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利 聶臣聰 杜金磊 龍飄 龔慧敏 黃小珊 李清 張聰麗
關鍵詞:互聯(lián)網;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鏡;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TP39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指的是患者部分(或全部)纖維環(huán)破裂所導致的腰椎間盤退變和異常應力變化,牽連影響髓核后向外刺激(壓迫)竇神經的一種病癥,臨床表現(xiàn)為腰部、腿部的疼痛和麻木等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1]。自2017年起,我科采用經皮椎間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對病變椎間盤髓核組織進行摘除,此手術擁有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2]。而出院后電話隨訪中發(fā)現(xiàn)患者活動時存在腰疼、腿麻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此癥狀持續(xù)時間較長。究其原因:術中會對椎旁肌造成牽拉及輕微的損傷,摘除椎間隙的椎間盤,纖維環(huán)松弛、椎間關節(jié)不穩(wěn)定[3];回家后未按發(fā)放的紙質宣傳冊進行有效的腰背肌功能鍛煉;醫(yī)務人員對患者恢復情況追蹤指導相對缺如;同時,不恰當的功能鍛煉會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fā)[4]。因此,本課題組擬嘗試采用互聯(lián)網平臺對術后患者線上居家康復訓練指導,以期提高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和正確性,進而達到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目的。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基線資料
選取我科2020年3月-2021年3月行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鏡手術患者120例,其中男61例,女59例,按住院號最末尾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單號)和觀察組(雙號),每組患者均為60人。觀察組平均年齡為(48.71±9.72)歲,對照組平均年齡為(46.95±10.56)歲;兩組患者病程、性別、腰椎功能評分等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70歲;識字、有正確的理解能力。
1.1.3排除標準
年齡≤18歲;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合并骨質疏松癥;不熟悉微信交流技術、無智能手機設備。
1.2方法
1.2.1兩組患者宣教具體內容
術后護士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了以下內容的宣教:(1)住院期間宣教:體位及運動、腰圍佩戴、直腿抬高訓練、飲食護理等知識。(2)出院后居家康復訓練指導:①貓式動作[5]:雙腿、雙手分開貼床面。低頭、拱背姿勢,舒適牽拉背部,維持10s,放低背部、抬頭伸脖,腹部向床面下壓,維持10s為1組,每日2次,每次5組;②獅身人面式:俯臥位,雙腿并攏,雙手撐起上半身離床面,雙眼凝視前上方,維持10s后恢復俯臥位為1組,每日2次,每次5組;③五點支撐法[6]:去枕仰臥,頭部、雙肘、雙腳五點支撐身體離開床面,腹部盡量抬高,持續(xù)5s恢復仰臥位為1組,每日2次,每次5組;④飛燕式鍛煉法:去枕俯臥,腹部貼于床面,頭頸胸部、四肢伸直抬離床面,持續(xù)5s恢復俯臥位為1組,每日2次,每次5組。
1.2.2兩組患者管理方案
術后第四天,經主管醫(yī)生診療確認達到出院標準,辦理出院進行居家康復,責任護士給予兩組患者均發(fā)放紙質宣教資料,給予出院指導。
對照組:護士給予出院常規(guī)護理管理:講解出院后的訓練方案,指導患者或家屬閱讀理解宣教內容,及時給予解答疑問,囑咐家屬給予協(xié)助和督促訓練;出院后護士不定期給予電話隨訪患者康復情況,并于第1、3、6、12月到頸肩腰腿痛??崎T診隨訪。
觀察組:在使用對照組護理管理方案基礎上,增加責任護士互聯(lián)網微信群宣教,對患者進行線上康復護理管理,本團隊自制了患者訓練考勤表及訓練正確性統(tǒng)計表,責任護士根據患者訓練情況對依從性和正確性進行統(tǒng)計和督導?;颊叱鲈汉蟮?月第一周每天由責任護士微信發(fā)放康復訓練宣教視頻及答疑,患者使用智能手機拍攝訓練圖片或視頻微信發(fā)送給責任護士進行溝通交流,責任護士每日給予點評,及時糾錯;第二至四周周一和周三下午進行統(tǒng)計和督導;第2月每周五進行統(tǒng)計和督導,第3月第二周、第四周周五下午進行統(tǒng)計和督導,第4~5月每月最后一天進行統(tǒng)計和督導,第6月、第12月月底最后一天進行統(tǒng)計和督導;在此期間,患者有疑問均可與責任護士進行溝通和交流。
1.3兩組患者評估指標
本研究主要對患者以下結局指標展開評估分析:(1)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采用本團隊自制的康復訓練依從性調查表對兩組患者出院后第1月、3月、6月以及12月的康復訓練依從性展開評估調查。(2)康復訓練動作正確性:研究者通過對患者所拍攝的訓練圖片、視頻等內容展開動態(tài)評估分析。(3)腰麻與腿痛癥狀:本研究腰麻與腿痛的診斷標準參考2020版《診斷學》進行參考擬定。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接受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 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a=0.05,當P<0.05 時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出院后康復訓練依從性比較
