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以來,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的“三全育人”進一步深入人心。對三全育人的深入認識和推進,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宏觀的引領和指導,也需要高校思政工作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體化推進和協(xié)同性創(chuàng)新。同時,從高校教師的角度,對自身身份與使命的探索與再認識也顯得很有必要。在這個過程中,對師德師風底線的堅守,中華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大學精神的傳承,敬畏意識的保持,是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三全育人;立德樹人,文化自覺,敬畏意識
黨的十九大以來,為配合并踐行黨中央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全國各高校紛紛領悟習總書記指示精神,積極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實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全員,是指高校全體教職工都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強化育人意識和責任擔當,自覺在各自本職工作中對學生實施直接或間接的思想價值引領。全過程,是指將立德樹人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融入高校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備課授課、質量驗收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形成全領域、長時段、持續(xù)性的育人機制。全方位,是指從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多個維度鎖定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構筑多維并進、互補互動、綜合融通的“大思政”格局。[1]
關于三全育人,無論是理論意蘊的闡釋和領悟,還是現(xiàn)實難題的把握和克服,或者實踐路徑的探索創(chuàng)新,目前,從黨中央到教育部,對其的宏觀表述已經比較完善。在這樣的背景和模式下,我們要用發(fā)展和辯證的眼光看待新形勢對高校教師提出的戰(zhàn)略性要求。
在傳統(tǒng)的認知和定位中,“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是春蠶,是蠟燭,是領路人,是指明燈。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下,這依然有積極的意義。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承擔與榮耀相匹配的責任和義務。長久以來,高校人才培養(yǎng)奉行學科為依托的知識邏輯,某種程度上,這就造成了高校教師相對單一的“學問傳授者”定位,無形當中,忽略了高校教師身份更深厚的內涵和更沉重的擔當。在三全教育下的高校,應該突破單一的知識邏輯培養(yǎng)思路;高校教師,也應該進一步對自己的使命進行反思、探索和再認識。
一、師德師風是底線
無論對于教師個人,還是對于受教的學生,或者全社會,師德都至關重要。只是到目前為止,關于“師德”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2]。關于“師德”的表述,在我們的教育語境中一直在“教師個人道德”和“教師職業(yè)道德”之間的莫衷一是,社會上對此也存在某些認知的偏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德的建設成效。社會各界對教師這個職業(yè)和身份寄予了厚重和崇高的期待,現(xiàn)實當中一些教師師德失范案例和社會的期待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影響了教師形象的評價。為師者也受困于社會突破現(xiàn)實的師德期待,自身收入、榮譽等合理訴求羞于言及,從而影響了從業(yè)的積極性,所以厘清師德的內涵就顯得意義重大。師德即為教師職業(yè)道德,是教師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共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的總和。[3]近些年來高校教師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案件屢見報端,此即為典型的有違教師職業(yè)道德范例,基本職業(yè)道德都不能遵循,道德層面更高層次的典范意義就更無從談起。
高校教師需要時刻把師德師風當成自己職業(yè)生涯的底線,新時期師德師風的建設和提升必須圍繞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展開。三全教育下,高校教師突破了傳統(tǒng)專業(yè)老師的界限和認定,無論是高校的黨政領導干部,還是思政課老師,或者班主任輔導員,專業(yè)課老師,乃至各類行政、后勤部門的職能人員,都要牢記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不要認為只有立足三寸講臺的任課老師才需要承擔此重任,在此任務下,不是基于職稱、級別、工作崗位而誰服從于誰,聽命于誰,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統(tǒng)一于立德樹人的責任大局。只有如此,才能緊扣立德樹人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才能形成“跨學科、跨院系”的高等人才培養(yǎng)之路。
強調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概念并不是把其和教師的個人道德素養(yǎng)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師道”的表述和期待區(qū)別開來,而是更強調師德的核心任務,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只有在解決這個根本問題的前提下,高校教師才談得上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管具體的專業(yè)學科門類是什么,具體的職能范圍是什么,所有高校教師都應以此為行事箴言。
二、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數(shù)千年,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它如同奔騰不息的大河,澆灌進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田,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標識,滋養(yǎng)并開闊了我們的氣度和視野。面對厚重如斯、頑強如斯、生機如斯的中國文化,高校教師要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覺悟和底氣。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已經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4]
高校是我們千百年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高校教師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實施者和引路人。基于此,高校教師要有對我們這個民族浩瀚厚重的文化傳統(tǒng)有清晰的了解和認識,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要有千百年文明滋養(yǎng)下自然成長起來的自信和從容。在當下紛繁復雜的各種文化亂象下,弘揚我們中華文化的浩然正氣,自覺抵制低俗的文化對我們的干擾和侵蝕。高校教師的文化品格、文化水準和文化風貌是我們國家文化的呈現(xiàn)載體和重要坐標,高校教師的工作不僅僅限于立德樹人,其一言一行,都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風骨。
