種有效的活態(tài)傳承[5],旅游化生存已成為非遺生產(chǎn)性保護的一種重要模式[6]。研學旅行是非遺旅游的主要形式。
“社會參與”是我國非遺保護的重要原則,研學旅行在提高年輕群體對非遺保護的意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覺與非遺保護密切相關[7],中國的文化自覺需要公眾形成一種公共認識[8],旅游及研學活動是擴大非遺影響力、提高公眾認知的有效途徑。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非遺的保護利用、活態(tài)傳承與個人感知之間存在聯(lián)系[9]。通過研學旅行促進非遺傳承保護,這與參與者的行為和體驗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在研學旅行中,參與者了解非遺所蘊含的民族價值取向和追求,有利于社會公眾認同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非遺傳承者與體驗者在交流互動中實現(xiàn)文化傳承,個人感覺和體驗成為重要因素;體驗價值高低決定非遺活態(tài)傳承項目吸引力大小[10]。
研學旅行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因此本研究將研學旅行者視為“學習者”,在“認知—情感—行為意向”的范式下對其進行考察?;谏鲜鲅芯浚⒏鶕?jù)非遺研學旅行的特點,即希望達成非遺保護的研學效果,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設:
H1:學習者知識對旅游體驗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2:學習者認知對旅游體驗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3:學習者情感對旅游體驗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4:學習者行為對旅游體驗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5:學習者知識對研學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6:學習者認知對研學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7:學習者情感對研學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8:學習者行為對研學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9:旅游體驗對研學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10a:旅游體驗在學習者知識與研學效果之間起中介作用
H10b:旅游體驗在學習者認知與研學效果之間起中介作用
H10c:旅游體驗在學習者情感與研學效果之間起中介作用
H10d:旅游體驗在學習者行為與研學效果之間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量表設計與變量測量
量表包括四個部分:第一至第三部分是學習者分析、旅游體驗、研學效果評估的測量題項,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第四個部分是受訪者的基本信息。
從學習者角度而言,研學旅行應該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育人價值,研學課程應當實現(xiàn)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11]。學習者模型用于描述學習者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特征,是學習分析與數(shù)據(jù)挖掘開展的基礎,包括學習者知識模型、認知模型、情感模型與學習行為模型等[12]。本研究采用該框架對研學旅行的學習者進行分析,并根據(jù)非遺研學旅行的特點,從知識、認知、情感、行為四個方面設置了13個題項。
從旅游體驗角度來看,旅游者的感官及滿意度、游覽對象的場景及其特色等是一般旅游體驗的影響因素,而影響文化遺產(chǎn)旅游體驗的因素還包括旅游者對目的地的認知及其對旅游產(chǎn)品的獨特性和真實性的感知。由此,本研究對非遺研學旅行體驗設置了相應的6個題項。
非遺研學旅行應該達成怎么樣的成效呢?本研究根據(jù)非遺特性及保護要點,從提高參與者的認知、激發(fā)其情感以及認同感和行為意愿等方面設置了6個題項。行為意愿包括擔任志愿者、向親友傳播和購買意愿。支付意愿是旅游者態(tài)度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此,本研究對非遺研學效果設置了相應的6個題項。
(二)調研區(qū)域選擇與數(shù)據(jù)搜集
泉州市成為2021年中國唯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項目。永春縣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近年來依托其鄉(xiāng)村旅游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開發(fā)鄉(xiāng)村旅游和研學旅行,獲得廣泛贊譽。永春山水等自然旅游資源雖然也比較豐富,但難以找到競爭優(yōu)勢,而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則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品牌辨識度,它們正逐步發(fā)展成為永春鄉(xiāng)村旅游的品牌,帶動永春鄉(xiāng)村全面振興。
根據(jù)永春縣余光中文學館的資料,對照福建和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官網(wǎng)以及媒體報道,永春縣縣級及以上的非遺項目合計9類59項。這構成了永春縣十分優(yōu)越的旅游資源,也是難得的文化教育素材,為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筆者于2019年7月3日至8日在永春縣調研,參與旅行社組織的行程,在研學基地參與觀察和實地訪談,表1列出了主要的研學項目和基地。調研期間,筆者在研學基地現(xiàn)場面對研學旅行的參與者發(fā)放和回收了208份有效問卷,其中大學生占86.6%,女生占63.7%。
三、數(shù)據(jù)分析與結果
(一)信度與效度分析
本研究對收集的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編碼、錄入,然后應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效度分析用克隆巴赫系數(shù)和KMO值進行測量。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樣本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和KMO值大于0.7,說明信度分析符合標準,問卷評估結果是可信的。建構效度CR在0.7以上,區(qū)別效度AVE在0.4至0.7之間,效度分析基本符合標準。綜上,該模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以用來分析學習者、旅游體驗和研學成效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模型檢驗
1.相關性分析
根據(jù)表4和圖2可以對前期假設進行驗證,學習者知識、認知、情感、行為對旅游體驗和研學效果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均成立,旅游體驗對研學效果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成立,H1到H9都得到了檢驗。
2.回歸分析
