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慶
102206北京市第三社會福利院精神科一區(qū),北京
精神疾病是一類以情緒低落、認知能力低及行為紊亂為主要特點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精神分裂癥表現(xiàn)為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xié)調(diào),該疾病主要因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各類外在因素或患者自身生理因素、神經(jīng)生化因素等相互作用引起,該疾病在臨床上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西醫(yī)療法進行治療,可在短時間內(nèi)控制患者病情,減輕痛苦,但易反復發(fā)作,治愈率低[2]。與一般患者相比,精神疾病患者屬于弱勢群體,所以其護理工作要求更為嚴格,合理的護理干預可延緩患者病程,降低疾病發(fā)生率,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依據(jù)患者的需要,在護理中給予患者家庭、社會及各方面的溫暖,以促進患者的病情恢復[3]。本文旨在探討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北京市第三社會福利院收治精神疾病患者10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21~75 歲,平均(41.79±7.34)歲;病程2~10年,平均(6.34±2.78)年;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患者12例,單純型精神分裂癥患者11 例,青春型分裂癥患者10 例,未定型精神分裂癥患者15例,緊張型精神分裂癥患者6例。試驗組男25 例,女29 例;年齡20~75 歲,平均(40.34±6.12)歲;病程1~12年,平均(6.14±2.91)年;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患者13 例,單純型精神分裂癥患者12例,青春型分裂癥患者9例;未定型精神分裂癥患者13例;緊張型精神分裂癥患者7例。本項研究經(jīng)我院院內(nèi)設立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實施。本項研究中所有知情同意文件均為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并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已了解本研究相關(guān)內(nèi)容。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關(guān)于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4];②依從性強者;③無嚴重軀體障礙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器質(zhì)性疾病者;②有嚴重基礎疾病者;③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
方法:(1)對照組給予基礎生活、健康管理、監(jiān)督用藥及用藥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及時給予相關(guān)措施;掌握患者服藥情況并在其按時、按量服藥時進行表揚,并定時對患者病房進行通風處理,以保證環(huán)境的舒適度;鼓勵患者應積極參與各類娛樂活動,并定時與其家屬溝通、聯(lián)系,囑家屬應定期探望患者,使其幸福感提高。(2)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以人為本的理念護理。①生活技能訓練:引導患者進行整理衣物、洗漱等自我功能訓練。②心理訓練:護理人員加強患者的有效溝通,以此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特點,依據(jù)了解到的情況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舒緩患者情緒。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時要有耐心,做患者的傾訴者,穩(wěn)定患者情緒,對緊張、焦慮患者給予呼吸放松指導。必要時可通過播放舒緩音樂減輕患者情緒壓力,且與患者進行交流時需全程使用安慰性、鼓勵性語言。③環(huán)境護理:護理人員可以在病房設置讀書角,并放置畫畫、寫字等用品,營造良好的就醫(yī)環(huán)境。④飲食護理:日常飲食應保證患者營養(yǎng)均衡,患者可自行選擇,也可在患者生日時購買蛋糕為患者慶生,給予患者家庭的溫暖。⑤家庭支持:可定期安排患者與家屬見面,且重大節(jié)假日時允許患者回家探親,增加患者與家屬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⑥社會支持:增加患者與社會的接觸度,適當組織春游、廣場舞等有利于舒緩身心的活動,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⑦健康教育護理:安排專業(yè)醫(yī)師對患者進行病因、癥狀、恢復期特點及藥物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水平。兩組均持續(xù)護理12個月。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大體評定量表(GAS)評分[5]。量表分為1~100 個等級,分值越高表明精神狀態(tài)越差。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評分。包括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及興趣愛好,依據(jù)康復療效判定表進行測定,其分值為0~9分,分值越高表明康復效果越差。③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別于護理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不滿意:<60分;滿意:60~80分;非常滿意:>8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分析系統(tǒng)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GAS 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后GA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試驗組護理后低于對照組護理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G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G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4 11.76±3.92 7.86±2.41*試驗組 54 11.81±3.90 4.23±1.74*t 0.066 8.974 P>0.05 <0.05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IPROS 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后IPROS 各項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試驗組護理后低于對照組護理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IPRO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IPRO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社交能力 生活能力 興趣愛好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4 2.67±0.66 2.54±0.67* 2.51±0.92 2.13±0.59* 2.34±0.56 2.31±0.55*試驗組 54 2.68±0.59 1.19±0.61* 2.49±0.86 1.17±0.51* 2.36±0.58 1.20±0.31*t 0.083 10.947 0.117 9.046 0.182 12.92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比較[n(%)]
精神疾病是一種綜合性疾病,是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下大腦功能的失調(diào),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異常,如自卑、自責甚至幻聽等;健康異常,如大喜大悲、喜怒無常;行為異常,如性格突變,目前我國精神疾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6]。臨床上主要采用西醫(yī)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癥狀,但單獨使用效果不佳,且病情易反復出現(xiàn),影響預后[7]。因精神疾病的發(fā)生可引起患者神經(jīng)功能有異于常人的病癥出現(xiàn),且精神疾病患者為社會中相對較為弱勢的一類群體,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時,需選擇適合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方式,護理理念需以“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為主[8]。
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是指在護理中了解患者的真正需要,不僅要給予患者必備的專業(yè)護理,還要給予患者情感及精神上的支持,其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優(yōu)勢更加明顯,且護理模式更精細化,包括生活技能訓練,引導患者進行自我功能訓練,從而對患者各個方面均進行較為全面且細致的呵護,幫助患者提高生活技能,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進程[9]。心理護理:舒緩患者情緒及壓力,做患者的傾聽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消極、焦慮情緒;環(huán)境護理,通過在病房內(nèi)設置讀書角等方法,營造良好就醫(yī)氛圍,提高患者的適應性,激發(fā)患者個人興趣[10];飲食護理:提供給患者健康的食物,牢記患者生日,且在生日當天組織生日會,給予患者家庭的溫暖,提升其社交能力;家庭與社會支持:允許家人探視,并選擇合適時間組織春游等社會活動,讓患者積極參與家庭及社會生活,提高其社會生活能力;健康教育護理:向患者普及醫(yī)學知識,了解自己所患病情及用藥方法,提高患者自身認知,促進病情恢復。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護理后GAS 評分、社交能力、生活能力、興趣愛好等IPRO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與常規(guī)護理比較,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其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激發(fā)其興趣愛好,促進病情恢復。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依從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可優(yōu)化護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患者為中心,制定行而有效的護理方案,改善患者精神狀態(tài),加快患者病情恢復,同時給予患者心理、生活、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護理,緩解患者情緒,提升其生活技能及社會適應性,提高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精神科護理采用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狀態(tài),提高生活能力及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