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峰 朱曉梅
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諧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1 — 0026 — 03
生態(tài)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陣地,以立德樹人,培養(yǎng)新時代可信、可為的青年大學生為目標,生態(tài)文明教育也應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他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標準和道德規(guī)范成為社會走勢的風向標。要為全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百年復興的夢想,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年大學生也必須樹立綠色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理念,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不能割斷后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生態(tài)文明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更應從學生抓起。單純以環(huán)境破壞和惡化講生態(tài)文明,講環(huán)境保護,并不能使學生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好的方式應該是以課程為載體,以具體教學為方法,在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中深植綠色發(fā)展理念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式。尤其作為高校,將思政課的內容以多角度、多手段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能滿足對生態(tài)問題的緣起、演進和解決進行一系列論述說明。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應該融入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理念,把握其教學和發(fā)展的三重邏輯,使生態(tài)文明教育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生根發(fā)芽。
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自然界是人類長期生產生活的場所,在此基礎上,人類通過自主能動改造,將原本屬于自然界的范圍擴大為人類活動的領地?;顒臃秶鷶U大,勢必會占領、圈占原本屬于自然界的場所。最初,人類囿于生產技術更新速度掣肘,對自然界的占有停留在簡單的改造和生活場景擴張,這種擴展是出于生存本能,更多具有自在現(xiàn)實性。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的基本物質源于自然界,通過自然界賦予人類生存的物質能量,這是種直觀簡單的能量獲取方式,更多是自然界主動給予。但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口數量快速增加,自然界主動賦予的資源開始趕不上人類的繁衍速度。對物質獲取方式,人類由生存本能變成主動索取,而自然界則從主動給予的角色開始轉變?yōu)槿祟惖谋粍铀魅?。看似簡單的主客體角色的變化,實則是自然界中兩種能量交換方式的轉變。主體客體化到客體主體化的轉變,其實是人與自然關系產生矛盾的最原初征兆。這種征兆是可預見的,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滿足過程中,對自然界的警示無動于衷,不可避免地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1〕對自然界的索取和開采要有度,更要合理,無限索取只會帶來無限災難。
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教導大學生要科學、客觀、全面和辯證地看待世間“物質”變換所產生的各類問題。那么,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作為自然在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存在,也必然存在人類社會所具有的一切問題和矛盾。同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對自然的改造和索取,也必然會產生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那么,該如何解決或者是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狀態(tài),就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去解讀和化解兩者之間的矛盾,要從世界的物質性角度出發(fā),合理利用辯證法觀點去看待和解決這種矛盾。整個人類社會,本就是各種矛盾交織的產物,矛盾會伴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始終,而人與自然的矛盾是眾多矛盾中最持久、最尖銳的矛盾之一。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就要善于用矛盾分析法來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矛盾,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分析人與自然矛盾產生的根源。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和改造并沒有十分客觀和公正,只是單純從以滿足自身需求出發(fā)來認識和改造自然,這種認識必然會存在片面性和狹隘性。尤其是對自然界的物質性活動要有客觀理性的認識,在滿足人類自身需要的同時,將自身滿足的價值層次賦予自然界,使主觀需要和客觀需求一致。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發(fā)揮時,勞動本能的發(fā)揮要掌握人與自然兩者之間的價值平衡點。對自然界沒有深層次認知透徹之前,不能隨意發(fā)揮實踐的能動性作用,這樣不可避免地帶有隨意性和破壞性。這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以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視角論證清楚,到底該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哲學部分給出了答案。
簡單的人地矛盾,并不能凸顯人與自然矛盾的尖銳性和不可調和性。人與自然矛盾出現(xiàn)最尖銳的時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xiàn)。眾所周知,自然界蘊藏著人類生產生活所必需的一切物質,那么人類生產生活的過程,就必然伴隨著對自然資源的占有和利用。在封建時代,人地矛盾是當時眾多矛盾之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矛盾。當時的生產工具并不能完美地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愿望。加之自然災害頻發(fā),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于自然的敬畏停留在某種神秘主義色彩的薄暮中,對自然界的敬畏要遠大于對土地的無限開墾。加之,封建時代的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生產關系的復雜程度較低,不具備各種矛盾尖銳化的溫床,人類能更好地處理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時期還處于簡單探索和利用自然時期。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方國家普遍建立。資本自身帶有的掠奪性和野蠻性,單純自然供應滿足不了日益膨脹的索取度。尤其是產業(yè)技術革新開發(fā)與應用,對資本的無限索取與占有,導致資本家野心急速膨脹。限于國內資源日趨緊張的困境,資本家依據造船技術的日益成熟,衍生對外殖民擴張的欲望,由此推進大航海時代到來,殖民擴張一時成為資本新貴的寵兒。對外殖民掠奪,對內傾軋壓迫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取資本積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對資本趨利本質野心擴大,許多資本家意圖通過大規(guī)模的商品傾銷來獲取市場份額。這就導致資本家大面積擴大生產規(guī)模,從客觀上造成對自然資源無限度索取與占有。這種盲目地占有、擴張,造成資本快速增殖,這種增殖的最終結果是造成巨大的社會危機和災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在危機期間,發(fā)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像是荒唐現(xiàn)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2〕這種“社會瘟疫”產生于資本無限增殖,增殖的最終結果并沒有使資本家獲得巨額利潤,反而是獲得了巨額虧損。因此,對資本而言,追求巨大利潤可膨脹巨大野心,但最終卻造成巨額虧損,這和實際的愿望卻恰恰相反。所以說,市場可能會被資本操縱一時,但并不會操縱一世,所獲得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是市場的發(fā)展規(guī)律,自然的發(fā)展也同樣如此。