通過上述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各個變量之間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影響性,接下來,再通過回歸分析法,來確定旅游體驗在學習者四維度和研學效果之間的中介效應。從表5可以看出,旅游體驗在學習者知識、認知、行為和研學效果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作用;在學習者情感和研學效果之間起完全中介效應作用。
回歸分析計算過程示例,如表6、表7、表8所示。
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的得出回歸方程:
Y(研學效果)=0.647X1
M(旅游體驗)=0.585X1
Y(研學效果)=0.299X1+0.595M
其中,M表示旅游體驗,X1表示學習者知識,Y表示研學效果。
四、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本研究以非遺研學旅行為研究對象,將研學旅行者視為學習和旅游的體驗者,對學習者知識、學習者認知、學習者情感、學習者行為、旅游體驗、研學效果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提出了13個研究假設。通過驗證與分析,研究假設都被驗證了,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學習者知識、認知、情感、行為對旅游體驗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學習者情感對旅游體驗影響最大,然后依次為學習者認知、學習者行為、學習者知識。
第二,學習者知識、認知、情感、行為和旅游體驗對研學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旅游體驗、學習者認知對研學效果影響最大,然后依次為學習者行為、學習者情感、學習者知識。
第三,旅游體驗在學習者知識、認知、情感、行為和研學效果之間起中介作用。其中,旅游體驗在學習者知識、認知、行為和研學效果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在學習者情感和研學效果之間起完全中介效應。
(二)討論
1.理論意義
第一,本研究驗證了文旅融合在非遺研學旅行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將研學旅行者視為學習者和旅游者的合體,將非遺研學旅行視為旅游化保護方式,本研究證明可以通過旅游體驗實現(xiàn)兩者的融合。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旅融合不足”的問題,為“游”與“學”融合的可能性和路徑提供思路,充分發(fā)揮旅游開發(fā)這種保護方式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13]。
第二,本研究進一步明晰了研學旅行的教育屬性,補充了教育與旅游的關系以及旅游體驗的實證研究的內容。對教育與旅游之間關系的探討在社會科學領域仍然是個冷門課題,研學旅游這一細分市場的蓬勃發(fā)展意味著其理論建構勢在必行[14],也有必要從實證研究的角度驗證研學旅行學習機制的理論解釋框架,另外旅游體驗研究已經(jīng)逐漸從現(xiàn)象學哲學層面走向實證科學[15]。本文正是對上述研究期盼的響應。
2.實踐意義
第一,基于學習規(guī)律打造研學旅行體驗。研學旅行是非遺旅游的重要形式,甚至是最恰當?shù)囊环N形式。當前如火如荼的研學旅行可以對非遺保護起到促進作用,但必須從教育的角度確保這種效果,重視學習者的知識、認知、情感、行為和體驗。旅游體驗的正向影響和中介作用表明,基于學習規(guī)律打造旅游體驗是其中的關鍵。而案例地的研學旅行是旅行社主導的模式,雖然帶來了客流量,但組織者膚淺地理解旅游體驗,為了體驗而體驗,缺乏對教育本質、規(guī)律的重視和設計,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非遺保護的。
第二,重視研學旅行體驗中的情感因素。關于非遺研學旅行體驗的打造,首先必須認識到教育與旅游是能夠融合,而且是必須融合的,因為學習者知識、認知、情感和行為對旅游體驗具有正向影響。其次必須重視旅游體驗中的情感因素,在非遺旅游中情感比認知更重要,因為學習者情感與旅游體驗之間關聯(lián)性最大,旅游體驗在學習者情感與研學效果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目前案例地在旅游體驗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體驗的環(huán)節(jié)較少、形式單調等,無法調動研學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難以實現(xiàn)更大程度的研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張琰,楊稀莉.地方認同視角下的中小學研學旅行影響機制及發(fā)展對策[J].旅游學刊,2020(9).
[2]陳瑩盈,林德榮.研學旅行學習機制的整合性解釋框架[J].旅游學刊,2020(9).
[3]張希月,陳田.基于游客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旅游開發(fā)影響機理研究——以傳統(tǒng)手工藝蘇繡為例[J].地理研究,2016(3).
[4]葛魯嘉.體證和體驗的方法對心理學研究的價值[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5]戴俊騁,李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旅游和地方建構[J].旅游學刊,2019(5).
[6]王德剛,田蕓.旅游化生存: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現(xiàn)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
[7]玉佩鐘.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文化自覺——以《坡芽歌書》為例分析文化自覺對文化保護的重要性[J].文化學院學報,2016(4).
[8]高丙中,趙萱.文化自覺的技術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中國意義[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
[9]BERGHE P,KEYES C F.Introduction: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3).
[10]李江敏,王青,朱鎮(zhèn).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活態(tài)傳承:體驗價值體系、測量與檢驗[J].旅游學刊,2020(11).
[11]丁運超.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國德育,2014(9).
[12]馬志強,蘇珊.學習分析視域下的學習者模型研究脈絡與進展[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6(4).
[13]趙悅,石美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旅游開發(fā)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學刊,2013(9).
[14]魏雷,朱竑.研學旅游:真實性導向下旅游情境與教育的整合[J].旅游學刊,2020(9).
[15]謝彥君,等.旅游體驗研究——走向實證科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11.
作者簡介:黃俊毅(1978—),男,漢族,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化旅游開發(fā)。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