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團泥土的智慧,幻化出令人震驚的工藝品,經過千年完善,又由多代開拓積累,傳承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工藝品陶瓷,贏得了世界的關注和矚目。陶瓷和平民生活息息相關,生產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進化,中國的瓷器歷程具有突出影響力。瓷器不僅是中國的偉大創(chuàng)造,更是世界發(fā)展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贛江市博物館內,獨具特色的陶瓷器藏品異彩紛呈。本文圍繞著獨具特色的館藏陶瓷器進行深入分析,幫助人們對湛江市博物館的陶瓷器有進一步的認知,對中國瓷器的發(fā)展有進一步的了解,讓陶瓷器在現代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博物館藏品;陶瓷器;特色;途徑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6-196-03
【本文著錄格式】鐘瑩.館藏精萃 異彩紛呈:論獨具特色的館藏陶瓷器[J].中國民族博覽,2022,03(06):196-198.
中國在世界上享有陶瓷故鄉(xiāng)的美譽,中國的瓷器蘊含著優(yōu)秀傳統歷史文化。制瓷藝術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重要構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的China同為一詞,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瓷器的重要地位。湛江市博物館建館至今已有60年,館藏文物豐富多樣,其中陶瓷器藏品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初年,幾乎涵蓋了整個陶瓷發(fā)展史各個階段和部分著名窯系,且不乏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下面從幾個方面探索這些館藏瓷器的特色和風采。
一、湛江市博物館陶瓷發(fā)展史概述
從年代上分,藏品貫通整個陶瓷發(fā)展史脈絡。
(一)清朝之前的情況——發(fā)展
新石器時代蛙紋雙耳彩陶壺是這個時代的代表性陶器,該陶壺表面施加了一層紅色陶衣,彩繪用紅、黑兩色,繪象征性蛙紋。器形侈口、鼓腹、雙耳,具有甘青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典型性。
戰(zhàn)國時期湛江市博物館最精彩的藏品弦紋水波紋陶蓋罐,是一件代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百越地區(qū)所生產的幾何印紋硬陶典型陶器。
秦漢是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曲尺形干欄式陶屋和陶井,不僅反映了漢代制陶工藝進步的一個側面,同時也反映了秦漢時期嶺南流行的一種上為人居,下為圈畜的干欄式建筑形式。
南朝青釉雙耳瓷雞首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越窯多種產品中富有造型特色的類型。
唐代瓷器生產隨著盛唐氣象的出現,形成爭奇斗艷的局面,南方的越窯青瓷和北方的邢窯白瓷,因其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美稱。唐青釉三注辟雍瓷硯,為唐代辟雍硯的典型代表。
宋代是我國瓷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六大瓷窯體系形成。宋瓷的美學風格近于沉靜雅素,在制瓷工藝上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宋影青四耳帶蓋瓷罐、宋影青葵瓣口瓷碟等器物均可見這種風格。
元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元代是龍泉窯的興盛時期,生產規(guī)模擴大,燒窯技術改進,瓷器品種豐富以及裝飾花紋精美,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代。元龍泉窯青釉印花花卉紋三足瓷爐、元龍泉窯青釉刻花花口瓷盤等多件龍泉窯器物,使我們能一睹其時代風采。
明代的社會經濟,到了16世紀,資本主義因素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明代陶瓷業(yè)的生產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取得了輝煌成就。而代表明代水平的是全國制瓷業(yè)中心——江西景德鎮(zhèn)。在明代,青花瓷器成為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的主流。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的生產,有官窯和民窯兩種,景德鎮(zhèn)的民營窯場,幾乎遍及景德鎮(zhèn)全市。萬歷時期,由于資本主義因素的發(fā)展和官搭民燒制度的實行,有一些高級的民窯瓷器不僅胎、釉制作精細,與官窯相似,而且還沖破紋飾上的官方規(guī)定。從明萬歷青花云鳳紋梅瓶、明萬歷礬紅描金青花花卉紋高足瓷碗中可以看到民窯青花瓷器的魅力。