對比兩組患者家庭康復訓練的依從性:1、3、6、12月觀察組患者堅持訓練的人數分別為60人、56人、49人和40人,而對照組分別為51人、46人、40人和39人,第1、3月觀察組依從性好于觀察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第6、12月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堅持訓練人數趨近相同,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康復訓練動作正確性例數(見表3、圖2),觀察組術后第1月兩組患者動作正確率無差異;隨訪第3月和第6月,觀察組康復訓練動作的正確性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護理人員隨訪深入和時間的增加,第12月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動作正確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從術后1-12月兩組患者門診復診情況來看,觀察組腰疼、腿麻癥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4),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鏡術后患者應加強腰背部核心肌力訓練,維持腰椎穩(wěn)定性,減輕臨床癥狀,術后康復訓練十分重要。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能較好完成訓練計劃,出院后因隨訪方式不同,兩組患者訓練依從性、正確性、臨床癥狀緩解情況均存在差異。對照組患者出院后采用常規(guī)隨訪方法,與醫(yī)務人員溝通交流不便,獲取知識能力有限,對康復訓練持保守態(tài)度,其康復訓練依從性差、正確性低,臨床癥狀緩解慢;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隨訪基礎上,增加互聯(lián)網微信平臺進行指導、督促,提升了康復訓練正確性和依從性,較快地緩解了臨床癥狀。
互聯(lián)網平臺居家延續(xù)護理照護模式可加速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術后臨床癥狀緩解,有效縮短術后腰痛、腿麻不適癥狀時間。分析原因如下:①互聯(lián)網線上互動能夠直觀、準確獲取患者病情恢復情況,督促患者完成訓練,能較好地提升患者的依從性[7];②醫(yī)務人員視頻指導、及時糾錯,提高患者康復訓練正確性,有效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肌力,增加了對腰背部的保護力度及腰椎穩(wěn)定性[8];③互聯(lián)網微信群推送腰椎間突出癥疾病相關知識,能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有效干預復發(fā);④互聯(lián)網隨訪集圖片、視頻、音頻于一體,形式多樣化且直觀生動,有效規(guī)避了常規(guī)延續(xù)護理模式如紙質宣傳、電話溝通等形式單一的缺點,更利于患者接受、掌握、執(zhí)行宣教內容;⑤互聯(lián)網隨訪時間靈活,方法簡單,護士樂于利用工作之余完成,能有效改善科室人力資源不足而疏于對術后患者進行指導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升了患者滿意度[9];⑥互聯(lián)網隨訪信息技術對患者術后延續(xù)護理數據進行管理和統(tǒng)計,便于工作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系統(tǒng)化的掌握、分析、指導,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李國兵,田慎,王宏.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9,23(04):492-494.
[2]陶靜娟.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室護理策略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8):120.
[3]徐建勇,邵巍,李泉勝等.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J].醫(yī)療裝備,2021,34(22):63-64.
[4]李悅洋,李海音,常獻等.經皮內鏡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長期隨訪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21,43(22):2455-2461.
[5]左青青,曹亞琴,何守玉等.認知行為療法結合普拉提運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1,35(16):2852-2857.
[6]龐全瑭,盧紅玉.普拉提運動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微創(chuàng)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20,42(11):1020-1022.
[7]晁昳,李福蓮.互聯(lián)網互動式健康教育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復查依從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08):61-63.
[8]陳麗芳.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腰背肌力訓練的效果分析[J].甘肅科技,2021,37(07):134-136.
[9] 陳靜, 于清, 齊芮寧. “互聯(lián)網+護理服務”在北京地區(qū)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護理管理, 2019,19(07):964-967.
本課題為:2019年度自貢市科技局重點科技計劃項目 2019Z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