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去往某地,常常是受了旅游報刊和社交媒體的“蠱惑”,產(chǎn)生對某地的想象,因此而有了“動”意,成為某地的觀光客。觀光客與目的地之間很難形成深層次的關(guān)聯(lián),去過也就去過了,就此甚至產(chǎn)生“絕緣”關(guān)系:既已去過,不會再去,甚至不再想它。
有的地方因為自然條件優(yōu)越,成為度假目的地,來了還會再來,比如海南。名字中含“南”者,有著特別的吸引力,比如南方,比如海南。“?!北揪途哂幸环N魔力,海而南,南而海者,自然更是魅力的疊加與擴展。海南之所以吸引人,首先是它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藍天白云、潔凈的空氣、熱帶雨林、大海與沙灘。在中國,能把這幾樣?xùn)|西匯聚到一起,也只有海南,沒其他地方能和它競爭。這樣的好地方有三多:度假者多、游客多、移民多。我第一次到海南三亞,印象特別深:說什么方言的都有,在公共場所聽到最多的是東北口音——海南之南對東北之北吸引力太大了。
有些地方注定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在記憶中駐扎下來,成為意境、思念、玄想、牽掛等,因而不朽。比如蘇軾之對于海南,就是一種相互鍛造的關(guān)系。
在古代,特別是唐宋之前,海南是蠻荒、瘴毒的代名詞,文明之地的人到此,一定是因為被貶官、發(fā)配,是嚴重的懲罰。如今的海南島上建有五公祠,紀念唐宋以來被貶的五位大臣:李德裕、李綱、李光、趙鼎、胡銓。李德裕是晚唐“黨爭”領(lǐng)袖,另四位則是南宋時期因為主張抗金而被踢到此地。他們自然都不是被海南的風(fēng)景吸引過來的。影響最大、流澤至今的是蘇軾,在五公祠之外專祠供奉。蘇軾無疑是來過海南島的最具影響力的古代名人。
蘇軾被貶海南之前,他已貶在惠州三年。那時的惠州,已是大陸最南端的南蠻之地。但蘇軾到哪兒似乎都能享受生活,并且求田問舍,想著就此留在當?shù)?。蘇軾在惠州所作詩歌描繪的“美好生活”,讓讀詩的人羨慕、嫉妒,“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蘇軾的詩流傳得快而廣,哪怕他是戴罪之人。這些詩傳到京城,他的政治對手章惇等人看了,心里老大不是滋味:哪能讓你這么快活!于是,蘇軾就被趕到了南而又南、與大陸隔海相望的儋州了?!皢柸昶缴I(yè),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軾去世前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那時的海南,不是旅游目的地,不是度假勝地,而是流放目的地,但卻是蘇軾平生功業(yè)成就地之一,人生的驕傲??喑擅?,澀釀甜。
海南島在北宋歸廣南西路,當時分為瓊州、朱崖軍、昌化軍、萬安軍四個區(qū)。昌化軍就是蘇軾被發(fā)配居住的地方,轄境相當于現(xiàn)在的海南省儋州市、昌江縣、東方市等地,那時尚是半開化的蠻荒之地。此時的蘇軾已六十二歲,年歲不饒人。相伴朝夕的侍妾王朝云已病死惠州,唯一陪著他的就是小兒子蘇過。蘇軾的樂觀中也摻雜了一絲悲觀,正如他自己所說:“某垂老投荒,無復(fù)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于海外。庶幾延陵季子贏博之義。父既可施之子,子獨不可施之父乎?生不挈棺,死不扶樞,此亦東坡之家風(fēng)也。”首先做最壞的打算,然后視情況再說。想開了,人生也就開了;絕大多數(shù)人就是沒能想開。
等著蘇軾的是海南不宜人居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但他總能找到生活下去的理由。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九月十二日,他在《試筆自書》中寫自己的坎坷:
吾始至南海,環(huán)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fù)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天際都是水,人不管在何處,其實都是在“島”上,幾塊大陸也就是幾個島。既是如此,在哪兒不一樣呢?蘇軾還寫道:
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夏秋之交,物無不腐壞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儋耳頗有老人,年百馀歲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論也。乃知壽夭無定,習(xí)而安之,則冰蠶火鼠皆可以生。吾甚湛然無思,寓此覺于物表。使折膠之寒,無所施其冽;流金之暑,無所措其毒。百馀歲豈足道哉!彼愚老人者,初不知此,特如蠶鼠生于其中,兀然受之而已。一呼之溫,一吸之涼,相續(xù)無有間斷,雖長生可也。
知命樂天,蘇軾總能給自己一個解釋,而且總能感到讓他慶幸,反正對他有利。即使什么也沒有,“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甚至連飯都吃不上,只好到荒地里挖野菜,蘇軾也能把這些當成延年益壽的珍饈;抓老鼠逮蝙蝠,用此肉食補充蛋白質(zhì)。蘇軾本是微胖之人,此時終于伶仃體輕。他自嘲道:身輕如此,可以騎在鳥背上回家了。
苦成蜜,澀釀甜。海南鍛造了蘇軾,激發(fā)了蘇軾,寫于海南島的詩詞是他生命絢爛的表達。如立春日所作《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fēng)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fēng)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又如《千秋歲·次韻少游》: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
道遠誰云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jié)在。新恩猶可覬,舊學(xué)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不抱怨,亦無悔意,這就是蘇軾。
困境之中,親情猶顯溫暖與珍貴。表達思念之情的詩詞,如《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這首寫于中秋的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此時,蘇轍被貶在循州,正好和蘇軾隔海相望。兄弟倆一起離蜀,中進士,享文名,或在朝,或為官一方,真是風(fēng)光無限。但“月明多被云妨”,各自多次被貶,人生聚少離多,徒增想念。
秦少游曾這樣評價蘇軾:“蘇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至于議論文章,乃其與世周旋,至粗者也?!彼J為,蘇軾的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性命之理,也就是人生觀;其次是擔當與識見;再次是文章才華;最后是周旋世事、人事的能力。說他不合時宜,指的就是最后這一條。海南最好地證明了蘇軾“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道。
貶在儋州三年,蘇軾勸農(nóng)、講學(xué)、制藥。大量海南青年受教于蘇軾,在他之后,海南才有了一定意義上的讀書人,有了考中進士的士子。這是他所謂的“功業(yè)”。其實,蘇軾無論身在何處,總有類似的功業(yè),這次他是在荒蠻之地點起了文明的星星之火。
他儼然把自己當成了海南人。蘇軾接到赦令,離開了海南時說:“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彼诨鼐┑陌胪救ナ?,再也未能回去,但海南還是永遠記住了這位“海南民”。
今天,大概很少有人說不喜歡蘇軾的,借他自嘲、自解、自炫、說事、說理的人不可勝數(shù)。我多次到過海南:去過???、三亞、文昌、瓊海博鰲……或者開會或者和家人一起來度假,但竟然從未去過儋州。倒是幾次躺在三亞的沙灘上,想到蘇軾,想望儋州。蘇軾“深于性命自得”,特別是令身處逆境之人所向往;他能造福一方,給當?shù)厝肆粝履钕?他的文章才華,是寶貴的遺產(chǎn)。但他不是憂國憂民、忍辱負重、折沖樽俎的大政治家。朱熹、錢穆甚至不太愿意承認蘇軾是一個儒者。
在海南的沙灘上,面對大水,我還曾想起一位古人——張愛玲的堂叔張人駿。清末內(nèi)憂外患之時,身為兩廣總督的張人駿有著國人較為缺乏的海權(quán)意識,他兩次派人到南海宣示主權(quán),趕走盤踞在東沙島的日本商人,給西沙諸島命名并繪制地圖,升起大清黃龍旗。為了紀念張人駿在南海宣示主權(quán),1947年,國民政府將南沙群島的一片海灘命名為“人駿灘”。張人駿后轉(zhuǎn)任兩江總督,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做過不少革故鼎新的事。隨著辛亥革命的興起,由同盟會組織的江浙聯(lián)軍打到了江寧(南京)城下?!皯?zhàn)”已不可能勝,“降”又與他的道德理念相違背,他只好選擇“跑”,最后張人駿是用籮筐從南京城墻上縋下去,逃到上海做了寓公,后流寓青島,晚年在天津定居。張愛玲在《對照記》里回憶說,她小時候在天津,張人駿(張愛玲稱為“三大爺”)每次聽張愛玲背誦“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時,就流眼淚。亡國之臣的他,多情傷故國,掉眼淚是可以理解的。與蘇軾相比,張人駿更顯儒家精神。