(二)清朝時期的發(fā)展情況——繁榮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會經濟進入一個繁榮時期,中國瓷器的生產,達到歷史的高峰,進入了瓷器的黃金時代。館藏不少這個時期的瓷器,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這個時期的概貌。在清代,康熙民窯的青花瓷器,是最典型的代表作,色彩鮮艷純凈,層次分明,題材多樣,別具風格。從清康熙青花纏枝蓮紋鼓墩、清康熙青花纏枝蓮紋帶蓋將軍罐、清康熙青花纏枝花卉紋觚、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罐等瓷器中,可以窺見康熙青花的風姿。斗彩瓷器始于明代成化年間,發(fā)展到清雍正時期,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雍正斗彩的突出成就有二:一是仿制成化斗彩成功;二突出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結合,使得圖案更顯得艷麗清逸。清雍正斗彩荷花鴛鴦紋瓷盤,釉下以青花勾線,釉上所填的各種色彩基本正確地填在框線內,不越出范圍,達到規(guī)整的地步。同時十分講究釉上彩的多樣化,在圖案的花朵上填上多種色彩,這種表現手法,反映了當時斗彩制作工藝的精細程度。乾隆時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宮廷的需求,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種新奇制品,突出地反映了當時制瓷工藝新技巧的高水平。清乾隆粉彩花卉紋通花方形瓷燭臺是這種制瓷工藝新技巧的典型產品。燭臺分三層,每層都用鏤空雕花工藝,鏤空圖案邊線勾勒,工藝極為精致。滿地花紋圖案十分工整,內外施釉,釉色和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乾隆以后,由于各種社會原因,制瓷業(yè)開始從高峰走向下坡,但各朝仍不乏精品。
清“大清嘉慶年制”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紋瓷盤、清“大清道光年制”款五彩龍鳳紋瓷碗、清“大清同治年制”款青花纏枝蓮紋盤、清“大清光緒年制”款窯變紅釉雙貫耳方瓶、清“大清光緒年制”款青花粉彩花卉紋瓷碗等一批官窯瓷器,精美無比,代表了清后期瓷器的最高水平。
(三)民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仿古瓷
民國初期瓷器手工業(yè)的生產方式由傳統手工生產轉變?yōu)楝F代機械化生產,由制瓷作坊向瓷業(yè)公司轉型。民國瓷大體可分仿古瓷,日常生活用瓷兩大類。仿古瓷基本上代表了民國瓷器生產水平。民國初期仿“乾隆年制”款粉彩桃園結義紋瓷燈籠瓶的彩繪水平極高,人物傳神,形象生動,構圖飽滿,色彩和諧,是民國仿古瓷的精品。民國粉彩山水詩文紋方形瓷筆筒則代表著民國瓷裝飾手法的改變。由山水、人物、花卉圖案轉變?yōu)橐幻胬L畫、一面為詩詞文字裝飾。
二、各窯系的特點——爭奇斗艷
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窯系的形成,為中國陶瓷發(fā)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窯系窯口如百花盛開,群芳斗艷,名窯迭出,窯系紛呈。館藏多個窯口瓷器,基本上能反映出各個窯系的特點。
宋磁州窯白釉褐花紋腰形瓷枕,是一件較為典型的磁州窯瓷器。磁州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之一,裝飾以白底黑花、剔花、劃花、刻花、褐彩等多種技法,畫法流暢,一氣呵成,線條剛健挺拔,深受群眾喜愛。
宋鈞窯灰藍變釉瓷碗,具有鈞窯絢麗多彩的窯變釉色。鈞窯系以河南禹縣的鈞窯為代表,鈞釉主要特點是通體天青色與彩霞般紫紅釉相互錯綜掩映,釉汁肥厚潤澤。
南宋吉州窯貼梅花紋瓷盞,具備吉州窯的典型特點。吉州窯是江南的一處綜合性民窯,位于江西吉安。吉州窯集南北名窯之大成,富于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民族藝術特色。這件瓷盞,胎色為紫黑色泛青的粗缸胎,裝飾上采用灑釉、剪紙貼花技法。
元龍泉窯青釉印花花卉紋三足瓷爐,足以代表龍泉窯的風格,純樸、厚重,胎質細密潔白,粉青釉釉層厚透明,外觀柔和淡雅,有如青玉。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名窯,具有七八百年的燒造歷史。
