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樂,邵信婷,王雪鈺,楊昭怡,段明華,王 燁,李 勇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長春 130117)
艾葉炭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干燥葉經(jīng)高溫炮制而來。中藥艾葉被廣泛用作食物和草藥,具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艾葉中含有揮發(fā)油、黃酮類、鞣質(zhì)類、三萜類等多種化學成分[1-8],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zhèn)咳祛痰、保肝、抗腫瘤、抗氧化等多種藥理活性作用[9-12]。根據(jù)中藥炒炭存性理論,艾葉高溫炒炭過程是炭化而非灰化,炒炭后原指標性成分桉油精消失[13],但仍有部分有機物未炭化,且有新的化學成分生成[14]。同時炒炭后難溶性草酸鈣簇晶大幅減少產(chǎn)生游離鈣離子,止血作用明顯增強[15-17]。目前艾葉炭的化學研究十分稀少,在本課題組前期研究基礎(chǔ)上,艾葉炭地方質(zhì)量標準已被收載于2020年版《吉林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第40頁,本研究旨在對艾葉炭化學成分進行研究,進一步闡明中藥炒炭存性理論并為臨床應用奠定基礎(chǔ)。
艾葉炭為實驗室自制,產(chǎn)品批號為20200511。艾葉炮制過程:將艾葉飲片凈選,除去雜質(zhì)、梗及灰屑,揉散置滾筒式炒藥機中,設(shè)置鍋底溫度為180 ℃,轉(zhuǎn)速為20 r·min-1,待艾葉炒制冒黃煙,取少量水均勻噴灑,翻炒16 min左右,待艾葉表面焦黑色,炒干,滅盡火星,取出,放涼得艾葉炭。其外觀呈不規(guī)則碎片,表面為黑褐色,符合2020年版《吉林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中的艾葉炭標準。
乙腈(HPLC,F(xiàn)isher Co.,美國),磷酸(HPLC,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中國)甲醇(AR,HPLC,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中國),正己烷(AR,HPLC,北京化工廠,中國),乙酸乙酯(AR,HPLC,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純化水為實驗室自制;核磁共振光譜儀(1H NMR:400 MHz,13C NMR:100 MHz,Merk Co.,德國),使用CDCl3和DMSO-d6為溶劑,高效液相色譜儀(Aglient:1 260 Infinity II, 美 國;Waters:600 Controller,Delta 600,2487,美國),精密電子天平(FA1204B 上海菁海儀器有限公司,中國),層析用硅膠(200-300目,青島海洋化工廠,中國),高效液相色譜柱(SHIMADZU C18 10 mm×250 mm;GSA10250SIL19001 10 mm×250 mm,環(huán)球色譜有限公司,中國),三用紫外分析儀(ZF-6,安靈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旋轉(zhuǎn)蒸發(fā)器(RE-52A,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中國),水浴鍋(HH-6,邦西儀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國)。
艾葉炭1.0 kg甲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0 min,合并提取液,濃縮得到20.10 g提取物。經(jīng)硅膠柱色譜(200~300 目),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0:0~0:10)溶劑系統(tǒng)梯度洗脫,經(jīng)TLC檢識合并相似流分,得到Fr.1-5。將Fr.1通過半制備正向高效液相色譜法(正己烷:乙酸乙酯=10:1,2.0 mL·min-1),分離得到化合物2(68.72 mg,Rt 35.7 min),高效液相色譜圖1B;從Fr.4通過半制備反向高效液相色譜法(乙腈:0.1%磷酸=55:45,2.0 mL·min-1),分離得到化合物1(75.69 mg,Rt 22.4 min),高效液相色譜圖見圖1A。
圖1 HPLC色譜圖
化合物1黃綠色粉末;1H NMR (600 MHz,DMSO-d6,TMS),δH :9.58(1H,s,OH-3),12.50( 1H,s,OH-5),6.21( 1H,d,J=2.0 Hz,H-6),10.76( H,s,OH-7),6.42( 1H,d, J =2.0 Hz,H-8),7.69 (1H,d,J =2.2 Hz,H-2′),9.35 (1H,s,OH-3′),9.30 (1H,s,OH-4′),6.90 (1H,d,J =8.5 Hz,H-5′),7.56(1H,dd,J=8.5 Hz,2.2 Hz,H-6′);13C-NMR (150 MHz,DMSO,TMS),δC :148.1(C-2),136.2(C-3),176.3(C-4),161.2(C-5),98.6 (C-6),164.9(C-7),93.8(C-8),156.6(C-9),103.5(C-10),120.4(C-1′),116.1(C-2′),145.5(C-3′),147.2(C-4′),115.5 (C-5′),122.4 (C-6′)。以上數(shù)據(jù)與文獻[18-19]報道一致,故鑒定化合物1為槲皮素(Quercetin),化學結(jié)構(gòu)見圖2A。
圖2 化合物結(jié)構(gòu)圖
化合物2白色粉末;LR-EIMS (m/z,392),1H-NMR(600 MHz,CDCl3,TMS),δH :3.59( 2H,t,J =6.78 Hz,H-1),2.02(H,d,J =5.16Hz,OH-1),1.52(2H,m,H-2),1.29(50H,m,H-3~27),0.85(3H,m,H-28),13C-NMR(150 MHz,CDCl3,TMS),δC:63.1(C-1),32.8(C-2),31.9(C-3),29.7(C4~ 24),27.1(C-25),25.7(C-26),22.7(C-27),14.1(C-28) 。以上數(shù)據(jù)與文獻[20-22]報道一致,故鑒定化合物2為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化學結(jié)構(gòu)見圖2B。
近年來艾葉以其溫經(jīng)止血為療效被大量開發(fā)應用,其相關(guān)炮制品也廣泛用于臨床。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中炒炭存性是指藥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應保存藥物的固有氣味。艾葉炭由艾葉高溫炮制而來,利用傳統(tǒng)性狀和總黃酮含量的雙重綜合評價確定180℃為其最佳炮制溫度。炒炭后原指標性成分桉油精消失,無法用其含量評價艾葉炭質(zhì)量。同時,難溶性草酸鈣簇晶大幅減少產(chǎn)生游離鈣離子增加止血作用,這與“炒炭止血”的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相一致。因此,對于艾葉炭中化學成分尤其是指標性成分研究尤為迫切。本研究在從艾葉炭中分離出2個黃酮類化合物,分別為槲皮素和二十八烷醇,并對其進行了綜合光譜解析,通過1D&2D光譜對其進行了完整的結(jié)構(gòu)歸屬,糾正了部分數(shù)據(jù)的歸屬錯誤,不僅為中藥炒炭存性理論提供依據(jù),同時,為日后艾葉炭質(zhì)量標準的進一步完善與提升奠定堅實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