同時,高校教師要有文化品牌概念和基于文化自覺而有的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輸出的視域。比如從學校的歷史發(fā)展源流中尋找、繼承重要的文化傳統(tǒng)品牌,打造契合時代發(fā)展趨勢的新概念、新品牌,構建各具特色的社團和文化節(jié)等。北京師范大學基于校史而復建的“北國劇社”,并依此而建立了“北國劇場”,成為學校主辦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重要的陣地;中國傳媒大學的“廣院之春”由簡單的校園歌手大賽發(fā)展成長為重要的文化品牌,皆可以算作文化品牌鑄造的典型范例。類似的例子在全國各地高校不勝枚舉,只是品牌打造不能停留在單一的增加學校知名度的層面,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開闊的視野,也需要始終牢記三全育人的重要使命。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師都應該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專業(yè)教師不能“死教書、教死書”,各行政職能部門也必須打破只經營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狹隘觀念的壁壘,應該通力協(xié)作,為我們文化發(fā)展的大江大河之勢注入涓涓細流。96DC9092-BD17-49A1-A112-1841E6BF27CB
三、大學精神的傳承與教育信仰
近些年,現(xiàn)代化程度高了,物質生活豐富了,可很多人的精神信仰卻出現(xiàn)了危機,功利主義盛行,一切唯結果論。被稱為人才搖籃的象牙塔,也實用風潮興起,培養(yǎng)出來大量“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造成21世紀高等教育界的實用主義風潮興起的原因不一而足,這股風潮使教育的功利主義盛行,某種程度上也使“理想”和“情懷”,這些曾經激蕩高校學子和一代年輕人的字眼,成為很多學子彼此調侃的用詞,更遑論陳寅恪書寫于王國維紀念碑上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類的警世通言了。中國古人曾有詩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盡管曾在鼓舞寒門學子讀書入仕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其教育的過分功利主義的表達需要我們進行審視和反思。
對此風潮,高校教師有義不容辭的匡正責任。從大學教育的本質來看,大學的靈魂在于教育的理想主義,在于培育學生“內向深思”的思考能力,在于培養(yǎng)學生畢業(yè)后的續(xù)航力。[5]高校教師需要大力弘揚大學精神,拒絕陷入資源、派系、權力之爭的泥潭;不忘初心,切切實實把教育當成一項事業(yè),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把大學當成理想陣地,而不是名利場。唯有如此,才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四有好老師的深切回應。
百余年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理想奉獻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所以理想從來不是空洞的談論和功利的販賣。高校教師堅守在理想的前沿陣地,也不要讓理想淪為空洞的說教,要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無論是讀書還是做事,不要唯結果論,讓學生意識到過程同樣很重要,過程的努力、投入,甚至波折,往往更讓人受益匪淺。相信如此,理想之光就能在象牙塔閃耀。
四、敬畏意識與學習思維
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边@是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熬础笔菄烂C,認真的意思,還指做事嚴肅,免犯錯誤;“畏”指“慎,謹慎,不懈怠”。所謂敬畏之心,就是指人類在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面前所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懷有這種心理,它能讓人懂得自警與自省,它還有助于人規(guī)范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僅如此,它還能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形成和諧的關系。
現(xiàn)在社會上功利之風盛行,解構一切,娛樂至死,對天地自然、萬事萬物缺少了一份應有的敬畏。高校教師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相對體面的社會身份和地位,有著相對體面的收入,相對廣博的學識。有的時候也容易陷入目無一切的清高孤傲中,這種不知所謂的盲目自大,容易讓人陷入自說自話的怪圈。這種心態(tài)無論對于立德樹人,還是自我職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都貽害無窮。所以高校教師,不管有什么樣的社會名望和地位,都應保持一份敬畏之心,這份敬畏與我們近百年來主張的理性思維并不矛盾,相反,兩者相輔相成。高校教師的敬畏之心體現(xiàn)在對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厚重的優(yōu)良文化傳承的敬畏;對我黨篳路藍縷這么多年取得的輝煌成就的敬畏;拒絕走偏門抄近道,對客觀規(guī)律與常識的敬畏;對教師身份和自身的使命與擔當?shù)木次贰?/p>
保持敬畏意識還體現(xiàn)在高校教師學習思維的激發(fā)上,無論取得了怎樣的成績,都要心懷謙卑。如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所言,“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不力”,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陶行知曾言“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边@就要求高校教師必須不斷學習,終生學習,始終站立在知識發(fā)展的前沿,如此,方能立足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潮頭。
五、結語
在當今的高教生態(tài)中,全面推進三全育人工作需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同時需要全面統(tǒng)籌協(xié)調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需要讓不同力量間形成系統(tǒng)的合力,讓三全育人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有效連接和有機互動,并切實探索出三全育人的有效實踐路徑,從思想、理論、制度、文化氛圍等方面構建有效的保障。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格外重要,既要充當排頭兵,也要穩(wěn)坐中軍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無論站在講臺前沿,還是坐鎮(zhèn)學校管理的后方,抑或是默默堅守在教學服務、后勤管理的崗位上,都要投身在這股教育改革的大勢中,摸清規(guī)律,順應時局,時刻不忘對自己責任和使命的探索和審慎反思。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如此,方得始終。
參考文獻:
[1]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xiàn)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4—8.
[2]張獻偉.“師德”相關概念的辨析與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6(8):121—124.
[3]周強.新時代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52—54.
[4]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
[5]黃俊杰.以優(yōu)質通識教育重振大學之理念——以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為例[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7(5).6—8.
基金項目:2019年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校改課題“全員育人模式下大學教師使命的探索與再認識”的研究成果(編號:2019013)。
作者簡介:王名成,男,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影文化教育。96DC9092-BD17-49A1-A112-1841E6BF27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