人與自然矛盾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呢?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無序運作。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資本之間的無序運作和占有,導致自然資源日益趨緊,在這種狀態(tài)下,資本家則通過殖民掠奪和肆意開采增加市場占有率,正是對自然資源的無序、肆意和掠奪造成自然被破壞,資源稟賦日益降低并減少。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經濟最一般的表現(xiàn)形式“商品”講起,看似最簡單最一般的商品生產,實則蘊含著對資本邏輯的無情批判。商品是怎么產生的?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政治經濟學部分已經闡釋清楚。自然界是商品產生和增殖的天然場所,但這種產生方式并不是自然主動進行物質變換的產物,而是人類掠奪的結果。尤其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根源是產品過剩的危機。產品過剩只有自然界有能力提供這種過剩的機會。但這并不是自然界主動的產生過程,是資本的被動膨脹延伸的結果。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擴展,自然資源利用開發(fā)逐漸具有世界性因素。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一定要弄清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原因,以及資本生產逐利的實質,以便更好地看清資本掠奪與宰制自然的野蠻本性。
現(xiàn)代化或者是資本化的過程,從某些方面講是危機叢生和災難爆發(fā)的時代。不是現(xiàn)代化造就了人類生存災難,而是資本爆發(fā)衍生了社會災難。資本的產生方式是畸形的、異化的、掠奪的,這種產生方式造就了對自然的破壞性掠奪和宰制。不僅是產生方式造成環(huán)境破壞和生態(tài)災難,資本的生產方式更是急劇膨脹的開始,不論是資本產生還是生產,其造成的環(huán)境危機和生態(tài)災難是不容置疑的。自然界對人類生產生活范圍的承載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人類活動和開采超過自然的承載能力,其勢必會造成鏈式破壞和災難。人類進入21世紀,后工業(yè)化時代來臨,這個時代并不是對資源利用減少的時代,而是利用技術對自然資源掠奪更加精準化和精細化的過程,與簡單粗放野蠻的單一掠奪有所不同的是,現(xiàn)代生產方式對自然的掠奪和宰制更加隱蔽和隱晦,但對自然的破壞力度卻是空前加大。這一時期,人與自然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這一階段,自然對人類的報復變得史無前例的強大和迅猛,各種極端天氣層出不窮,氣候異常造成人類對病菌的抵抗力急劇下降,各種未知病毒席卷全球,人類的生產生活質量被自然的報復所桎梏。資本不隨人的主觀意志停擺,這意味著自然始終會被掠奪,人類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被資本裹挾著的人類,該如何解決人與自然日益不可調和的矛盾?恩格斯指出:“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地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薄?〕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統(tǒng)治意味著背叛,意味著人類將自身隔絕于自然界之外,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就會消失,將會無所依歸,那時候人類又將該何去何從?
馬克思和恩格斯秉持的科學社會主義最終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之間的真正和解,這是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對將來建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解,人與社會和解社會的期望。當下,“在社會主義社會,應該自覺地把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目標,以合乎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合乎人類幸福生活和追求美麗環(huán)境的方式來改造和利用自然,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tài)的平衡”〔4〕。在社會主義階段,符合人與自然之間規(guī)律,合乎自然發(fā)展歷程,合乎人類發(fā)展步伐,實現(xiàn)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是當下緩解人與自然矛盾的重點。在實現(xiàn)經濟高速度、高質量發(fā)展時,要關注自然生態(tài)的平衡度,不可寅吃卯糧,為一時的經濟快速增長,破壞自然,毀壞其自身的修復度。未來的社會是建立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解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科學社會主義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解,那時候“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 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 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5〕,這是人與自然發(fā)展的最終歸宿?,F(xiàn)階段,人類社會的各種矛盾交織疊加復合,人與自然的關系正處于人類發(fā)展史上最糟糕的時期,該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成為當下的熱點和難點。人與自然矛盾的出現(xiàn)是可以預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也給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F(xiàn)今,只有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抓手,以實現(xiàn)共產主義為最終解決方式,以實踐與時間作為衡量模式,實現(xiàn)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解與和諧。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8-51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4〕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7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責任編輯: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01 — 12
基金項目:昌吉學院教科研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生態(tài)文明教育探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SZKC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