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菊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教學從線下走到線上,對老師和學生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挑戰(zhàn)。但是疫情終究會向好,面授一定要進行,無論老師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都要重回線下教學。如何做好小學數(shù)學線上線下教學銜接?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提出要挖掘和提煉線上線下教學的不同特點,找準方法,要發(fā)現(xiàn)和整理“線上學習”留下的問題,“對癥下藥”,同時提出要“寫下來”“說出來”“做起來”和“畫出來”,針對不同類型知識存在的問題,精準施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曾幾何時,教育工作者們就暢想著未來的學生,可以不再整齊劃一地在同一間教室、同一時間內接受統(tǒng)一的學習內容。突如其來的疫情,竟把未來的教育場景提前變成了現(xiàn)實。從線下走到線上,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zhàn)。面對這一新生事物,絕大多數(shù)老師開始都不知所措,然后經(jīng)過時間最后逐漸應對自如。但是疫情終究會向好,面授一定要進行,無論老師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都要重回線下教學。經(jīng)歷了線上教學的“洗禮”,如何做好開學后課堂教學與“停課不停學”期間網(wǎng)上教學的銜接?這樣的一些詞成為了老師們腦海中的高頻詞:厘清學情、找準起點、查缺補漏,層次練習,注重過程,縮小差異……
一、挖掘和提煉線上線下教學的不同特點,找準方法
線上學習各個班級堅持“停課不停學,宅家學習一樣精彩”的原則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力求最大限度的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收獲滿滿。以數(shù)學課為例,教師通過網(wǎng)絡在開課前觀課、記錄和布置學習任務,進行方法指導;課中則鼓勵孩子動手、動腦認真學習;課后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批改、輔導、答疑等。
線上的數(shù)學教學要針對孩子具體情況,采用合理的方法,確保教學效果。①使用“課堂筆記”:引導學生線上學習時,把重難點知識進行梳理并記錄下來,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覺學習能力;②實施“在線答疑”:利用“騰訊會議”軟件進行線上答疑。先把“預設問題”提前發(fā)到群里,讓學生有所準備,同時讓學生把問題點對點提給老師,等到晚上答疑時,再次敲定重難點,解決學生的疑問;③培養(yǎng)做題興趣:組織“每日一題”活動,學生把做題的過程和結果放到班級群里,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都要求教師準確把握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習方法及教學思想。線上教學教師都要提前觀課,并且要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思考。教師要看授課者的教學思路與學習方法;學生要明確在什么地方需要教師怎樣的引領。結合這兩點教師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提前傳遞給學生,學生才能[1]。
二、發(fā)現(xiàn)和整理“線上學習”留下的問題,“對癥下藥”
線上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首先,線上授課十分方便,不受地點限制,學生在家就能上課;其次,線上上課十分便捷,不受時間約束,只要有電腦或手機,隨時都能上課,可以節(jié)省前往學校的時間;最后,線上課程能夠無限回放,學生可以查缺補漏。開展線上教學有一個無可取代的好處,那就是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暫停或者回顧課程,課堂節(jié)奏的快慢可以由學生酌情把握,沒有聽懂的內容也可以回顧課程再次學習。但是“線上教學”也有“痛點”:即便是視頻課在我們老師看來再精妙,即使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自控力,但難免出現(xiàn)或多或少的問題,影響學習效果[2]。
(一)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
線上教學有利有弊。老師們普遍認為:線上教學無法真正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氛圍不如課堂教學,學習注意力很難集中;線上教學需要孩子有較強的自律性,否則會影響學習效率等。主要表現(xiàn)在:①過場化:只看、只聽,不想、不寫,不參與思考、不發(fā)表意見;②缺失化:跳過知識形成過程、操作理解環(huán)節(jié),缺少動手操作或者根本沒有操作;③虛假化:照抄微課視頻中答案,或者利用搜題軟件找答案,實際上根本不懂、不會。
(二)針對問題應該采取的策略
針對線上學習留下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個別訪談等方式來發(fā)現(xiàn)學生線上學習的“真假水平”;以教材單元內容為對象,編制測試卷,測試卷應注重考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借助檢測結果,厘清學生單元知識理解和運用上存在的問題,分析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合理安排復學銜接清單。重回課堂后,學生對于我們來說不僅看得見、更摸得著,所以復學后的課堂是“照妖鏡”,更是“訓練場”,我們要針對問題,對癥下藥。