我每次去海南,除了享受自然,吃海鮮、熱帶水果外,還有一件必做的事:見韓少功。他曾經(jīng)是“尋根文學(xué)”的大將、文學(xué)湘軍的主力;海南建省后,他去了海南,創(chuàng)辦《海南紀實》,成為海南文化的積極參與者。這些是我從文學(xué)史上看來的,從別人嘴上聽來的。《鐘山》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我請他寫一篇紀念文章,從他的文章中我才知道,他之所以落戶海南,跟《鐘山》1987年的南海筆會還有點關(guān)系:“那年《鐘山》在海南組織筆會,有很多作家參加……海南島地廣人稀,林木豐茂,花異果奇,特別是東郊椰林的幽深和潔凈一如童話,讓我不知今夕何夕。說實話,一年后南遷海島,我的念頭就來自椰林里網(wǎng)床上星空搖動之時。”那時的海南雖仍是地廣人稀,韓少功移居海南卻是主動的選擇。當然,不久那兒就成了一片熱土了。
我認識韓少功時,他是名刊《天涯》的社長,海南作協(xié)的主席。記得一次海南作協(xié)組織青年作家改稿會,我作為《鐘山》的編輯應(yīng)邀參加。那次改稿會上,韓少功以海南文壇當家人的身份與會,對海南文學(xué)、海南作家如數(shù)家珍,毫不含糊,沒有任何套話,說的都是海南青年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我不是文學(xué)史家,無法界定韓少功對于海南文學(xué)的意義。但我能感覺到:在海南島,韓少功是一桿文學(xué)的大旗,在海南的天空、海南的風(fēng)中獵獵作響。還有,作為辦刊人,我瞧得上眼的刊物不多,但對韓少功主編的《天涯》,我服氣。我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的作品:“有情感的思想,有思想的情感,是溫暖的思想。”這也可以用來評價《天涯》。
“聽聽老韓怎么說?!闭J識韓少功的人,碰到問題,無論世事還是文壇之事,不少人特別重視他的看法,大概是因為他不僅態(tài)度公允,而且是很少見的作家中的思想家,能思常人所未思,見他人所未見。有一年春節(jié)前我?guī)е鴥鹤拥饺齺喍燃?,本來計劃從三亞直接飛回南京過年。想起這個季節(jié)韓少功應(yīng)該在???,聯(lián)系好后,我改簽了機票,擠上了春運的火車,從三亞到了海口。兒子年幼,被春運的人流擠得東倒西歪,對我改變行程頗不理解。我改經(jīng)??谄鋵嵰矝]有什么特別的事,就是想見見韓少功,就一些事情“聽聽老韓怎么說”。
我特地去看韓少功,卻不是去海南,而是到他在汨羅的家。文壇的朋友都知道,他大致是秋冬在海南,春夏在汨羅。我有時想:他這是要溝通汨羅之水與南海之水吧。那次我先是坐飛機到了長沙,然后請作家宋元親自駕車帶著我前往汨羅。彼時長沙到汨羅的路況較差,也沒有導(dǎo)航,我們只能不斷地找人問路。好在離他家尚有幾十公里時,被問路的人居然都知道這位“韓爹”——這是對這位甘愿與農(nóng)民為伍的大作家最為敬重的稱呼——否則我們真不知道如何尋過去。韓少功的家在一所鄉(xiāng)村小學(xué)里邊,周圍都是農(nóng)家,彌漫著一派鄉(xiāng)野的氣息。在很多時間里,他都在和鄉(xiāng)民們一起抽煙聊天。我的印象中,韓少功是中國絕無僅有每年總有幾個月時間真正與農(nóng)民生活在一起的名作家。他有資格思考中國問題。無論是在歷史深邃、人文絢爛的汨羅,還是在天涯海角的海島,韓少功都能系憂天下。
終于找到他家,韓少功正在地里忙活,伺候莊稼和蔬菜地。中午上桌的幾乎都是自產(chǎn)菜。他的家中陳設(shè)極其簡樸,家具用的是原木,連樹皮都未處理。房后有一水庫,一條小船自橫于岸邊。韓少功屬龍,我開玩笑說:“你還是離不開水啊。”他不僅是汨羅水系的一條湘龍,而且是南海波濤中的一條中國龍。對于龍來說,往來南海與汨羅,也就是眨眼的工夫。我每次到海南,都會想一想:韓少功這時節(jié)在海南還是在汨羅?
每次到了節(jié)假日,總要和家里人商量去哪兒走走。猶豫、爭論不決中,最后總有人跳出來說:
“那還是去海南吧?!?/p>
賈夢瑋,作家、編輯,現(xiàn)居南京。主要著作有《南都》《往日庭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