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7)
本文分析了我國科技人才評價現狀和特征,從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方法的步驟、基于主題的質量挖掘、基于模糊認知圖的數據挖掘方法、科技人才事實型數據的來源與挖掘系統(tǒng)、科技人才事實型數據的來源與挖掘系統(tǒng)等方面對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的具體流程和構建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的措施進行了分析。人才評價具有復雜性、數據信息量大等特點,在大量的科技人才事實型數據基礎上,以質量為導向,采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挖掘技術,可以提高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的客觀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在人才培養(yǎng)、人才使用、人才發(fā)現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在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現行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仍然存在很多局現性,主要體現在評價標準過于單一、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題自主權落實不到位、人才“頭銜化”等方面,針對以上問題,需要以實際需求、人才質量為導向,積極創(chuàng)新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推動我國科技的全面發(fā)展。
(1)評價標準單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人才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和前提,結合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法不合理、評價手段雷同,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工作停留在表面,“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唯獎項”現象泛濫,沒有注重科技人才實際能力的評價,過度追求SCI論文、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甚至出現論文代寫、學術造假等情況。
(2)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
目前的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存在人才評價與人才應用偏離的情況,評價主體過于單一,社會化程度不足。用人單位沒有參與到人才評價過程中,僅憑借學歷、學術論文、職稱就片面地斷定人才是否符合崗位,導致人才評價失真,評價單位和用人單位沒有建立有效的聯通,導致無法對科技人才展開全方位、多角度、多單位的評價。
(3)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到位
政府單位沒有發(fā)揮出在人才評價評價發(fā)現中的引導地位,政府職能缺失,“官本位”傾向嚴重,由于人才評價機構與用人單位沒有建立有效的聯通,導致評價機構對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不明確,無法按照用人單位的發(fā)展目標構建科學、合理、全面的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與此同時,用人機構也沒有參與到人才評價發(fā)現過程中,導致人才引進之后,實際能力與崗位需求不符,人才評價發(fā)現周期長,人才與用人單位存在較長的磨合期,如果無法提高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的合理性,會導致人才和用人單位時間、精力的浪費。
(1)可以人才屬于復雜體
在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過程中,科技人才評級體系需要從全方位、多角度展現科技人才的綜合能力,不僅要注重對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科研足跡、出版物、專利成果、學術活動等多方面的評價,還要保證科研結果的真實性, 同時還要通過創(chuàng)新評價體系,加強科技人員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方面的能力的測評,以用人單位具體崗位需求為目標,以質量為導向,豐富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避免科技人員所掌握的能力與相關崗位的實際需求不符的情況。
(2)大數據背景下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有主題線索貫穿始終
每一位科技人才的科研生涯只是針對一個或多個科研主題開展科學研究,該主題可以視為科技標簽,該科研主題是圍繞某個具體的科研領域和研究內容下的具體標識,該主題也伴隨著科技人才整個職業(yè)生涯。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對科技人才展開更為全面、細致的評價,保證評價結果的嚴謹性、及時性,通過收集和分析科技人才在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專利成果等,通過對每個人科技信息的對比和分析獲得這個人的科技主題,不同的維度,如出版物、專利成果之間又通過科技主題產生相互影響和依賴,通過這些數據也可以明確統(tǒng)一領域不同科研人員的擅長點和科研成果方面的異同。
(3)大數據背景下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以共享平臺系統(tǒng)為載體
針對線性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中單一性、局限性、社會化程度不足等問題,以人才質量為導向,以大數據平臺為依據,可以實現科技人才學術成果和科研成果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提高人才使用的公平性。同時可以有效控制科技人才重復性、無創(chuàng)新性、低質量的科技鏟除、科技活動,提高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的合理性。基于大數據平臺收錄的各類信息數據,擺脫傳統(tǒng)完全依賴人為被動推薦的方式,為從科技人才大數據中主動發(fā)現所需科技人才為決策提供支持的方式,改變現行的評價發(fā)現程序,實現減輕從業(yè)人員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的同時能保證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的公平、公開、公正。在多層次、多角度、多維度的科技人才大數據的基礎上,以科技主體為線索構建的人才評價發(fā)現平臺,從中挖掘出衡量科技人才質量的有效信息,是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的主要手段。該方式可以提高人才評價發(fā)現體系的客觀性和智能型,避免因定性認識帶來的局限性,降低判斷的復雜性帶來的評價發(fā)現結果的偏差,并以實現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的質量導向,轉化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為主動發(fā)現。
科技活動、科技成果是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的主要依據,與科技活動、科技成果相關的數據都可以從科技人才的科研軌跡數據獲得,不同的評價指標都包含顯性指標和隱性兩大類。顧名思義,顯性指標是直接從數據庫和簡單系統(tǒng)計算中得到,隱性指標的相關數據需要依靠大數據挖掘技術得到,隱性指標是每個指標下的質量因子。
