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背誦優(yōu)秀古詩詞,從小接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熏陶,以獲得終身受益的基本修養(yǎng)。古詩詞是小學生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們有的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有的勾畫優(yōu)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有的敘述朋友間難舍難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抒情、含蓄雋永……無論從新課標要求,還是從語文教材內容來看,小學階段古詩詞學習意義深遠。
關鍵詞: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古詩詞教學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公共場合引經據(jù)典,堪稱中華古詩詞文化的代言人。古詩詞是中華民族藝術瑰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語言精練有韻,內容涉及面廣,情感表達豐富,深受人民喜愛。古詩詞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差別大,是學習重點也是難點。對于古詩詞教學,我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策略。
一、解詩題,知詩人,曉背景
一首古詩詞的題目往往具有深意,解好題目,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和作者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如何解題呢?首先要搞清楚標題的含義,如題目中的地名、人名等關鍵詞的含義,這對于理解一首詩詞來說十分重要。題目往往是詩詞的中心,點睛之筆,和詩句互相輝映,共同為表情達意服務。其次是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人生經歷等,這也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一步,只有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了解寫作時的背景,才能更好地體會隱藏在古詩詞背后的情感。如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了解黃鶴樓是地標建筑、廣陵是地名及它們的位置關系,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以及兩人之間的感人故事和深情厚誼,對于理解本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果不了解詩人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是很難理解與感悟詩人情感的。
二、創(chuàng)設情境,推敲字詞,走進詩詞
古詩詞遠離我們的生活,學生在學習時有一定的難度,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學生走進古詩詞。我在教孟郊的《游子吟》時,先出示情境圖,讓同學們觀察插圖:一位老人坐在昏暗的燈光下,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夜深了,神情還是那么地專注。我讓同學們展開思考:這位老人是在給誰縫衣服?那么晚了,還不休息,她在想什么?假如是給自己的兒子,老母親那么大年歲還操持著,做子女的是不是要孝敬老媽媽?通過自主預習、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得到調動,同時對詩人表達的情感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學生帶著這種情感進入古詩學習,體會到了詩的意境美,獲得了教育,降低了學習難度,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字詞是古詩詞的組成元素,詩詞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表情達意非常傳神。所以弄懂字詞是進一步理解詩詞含義、意境的重要步驟。推敲重點字詞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之一。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學生通過對“送”“更”“無故人”“新”等的推敲理解,就能知曉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詩,詩人對好友的濃厚情意溢于言表。此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相會的惜別之情,躍然紙上。品讀古詩詞自然少不了認真推敲重點字詞,如此方能感悟作者推敲字詞的技巧,方能理解隱藏于詩詞深處的東西。
三、圖文并茂,整合理解,明確詩詞主旨
古詩詞內容精煉,其字詞意思與現(xiàn)代文多有不同,學生理解其義有困難。如果輔以圖文,就大大降低了難度。我在教鄭燮的《竹石》一詩時,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先出示一幅情境圖:竹子牢牢地生長在巖石縫中,根緊緊地把住巖石,茁壯生長。然后在圖畫下面出示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學生們體會到“咬”“不放松”用得恰到好處,體會到竹子在惡劣環(huán)境下的頑強生命力。接著又出示一段視頻:一陣強風刮來,大樹枝丫斷裂,甚至有的被連根拔起,竹子雖然被刮歪了身子,但不一會兒又挺直了腰身。視頻播放結束以后,讓同學們討論交流,我相機出示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對照視頻和詩句開展學習活動,同學們體會到竹子的堅韌不拔、傲然挺立的精神,從而引申拓展到為人處事要剛正不阿、決不妥協(xié)。
學習一首古詩詞,往往需要整合多種方法。學生了解了一首古詩詞的寫作背景,知曉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通過看提示、看插圖、看注釋、查字詞典、查資料、看資料袋、聯(lián)系上下文和詢問教師等策略,明確詩詞主旨,體會情感就容易多了。
四、情境表演,想象悟情,緊扣詩詞意象
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受興趣影響,在古詩詞教學中,我把詩詞融入學生的表演中,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村居》一詩時,我創(chuàng)設了老師帶著同學們去戶外春游的情境,然后課件出示:二月的天,陽光明媚,剛冒出來的小草軟軟的、嫩黃嫩黃的,一望無際;黃鶯在空中飛翔,時而婉轉歌唱;岸邊長長的柳枝一直垂到堤壩上,飄來飄去,好像秀發(fā)在逗弄著人們;水面蒸發(fā)的水汽如同煙霧凝聚著,好美!學生們如身臨其境一般,沉醉在這美景中。這時我問學生,課文的哪兩句詩是和我們看到的景色一致呢?學生們一起吟誦“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然后我又說:“假如放學了,此時你們最想干什么?”同學們說:“放風箏?!边@時學生興趣正濃,我趁機找學生課堂表演:幾位學生背起書包,然后把書包隨手一扔,掏出風箏,放了起來,課堂氣氛瞬間達到高潮。表演結束后,同學們意猶未盡。我趁機讓同學們對著課本,回答我的問題:哪兩句詩可以表達剛剛那番熱鬧場景?學生們齊聲吟誦“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整堂課在愉悅輕松中開始,在歡快的氛圍中結束。這種寓教于樂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同于以往的快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這就是詩中意象。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所選古詩詞大都語言優(yōu)美,充滿詩情畫意,教學時如果能讓學生在頭腦中再造詩詞意象,創(chuàng)造詩詞意境,體會作者情感,學生有意無意中就了解了詩詞內容,而且這種了解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五、誦讀遷移,文化滲透,融情傳統(tǒng)文化
學習古詩文,誦讀尤為重要,這不僅是理解內容的需要,也是學習作者表達手法的需要。首先是讀正確,包括字音讀正確,內容讀通順;其次是注意重音與節(jié)奏;然后是根據(jù)詩詞主題,確定感情基調;最后是注重方法技巧。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寫景敘事詩,全詩充滿了依依惜別之情,前兩句敘事,用平緩的語氣讀;后兩句寫景抒情,用深情的語氣讀,整首詩抑揚頓挫,便于學生熟記背誦。當然在誦讀的形式上,可以多樣化,如個人讀、小組讀、同桌對讀、男女生讀、配樂讀、齊讀、當場背誦比賽、情景再現(xiàn)展演讀等。
我們還應進行類化教學,提煉作者的寫作手法,再進行相關的拓展,比如讓學生匯報之前學過的類似主題的詩詞,或者類似表達手法的詩詞,或者教師出示收集整理的相關詩詞名句,還可以出示一些相關鏈接的題目,對知識進行連貫、拓展和遷移,開展一些游戲和測評活動,教給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古詩詞的編排與教學,意在引導學生從小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耳濡目染、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愛好,提高其詩詞品位,加強文化滲透,吸收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這也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唐丹丹E9B8F959-D547-4B76-B934-6CF830CAA0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