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在當下,大量的文字、圖像資源數字化,經過高密度壓縮儲存后再廣泛傳播,這就是大數據時代,或者稱之為網絡時代。由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學生面臨的是更加多樣化的信息接收途徑和更加復雜的信息內容,這些方式和內容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而小學生正處于一個“三觀”形成和構建的關鍵階段,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傳輸愛國主義教育,建設學生的精神文明世界,著實是一項艱難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
一、開展“中國夢”主題班會
許多學生無法理解愛國主義思想,也不能理解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斗的目標,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給當下的學生帶來了穩(wěn)定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因而,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并未體會到中國發(fā)展的艱難和目前面臨的問題,對愛國主義思想沒有實際感受。
因此,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之前,要先改變學生的認知,召開“中國夢”主題班會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主題班會上,教師展示當下我國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現狀等,通過圖片和視頻穿插,配合教師講解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我們的國家所面臨的種種亟須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對貧苦和受災受難的同胞們的同情之心轉化為為國家富強而奮斗努力的愛國之心。
二、打造線上思政課堂
進入大數據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體系建立,首先要學會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便捷性。線上思政課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特殊情況,將思政課堂的搭建放在線上,一方面可以通過線上資源的利用,更加直觀地展示一些相關資料內容;另一方面線上平臺的先進性和多元化也可以成為利用的內容。例如,通過線上平臺進行愛國小游戲的創(chuàng)作,讓學生通過問答、選擇、通關等模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學習和認知。這樣的線上思政課堂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營造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為后續(xù)的愛國主義教學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文史結合,召開專題講座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想要學好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從中汲取先人精神品質,就必然要好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同理,想要學好中國近現代文化內容,明白其中的內涵,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是最方便快捷的辦法。我們可以挑選一些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近現代歷史資料,整理歸納后,組織開展愛國主義專題講座,使用PPT或視頻的方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近現代的屈辱歷史和中國共產黨救國救民的奮斗歷程,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知先烈、先賢們曾經的艱辛,對當下生活的來之不易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讓愛國主義教育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統(tǒng)合家庭教育
除了學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我們應當學會統(tǒng)合家長資源,結合家庭教育,共同搭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閉環(huán)。
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座談會的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闡明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讓家長明白當下大數據時代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影響,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的迫切性,從而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當中。在家庭中也要時常借機提起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讓學生始終處于一個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中。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公眾號推送文章,向家長傳播一些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內容,教師定期與家長溝通愛國主義教育進展等,不僅可以加強家長本人的愛國主義認知,而且能夠讓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有話可說。
除此之外,也可以開展親子活動,在親子活動的安排中加入愛國主義元素。利用這些方法,讓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家庭教育中,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成效。
總的來說,大數據時代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我們做好網絡信息篩查工作,對學生接觸到的網絡信息內容認真選擇,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究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便捷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讓愛國主義教育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學生內心,真正讓學生成為一個愛國的人。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大數據時代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優(yōu)化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53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