明德化窯白釉雙獅首圈足瓷爐,胎質致密,透光度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脂,俗稱“豬油白”。德化窯創(chuàng)燒于宋代,至明代,所產白瓷成為全國制瓷業(yè)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德化窯瓷器造型種類繁多,紋飾豐富多彩。明代產品以瓷雕和供器最負盛名。
除此之外,館藏瓷器中還有本地窯口生產的精品,如晚清“高州府瓷業(yè)廠”款青花梅花紋盤口瓶、晚清“高州府瓷業(yè)廠”款青花蘭亭序筆筒、民國初“高州府瓷業(yè)廠”款青花折枝梅瓶,無論是造型或是青花釉色及繪畫,都反映了當時高州府瓷業(yè)有一定的水平。高州府瓷業(yè)廠,是近代“戊戌變法”前后提倡振興實業(yè)時建立的。
三、湛江市博物館的特色藏品
(一)獨具特色雷州窯
在湛江市博物館館藏瓷器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雷州窯瓷器。雷州窯,廣義上是指整個雷州半島唐宋至明清時期古代窯址的總稱。燒造年代自唐至清,以宋元窯為多。其窯口數量多,分布范圍廣,與粵中的西村窯,粵東的潮州窯齊名,并稱“廣東宋代三大窯系”。
雷州半島位于廣東西南面,三面環(huán)海,海岸線綿長,屬熱帶氣候,樹林茂密,其陸地大部分地區(qū)為第四紀淺海沉積地,蘊藏豐富的高嶺土,易于開采,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當地陶瓷生產提供了優(yōu)越生產環(huán)境。
雷州窯是唐至清時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民間窯場。宋元時期褐彩瓷裝飾融匯佛道文化和本土習俗觀念,吸收磁州和吉州窯等多種工藝。它不以名貴瓷土原料來取勝,而是在藝術上成功地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獨特新穎的裝飾,格調淡雅質樸,繪畫題材以嶺南植物及當地民風習俗為主,在我國彩繪瓷史上獨樹一幟。館藏褐彩菊花紋荷葉蓋罐,罐蓋呈荷葉形,肩繪蓮瓣紋,腹部繪纏枝菊花紋,造型優(yōu)美,裝飾別具一格。
雷州窯處于古代南海海上絲路的節(jié)點上。雷州港位于南渡河口南浦津,有水道伸入內陸,是唐宋時期商業(yè)貿易和水陸交通的樞紐,“三十里皆可泊舟”,海上交通便利,產品依托沿岸港口輸出海外,其瓷業(yè)技術也隨之影響他國。據專家考證,雷州窯分布廣,規(guī)模大,每窯燒制的瓷器達幾千件,如此龐大數量的產品,單靠本地是不可能消化的,其部分產品很可能通過沿岸港口或陸路遠銷各地??脊刨Y料顯示,在西沙群島考古調查中,發(fā)現的點彩小碗,不論造型、規(guī)格還是裝飾形式,都與雷州窯出土的產品相同,這是雷州窯褐彩瓷外銷的直接證明。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期的越南窯彩繪瓷同宋元雷州窯褐彩瓷有相似之處,瓷罐口沿施褐彩,肩部畫卷草紋,腹部下端畫蓮瓣紋等。泰國素可泰窯和宋加祿窯彩繪瓷是14世紀至16世紀的產品,即我國元代至明中后期,與雷州窯產品風格也頗為接近。如彩繪罐腹部用短直線分格,格內畫花卉的做法,同雷州窯褐彩罐開光和畫花卉的做法很相似;素可泰窯以折枝菊花為裝飾,這也是雷州窯彩繪瓷的主要裝飾紋飾之一。從年代、窯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和交流的角度看,應該是雷州窯影響了泰國和越南窯口。
(二)一級文物展風姿
在館藏文物中,有兩件定為一級品的陶瓷器“戰(zhàn)國弦紋水波紋陶蓋罐”和“唐青釉三注辟雍瓷硯”,引起專家的關注和高度評價。戰(zhàn)國弦紋水波紋陶蓋罐于1975年在湛江市區(qū)硇洲島掃屯村出土,扁圓形,硬灰陶,腰腹以上和蓋均刻畫弦紋水波紋,六道一組,間隔組成紋飾帶,身蓋各三組,底部有刻畫符號。紋飾規(guī)整,線條流暢,甚為精致。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百越地區(qū)所生產的幾何印紋硬陶代表性陶器。硇洲島歷史遺存豐富,曾出土戰(zhàn)國青銅劍、青銅矛等文物,宋末代皇帝曾逃亡到此,島上至今仍保留有宋皇村、宋皇井、陸秀夫廟、翔龍書院等與宋帝昺有關的不可移動文物。
唐青釉三注辟雍瓷硯于1977年在高州良德水庫一座殘存唐墓中出土。通高12厘米,口徑22厘米,敞口,硯心凸起,中央微凹,露胎。口沿與硯心之間一周貯水凹槽。口沿處立置二筒,中間置一盂。硯座圈足,足外撇,飾凸柵紋。施青綠釉,綠中泛白,釉質瑩潤、制作精良,典雅古樸,是唐代辟雍硯的珍品。其三注造型當時在國內辟雍硯中首見,有關專家稱這是國寶級的文物。在瓷硯的發(fā)展史上,辟雍硯是頗為獨特的一種造型。所謂辟雍,原指周王朝為貴族子弟所設的大學,因四周環(huán)水,形如玉璧而得名。南北朝隋唐的陶器工匠們,模仿辟雍設計出辟雍硯,是極富觀賞價值的藝術珍品。與青釉三注辟雍瓷硯同墓出土的還有昆侖女人頭像銅杖首、蓮花鸞鳳紋銅鏡及青釉碗、青釉罐等器物。
(三)金碧輝煌話廣彩