①寫下來:真實、及時完成學情調研題(復習題),復習、回顧舊知,暴露出知識理解、運用方面的問題,既讓學生反思自己的線上學習效果,也讓老師厘清學生的問題,確定復習起點和重點;②說出來:像微課視頻中的學生一樣,清楚、有條理、準確的表達,說解題過程、操作過程、判斷理由、知識結構等??梢酝勒f,小組說,指名說,糾正說等,練嘴的同時,練耳、練腦,讓知識入心;③做起來:涉及到動手操作的環(huán)節(jié),要讓每個學生做起來,感悟公式推導的過程等,促進對知識的深入理解;④畫出來:思維導圖、多次構思。居家上課的節(jié)奏比學校慢了,這就意味著學生們有更充足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對知識的理解更能體現(xiàn)有深度,有創(chuàng)造,留給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無限可能性。讓學生們結合本單元知識,進行初次創(chuàng)作。再在此基礎上,家長參考與學生溝通完成,幾輪下來,不光有好作品,而且還有學生不滿意自己的作品,又重新構思,剪了撕,撕了再剪,這種在學習上不服輸?shù)膭蓬^,感動了許多家長和學生。
三、針對不同類型知識存在的問題,精準施策
一是針對“概念類記憶性知識”,要重溫概念的內涵,通過概念的對比、應用等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如六下第二單元《比例》和第四單元《正比例與反比例》。
(一)知識回顧
舉例說說什么樣的兩個量成正比例?什么樣的兩個量成反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關系式是什么?正比例的圖像有什么特點?(結合表格,重現(xiàn)知識)
學情調研題:以下每組的兩個量,成正比例、反比例還是不成比例?為什么?①路程一定時,時間和速度;②圖上距離一定時,實際距離和比例尺;③做50道口算題,做對的題數(shù)和做錯的題數(shù);④圓柱的底面半徑一定,它的側面積和高。
(了解概念的運用情況)
(二)反饋交流
(1)全班訂正答案,掌握正確率。
(2)小組內按序號交流每題的判斷理由。
(3)大組重點講解錯誤率較高的題:如第(4)題。教師強調:如果通過寫關系式,判斷不出兩個量是否成正(反)比例,這時列表格、舉出至少3組例子,是比較易懂、也比較準確的判斷方法。有錯誤的同學同桌互查錯題講題。
(4)針對錯題出同類型題補充練習。①圓錐的體積一定,它的高和底面積;②圓的半徑和圓的面積。
(5)小結:怎樣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判斷時注意什么?通過反饋交流,訓練學生表達思維過程,同時針對易錯題補充練習,使學生掌握判斷方法。
(三)課堂檢測:略
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拓寬練習范圍,適當加深練習難度。
(四)全課小結、作業(yè)
針對“計算、公式類方法性知識”,如四下小數(shù)乘法、五下分數(shù)加減法、乘法等計算類知識,再如五下長方體的表面積、體積,六下圓柱與圓錐等,復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會算,還要彌補線上教學只做不說、快進過程只重結果的缺陷,讓學生講算理、介紹公式的推導過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還要打破線上教學按部就班的學習進度,以五下分數(shù)加減法、分數(shù)乘法單元為例,既要進行兩個單元各自知識的梳理,更要進行單元間的對比,設計辨析練習、綜合練習,避免學生結合課題和單元題目生搬解題方法,促進方法性知識的深度理解[3]。
針對“操作類技能性知識”,如圖形與幾何部分知識,像四下的搭一搭單元,六下的圖形的運動單元,在復習課堂上一定要安排動手操作、探究驗證等實踐活動,將學生因學具準備不充分、或者因無人監(jiān)督而懶與動手等缺陷進行有效彌補,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四、適時重啟師生交流,多元對話
復學后的銜接課,主體仍然是學生,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效果,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我們要尊重學習效果比較好的學生的表達欲、分享欲,還要理解那些有困難學生的求助心、挫敗感。利用“生本資源”的中心點在于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性、互助性,生生互助交流,師生適時對話,對話的要義在于共享,在于生成,在于傾聽,在于合作,通過多元對話彌補在線學習獨立思考的局限,逐漸縮小線上與線下學習的效果差異,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
復課后的學習,是師生重回課堂、揚長補短的必經(jīng)之路。只有教師認真準備,以學生的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為起點,因材施教、精準施策,才能實現(xiàn)從線上到線上的平穩(wěn)過渡。
參考文獻:
[1]張阿茜.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銜接實施方案[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
[2]肖潔琳.小學數(shù)學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銜接方案[J].林區(qū)教學,2017(7):100-101.
[3]葉碧敏.探討小學數(shù)學線上教學的有效策略[J].求學,2020(3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