(1)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方法的步驟
結合模糊認知理論和大數據發(fā)掘技術,以質量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以科技人才的科研軌跡大數據庫為基礎,根據科技人才發(fā)現需求,建立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的指標體系,確保指標體系的全面性、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其次,在較為完善的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指標體系的指導下,根據某一領域對科技人才的具體需求,獲得相關數據和指標,從科技人才大數據庫中提取相關字段和數據。再次,對人才大數據進行清洗,對數據指標進行整合、更新、量化,保證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和及時性。最后,在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體系、獲得相關數據和指標的基礎上,再以科技人才科研軌跡大數據庫為基礎,基于大數據挖掘的科技人才模糊認知與發(fā)現,圍繞科研主題每一維度多條記錄信息融融合。
圖1 以質量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步驟
(2)基于主題的質量挖掘
目前對科技質量的定義和劃分沒有明確的標準和定義,科技質量取決于科技產出和科技發(fā)展的過程,科技產出和發(fā)展過程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都要依賴于大數據技術,需要以科技人才的數據庫為支撐,根據科技人才主題標簽構建聯系緊密的社會網絡體系。以科技成果為例,科技活動是以科技項目主題為依據尋找該項目的科技成果,主要形式有科技報告、科研成果,在大數據技術和算法技術的助力下從相關信息中發(fā)現重復率、區(qū)分度、執(zhí)行效果,以此來定義科技項目的質量因子。
智能性和社會性是科技人才的主要屬性,這兩類屬性決定了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要從多角度、多維度的有機整體來考慮。基于以上特點,可以將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流程視為一個模糊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體系中不同指標體系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聯系,可以利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的系統(tǒng)性、動態(tài)性、模糊性進行模糊建模。模糊認知圖模糊認知圖(Fuzzy Cognitive Map, FCM)作為一種軟件算法工具,屬于一種數據挖掘方法,是模糊邏輯和神經網絡相結合的產物,該方式有著較強的知識表示和推理能力。模糊認知圖的分析方法應用范圍比較廣,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關系、信息系統(tǒng)、網絡管理、故障分析、工業(yè)控制、虛擬顯示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在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體系中應用模糊認知圖的數據挖掘方法,首先要構建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多級、多維的模糊認知模型圖,如圖2所示,圖中不同的葉子節(jié)點代表指標體系中的數據級指標,第二層的概念節(jié)電表示一個一級維度的指標,最上層的根節(jié)點代表目標機植保,不同級別的指標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從而形成一個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互相聯系的模糊認知網絡系統(tǒng)。
圖2 多級、多維度模糊認知圖模型
由于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的事實性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人才庫、項目成果庫、專利信息庫、文獻資料庫、獎勵與榮譽數據都是來源于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可以為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根據數據挖掘的流程,在挖掘系統(tǒng)建立過程中,首先要對不同類型數據庫的事實數據進行預先處理,按照某一領域對科學技術人才的具體需求,從原始數據中采集、分析相關基礎數據,再根據建立好的指標體系。從基礎數據中通過提取、模糊處理等方式得到相關數據指標。模糊認知圖模型在數據挖掘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各項指標間的影響關系進行深入挖掘,可以了解到不同領域之間的相關性,設定指標體系,對優(yōu)化的指標模式進行評價修訂,通過數據挖掘得到的具體科技人才指標模式可以用于該類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的依據,具體步驟如圖3所示。
圖3 科技人才事實型數據挖掘流程
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很多國家都沒有最為完善的評價方式,都處在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中,隨著我國人才發(fā)展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在人才評價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人才評價體系建設方面,用人單位和評價單位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溝通和聯系,用人單位要明確各項改革措施,同時完善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使用、激勵和學術管理制度,提高企業(yè)內部的管理水平,保證各項改革制度能夠有效落實并發(fā)揮出其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加強國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認知度,不唯論文,不是不重視論文,而是要提高論文的質量,科技部印發(fā)的《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首次提出鼓勵“三高”論文,但是沒有明確具體的評判標準,國內各個期刊應該積極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期刊的硬性力和競爭力。此外,科學合理界定政府、市場、專業(yè)組織、用人單位等主體的評價范圍、評價要點和責任,提高評價體系的全面性、準確性。構建權力和責任明確、管理科學的人才評價管理體制,讓不同的評價主體能明確自身的責任和權力,構建合理的評價分工、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為我國科技人才評價發(fā)現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提供重要保障。
目前我國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正處在創(chuàng)新、改革、優(yōu)化的關時期,在新的評價體系建立過程中,既要針對不良導向敢于創(chuàng)新,又要根據多方評價主體建立適合用人單位和某些領域具體需求的評價體系,保證評價體系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全面性。