何謂廣彩?“廣彩乃廣州織金彩瓷的別稱”一語概括了廣彩的主要特征。即采用低溫釉上彩裝飾手法,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品。廣彩的生產始于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廣東商人從景德鎮(zhèn)運來瓷坯,采用粉彩技藝,仿照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廣彩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以色彩艷麗、構圖繁密、繪工精細著稱,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顯得色彩濃艷,光彩奪目,金碧輝煌,深受海外市場的歡迎。
湛江市博物館館藏廣彩藏品有碗、盤、瓶、暖盤、花插等多種器型,彩繪精美。清道光廣彩人物故事圖瓷碗,口徑達41厘米,高16厘米,體量碩大,碗身內外通體繪多層紋飾,以人物生活故事圖為主體紋飾,間以開光花鳥紋。所繪人物眾多,庭院景色別致,美輪美奐,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清道光廣彩花鳥紋大瓷盤,是一個口徑達41厘米的大器。外壁通體白釉,釉質瑩潤。內壁口沿一圈金彩花錦花卉蝴蝶紋,色彩艷麗。內壁留白,上彩繪花鳥蝴蝶圖,在富麗堂皇中透出一絲清雅。
廣彩以外銷為主,是中外貿易的結果,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合璧之作。
(四)異域風情紋章瓷
在館藏瓷器中,有三件清代具有異域風情紋飾的紋章瓷。所謂紋章瓷,是“因為瓷器上繪有歐美個人、家族、社團、公司或城市的紋章而得名。它以歐洲來樣圖案為稿,經中國瓷匠之手繪制燒成,是歐洲紋章藝術與中國制瓷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凹y章源自中世紀時期的戰(zhàn)場,用于區(qū)分身穿盔甲而無法識別身份戰(zhàn)斗者,隨后逐漸演變成個人財富和身份的標志。”紋章出現在12世紀的歐洲,而將其繪制在中國瓷器上的做法是在17世紀才普及。紋章瓷的興盛得益于中國瓷業(yè)彩繪技術的成熟和海上貿易的繁榮,也迎合了歐洲社會中貴族希望利用它來彰顯血統、凸顯身份,以便維系社會關系的需求。
清光緒廣彩徽章紋“十”字帆船紋瓷盤,是為紀念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枷馬發(fā)現從歐洲繞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海線路400周年而定制的紀念盤。盤中繪制兩艘葡萄牙東印度公司商船,頂部繪制葡萄牙皇家紋章。冠冕從14世紀開始出現在皇室和貴族的紋章中,清乾隆廣彩紋章紋雙耳蓋窩,橢圓形,直口,腹部兩邊對稱塑紐花狀耳,蓋頂置一草莓狀紐,通體白釉瑩潤清澈,蓋沿、口沿飾藍釉金色帶。清晚期廣彩描金紋章紋橢圓形瓷盤,這兩件瓷器上繪制的都是英國公爵冠冕紋章。紋章瓷蘊含了中國工匠精湛的藝術造詣,不僅裝點了外國人的時尚餐桌,更反映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館藏陶瓷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陶瓷發(fā)展歷史的豐碩成果,是中國陶瓷發(fā)展歷程的重要見證物,做好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我們任重而道遠。走進博物館,感受一件千年瓷器的前世今生,感受古人智慧的發(fā)展。這些瓷器跨越千年,娓娓向當代人們道來,屬于古人的智慧和文化。普通的泥土經過能工巧匠雙手和烈焰涅盤后,出落成光潔明亮、永不腐爛的瓷器物件,它燒成的那一刻,就在人類文明長河中浸潤。瓷器是歷史的擁有者。因此博物館要聯系時代的發(fā)展,和學校社會多加溝通,做好瓷器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石云.雷州窯瓷器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印染,2021,47(2):91.
[2]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3]江西省文化廳文物處編印[M].中國古代瓷器基礎知識,1984.
[4]廣州博物館.廣州定制[M].文物出版社,2017.
[5]湛江市文物志編輯委員會編.湛江市文物志[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6]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湛江市博物館編.雷州窯瓷器[M].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
[7]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遺辦公室編.海上絲綢之路:湛江文化遺產[M].嶺南美術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鐘瑩(1973-),女,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陶瓷、展陳設計、近現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